摘 要:初中語文教育中作文教學的重要性較高,作文教學屬于學生表現文字能力的有效途徑。從當前的教育現狀來看,當前初中語文中學生的作文能力并不理想,在作文方面學生普遍存在缺少作文素材、無法應用素材等問題,導致作文效果非常差,不是“流水賬”就是缺乏中心思想。對此,為了持續提升語文教育水平,本文簡要分析初中語文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作文教學,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核心的素養;教學方法
一、 引言
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課堂內外閱讀學習,并將其合理融入到作文能力的培養當中,這也是提高閱讀興趣、優化作文技巧的有效方法。但是,就目前而言,學生的閱讀與作文能力并不是非常理想,這也就需要教師更高地重視閱讀與作文的互動教學。對此,探討初中語文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作文教學具備一定的教育價值。
二、 激發興趣,有效融合閱讀與作文
深化學生的閱讀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這也是實現閱讀與作文互動教學的有效方法。特別是隨著語文教學進入到了初中階段之后,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會得到一定的累積,此時學生更適合接觸大量的課外閱讀范本,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并讓學生從閱讀當中獲得更多的詞匯、語言表達技巧的累積,從而實現作文水平的持續提高。但是,當前初中生因為學習壓力較大,導致并不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內外閱讀學習中。
例如,讓學生學會怎樣形容小動物,區分顏色,并給予生動的形容,借助“蹬蹬蹬蹬,老師這里有一個小口袋,里面有好多好多的玩具,同學們想不想玩啊?”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然后提出“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我讓一個學生偷偷地來看老師口袋里的玩具,然后向其他學生描述。描述的小朋友不能說出是什么東西,可以說說顏色啊,長什么樣子啊,平時怎么玩啊,等等,想辦法讓其他學生猜出來是什么。讓老師看看哪個小朋友描述得最好,哪個小朋友最快猜出來。”此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動物類的玩具,然后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讓其將自己所想都陳述出來。借助這樣的趣味化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之后再讓學生進行作文寫作,興趣、能力都會更加突出。
三、 累積素材,強化訓練
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感受、生活體驗以及學校學習感受等給予高度重視,同時刻意將生活和寫作練習結合起來進行。例如,教師在講解“家人”專題的作文訓練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對自身真實生活進行回顧記憶,將關注點放在讓自己感受的事件或某一個時刻上,充分挖掘畫面所存在的真善美,促使學生可以在腦海當中形成一整幅色彩鮮明的畫面,例如和藹可親的老人、父親的背影、友好的同學等等,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多數學生在短時間內明確可以撰寫的內容,規避在寫作內容方面所存在的空洞、浮淺等問題。另外,學生還可以按照自身的喜好、習慣以及價值標準等對寫作進行構思,按照自身的實際生活情況進行拓展性的聯想描述,從而充分表達出自身內心所想要表達的東西。
在擁有充足的素材之后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寫作習慣,這就要求學生做到勤于練習。在寫作過程中,如果只是簡單的將素材硬板到文章當中,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會導致文章過度枯燥乏味,缺乏文采從而導致文章寫作效果較差。對此,便需要培養學生的素材加工、分析以及想象能力,并將處理的結果以文字的方式表現出來,從而實現對想象力、寫作水平的提升。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途徑、方式也非常多。例如,在寫《我的媽媽》作文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供一些典型的短片作文案例或影視作品案例,如2005年的《我的媽媽》,這一部電影描寫了戰爭背景下男童與養母聚散離別的故事,教師可以借助這一影視作品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并在寫作中將表象儲備以具象的方式表現出來,學生在寫作完成之后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例如想象力豐富、文采毅然給予相應的評價,提高學生的素材作文練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持續性的寫作能力提高的目的。
四、 深入文字理解,提高閱讀與作文互動效果
在對文章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學生的閱讀方式。葉瀾說過語文教學只有在充分激活原本凝固語言文字時,才可以有效地轉變為涌動的生命。對于這一種理解而言,我們可以在文章閱讀教學中,借助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從冰冷的文字中逐漸感受語言的生命,逐漸走入到文章作家的思想、情感世界當中,促使原本凝固、靜止的語言活起來。想要更好地體現文章,就必須先從朗讀開始,朗讀屬于感知語言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文章閱讀的重要途徑之一。朗讀可以將沒有聲音的文字轉變成為有聲音的故事,借助眼、口、耳、心的配合,讓學生身臨其境。正是因為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所以有著大量的文章,其中用字的生動、準確、凝練都有著非常高的藝術水平,只有借助朗讀才可以感受其中的奧秘。對此,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高度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有意識地掌握文章的節奏感,促使學生理清語言的結構,感受情感態度,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情感線路,從而達到閱讀能力的提高以及作文能力的提升。
在平常的課內文章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鼓勵學生嘗試多元化的文章解讀,以問題的方式帶動閱讀,學會思考的同時分析文章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情感宗旨以及藝術技巧等。促使學生在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同時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反復思考體會,促使學生逐漸將課內的閱讀方式逐漸應用到課外閱讀當中,對不同類型的問題閱讀方式有不同的體會感受,只有在持續強化閱讀積累的同時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人文素養,從而進一步提升作文技能與技巧,實現教學效果的持續提高。
五、 結語
綜上所述,想要更好地讓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效地互動起來,必然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引導干預,首要任務便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與作文積極性,其次便是提高學生在閱讀與作文方面的能力意識,培養鑒賞閱讀能力的同時提高情感層面上的閱讀效果,豐富作文技法與思路,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到閱讀與作文行列中,達到閱讀能力、作文水平的持續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超群,韋冬余.初中寫作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理論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1(3):244-245.
[2]夏建華,楊靜.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科學探究——以“探究鋁和稀鹽酸、稀硫酸反應”為例[J].化學教學,2017,20(5):46-51.
作者簡介:
陳文華,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光澤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