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助推學生學習的關鍵力量,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義務教育階段,作為基礎學科中一門學科,小學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數學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學生認知能力特征相結合,來設計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學生興趣;方法
在義務教育階段,無論是哪一學科都離不開興趣的指引,如果沒有興趣,則學生就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僅僅依靠老師的努力,沒有辦法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如果興趣不足,學生的耐力也會減少,加上老師和家長不及時進行監督,學生的學業成績很快就會下降。所以,教師想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必須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簡析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原則
(一) 堅持適應性原則
教育部門已經通過分層的研究和檢查點設計,適合于小學生智力和思維發展的啟發性數學,即小學數學的難點,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數學,建構數學思維。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在恰當的范圍內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真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沒有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提出一些深奧而困難的課題讓學生去克服,勢必引起學生抵觸學習數學的情緒,激發興趣無從可談。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階段小學奧數比賽十分突出,有些問題就連大人都解答不出來,與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不相符,極容易引起學生認為數學難學的錯覺。我們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已經清楚學生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習興趣,就應在激發其興趣中,遵循實用性原則,不要盲目的跟從,要具備創新性、發展性,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被真正激發,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 堅持發展性原則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不能在激發學生興趣時,只為了讓學生對某一方面的知識去了解,要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數學學科的特征相結合,同時根據社會生活,來對學生持續性的、耐久性的興趣進行激發。因此,教師應將學生的問題進行優化,在激發其興趣時,不能奧數化,要符合學生本身的知識結構,既不要太難又不要太簡單,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才能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持續、發展的興趣。當然,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時,不僅要讓學生感到富有挑戰性,而且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感到有趣和有效。只有這樣,在課堂上學生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有繼續學習的興趣,進而保障學習興趣的發展性,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 分析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方法
(一) 巧妙設計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什么事情開頭都很難,因此在導入環節,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興趣進行了解,吸引學生關注他們感興趣的人和事。雖然數學概念是抽象的,但如果教師能用一些他們熟悉的內容來解釋和指導,學生就可以對這些抽象概念進行理解。例如,當教師在講授數學“利息”這一抽象概念時,可以這樣問:“同學們,父母賺的錢一般是放在家里還是存放在別處啊?”學生們會爭先恐后地回答,大多數時候是將錢存放在銀行里面。然后教師再接著問:“爸爸媽媽為什么將錢存放在銀行呢?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部分學生會回答:“將錢放在銀行里非常安全,不會被偷,最重要的還能產生利息。”因此,巧妙的設計導入環節,學生可以對“利息”一詞進行初步認識,還可以迅速地與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對“利息”的概念有了大概的理解。
(二) 利用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數學中的基本概念,為了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讓學生進行構建良好的數學思維,對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教師需要將其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直覺性,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如果學習難度適當,則很容易提升學生的興趣;相反,如果難度太大,就會降低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理解知識的程度進行著重分析,利用情境教學方式,減少學生學習的困難,提升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情境是情境教學的關鍵所在,將視頻圖像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播放,或讓學生扮演角色等,從而將數學問題實現情境化。許多研究實踐證明,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會使學生更容易參與到相應的氛圍中,這對于學生學習、理解知識非常有幫助。
(三) 結合數學實際操作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抽象性的特點比較強,對于抽象和直覺的轉變,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操作來實現,使學生慢慢適應數學思維,從而靈活的轉變數學的抽象性和直覺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營造實際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可以體驗成功并獲得參與的樂趣。例如,教師在講授“認識矩形和正方形”時,首先,讓學生依據經驗畫圖,然后讓學生用剪刀剪出自己的畫,比一下誰剪得好。其次,學生在觀察這些圖形的同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四) 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生活中,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這門學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實際充分結合,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增強內在力量,提高生活技能。例如,教師在對“四則運算”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經常遇見的四則運算進行盡快熟悉。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互相提問并快速回答。然后在課堂上,學生互相比拼。比拼的氣氛使得學生的積極性變得很強,每個人都很投入。此種方式也能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數學的抽象性非常強,生活是直觀的、可觸摸的。在抽象數學與直覺生活之間,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聯系,使得學生對數學與現實的關系進行更好地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而言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應不斷加強和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熊妍茜.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索[D].重慶:西南大學,2016.
[2]梁紅秀.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模式探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3]尹智娟.管窺如何有效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J].讀書文摘,2016(15).
作者簡介:
呂升仕,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木耳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