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摘 要:微課程是當前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小的時間段進行學習,節約時間;能夠做到在極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微時代”的到來為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多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尤其是在教育學領域中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微課不僅是片面化、碎片化的學習,其既有別于傳統教學方式,也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核心是課堂的教學視頻。
關鍵詞:微課 課堂教學 碎片化 輔助教學 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前言
微課程最早使美國北愛荷華大學勃羅伊教授所提出的六十秒課程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的一分鐘演講。微課可以在短時間內,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方向的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要求,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微課也就應運而生,且有了發展的廣闊空間,基于微課的特點移動學習、在線學習廣泛學習也將會越來越普及。
一、微課程應用在理論上的基礎和實際問題相結合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法律,呈現碎片化的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微課程的核心在“課”,俗語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既然核心是“課”,一節課中該有的環節就不能少,因為是“微”課程,所以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加以提煉,讓體現出微和課兩個特點[1]。微課程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是對某一知識點或某一技能的單獨講解。要在微課中融入教學原理和主要思想,可以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做到溫故而知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二、微知著,小課堂也是大教學
以小見大,在學習中微課堂能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適當的時候多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些實驗,即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鍛煉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佛山教育局全國首創“微課堂”,把原本每節四十五分的公開課,濃縮成五到八分鐘,去掉了前奏和后奏直奔重點,保留課堂重點和難點的內容。在一個月內,就有老師上傳微課作品六百多份,點擊破五萬。微課雖然簡短,但是都是精華內容,在播放過程中可以隨時暫停,在“微課”講授完,還會提供一些習題測試讓學來生加固微課中知識點。
三、微課的“碎片化”,全面性和系統性
微課的特征有主講人的講授性、網絡流媒體播放性、教學時間較短、突出個別知識點或技能點、教學資源容量較小、教學設計精致、經典示范案例、自主系統學習、制作簡單使用和配套資料齊全等。其實微課只是表面“碎片化”,微課是向針對特定的目標人群傳遞特定的知識內容,一個微課本身需要系統性,一組微課中的知識需要全面性。近年來隨著各種終端設備技術的突破和快速發展和全民的普及,移動學習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可以讓學習者在平時生活空暇時間進行學習,注意力更集中,學習效率更高,提高學習者的實踐能力,其學習方式和特點也更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對學生來說,能更好的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的特點,是傳統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拓展內容。
四、微課程的設計缺乏科學有效的應用模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微課的應用對象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微課程的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主,老師應該起引導和督促的作用,而不是讓微課成為老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比賽獲獎和晉升的途徑。可以根據學習方式和用途的不同進行分類,可以將微課分為學習型、實驗型、游戲型、復習型和練習型,也可以多種微課組合混合使用,已達到某一課程的教學要求,形成完整、系統的微課應用模式。“微課”和“微課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微課是碎片化的,而微課程則是完整的系統的微課學習資源的總和。
五、我國微課程的主要類型
目前我國微課程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李玉平的微課程;其二,教育部及佛山市舉辦的微課比賽網站上的微課程;其三,可汗學院的微課程。李玉平老師是教師學習發展共同國際合作項目發起人,“微課程”研究發起人,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其微課主要針對日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展開的教學研究,有些是把精彩教育電影、生動的故事改編,貼近教學一線。微課程可以多維度的幫助教師教育教學,也可以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啟迪學生思考。微課程能更好的針對學生的基礎,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學習,反復強化難點和重點,開放式的學習。教育部及佛山市舉辦微課比賽讓更多的高校認識和了解微課,從時長來看,微課只是單個的知識片段,但其內容卻是知識的精簡,能突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易混點和易錯點。微課視頻占空間不大,可以下載做到移動學習,更方便也更快捷。可汗學院是以微課程的形式向學習者講解知識點,受到學習者的廣泛好評,可汗學院的數學微課程資源豐富,是根據數學學習主題進行劃分,分為了數學與代數預備課程、微分方程等,每個專題內又分為不同的微課程,其使命是加快各年齡階段的學生的學習速度。
六、要明確開發微課的目的和微課應用的目標對象
佛山市有很多中小學骨干教師曾經制作過微課,比賽獲獎者也不在少數,然而只有極少數教師將制作的微課應用于實際教學中,無一例外全部用于微課比賽,這一調查結果出人意料,也令人吃驚。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的微課知識停留在開發和比賽的層面,并沒有真正應用于實際的教學中,這是目前微課站站中面臨的最大最嚴峻的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師制作微課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參加比賽和晉升,而不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建議選取應試壓力相對較小的學科有序開展微課教學應用的研究,讓廣大的教師和學生切實的感受到微課的教學成果,并引導廣大的教師群體認識到微課開發的真正目的,讓微課切實的運用于實際教學中,讓老師更輕松學生更高效的完成教學目標。從比賽網站的調查來看有很多老師制作微課的形式比較單一,適用與教師講授類型的微課比例達76%;而適用于學生自主學習類型的微課比例只有24%;說明了制作微課的目的只為了輔助老師開展教學完成教學目標,而不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七、結束語
“微課”又名微型課程,是基于學科知識點和技能而構建、產生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資源的特點是“短、小、精、悍”,時長一般不超過十分鐘,非常符合學生的視覺駐留規律和認知學習的學習特點,對課堂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師專業的發展水平。微課資源結構全面化、系統化,不僅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也有利于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完整的只是邏輯體系,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學習。
參考文獻
[1]陳子超.基于微課和慕課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9):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