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萍
摘 要:中學歷史課程改革提倡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為基本特征的學習方式。改變之前單一的被動的重知識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fā)展主動性重能力和情感價值培養(yǎng)的多樣性的學習方式。倡導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培養(yǎng)團隊意識。這種合作討論式的學習模式可分三個不同時期:在課程前應關注問題的設計;在課程中應合理分配不同時期關注點:在課程后關注課后反思。只有三者有效結(jié)合,才能行之有效,達到新課改要求的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 課堂討論? 問題設計??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新一輪中學歷史課程改革至今,中學歷史教學有了一個較明顯的變化,即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明顯增多,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明顯提高。與本次中學歷史課程改革提倡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為基本特征的學習方式相適應,課堂教學中探究性的問題也就隨之提高。我校大力推行課改,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這種合作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對教師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課前把教學內(nèi)容以問題的形式重新整合,編制好導學案發(fā)給學生預習,課堂上以導學案為主要載體組織教學活動。因此,在這種模式下,導學案上討論題設計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本人對這一問題的初淺認識。
一、在課程前關注問題的設計
課前問題的設計至關重要,它是課堂討論成敗的前提和基礎。本人覺得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1.課堂討論的問題要緊扣課本,這是理解教材重難點的一個很好途徑
課堂討論的問題會受教學目標、教學條件的制約,這和其他形式的討論題目是不同的。討論的問題假如偏離教學內(nèi)容,即便題目對學生再有吸引力,也是不可取的。比如必修一專題一有一課說到軍機處設于雍正年間,學生可能受影視媒體的影響,對“雍正是怎么奪取皇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但把它作為課堂討論的問題,就不妥當了。課堂討論的問題首先要緊扣教材內(nèi)容。作為教師,我們應深入了解教材,挖掘教材,抓住教學中的難點、重點、由此來設計課堂上要討論的問題,并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探究,牢牢掌握相關知識。比如在學習辛亥革命這一課時 ,我覺得辛亥革命最后的結(jié)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這就可以在課堂上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更能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逐步學會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同時辛亥革命的評價也是這課的重點和難點。
2.討論的問題要有爭論性、答案可多樣性,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可以注重這一方面,問題的答案可以是多元化的,有爭論性的。舉個例子,在講到《孫中山》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從孫中山一生三次轉(zhuǎn)變中,同學們有哪些啟示?”然后大家紛紛討論后總結(jié)了很多新的結(jié)論:①抓住目標,堅持不懈;②要與時俱進③轉(zhuǎn)變時目標要明確④要以國家利益為重⑤要抓住時機⑥要發(fā)動群眾等。多元答案的問題可調(diào)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敢為人先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3.問題設計要關注學生的整體水平,難易程度一定要掌握好。
教師在設計要討論的問題時,應考慮到學生的整體狀況。問題太簡單,學生不用深入思考,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就沒有了討論的價值;相反,問題太難,學生難入手,回答不出,也會打擊學生討論的主動性,所以在設計課堂討論的問題時要掌握好難度。一般來說,問題的難易度可稍微偏上于全班的中等水平。
二、在課程中應該合理分配不同時期關注點
1.前期關注有效組合,明確分工
一個小組一般8 人左右,小組如何形成,大致可有兩種方式:一種由教師直接分組,另一種由學生自由組合,但每一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所以也就沒有一種分組方式適合所有場景。因此在實踐過程中要根據(jù)課堂條件,課堂需要以及學生特征靈活地運用這兩種方式。團隊精神對一個小組來說很重要,每個組員都要具備團隊精神。同時小組要分工明確,每個成員都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各司其職至關重要。另外每個組員都要有自己的角色,比如組長、記錄員、檢查員,整理員,發(fā)言人等,還可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使每個人都有機會體驗其他不同角色,通過體驗不同角色,多方面鍛煉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使自己達到更好的發(fā)展。
2.中期關注設問方法,注意靈活運用
在課堂討論中,如果拋出一個問題,設問的范圍太大,或設問模糊不清,學生無從下手,這樣肯定不行。所以,教師設計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學情,同時還應具體清楚。比如,在學習《明清故宮》時,直接問學生“故宮的布局結(jié)構(gòu)有什么特點?”,學生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答,或照著課本讀一篇,實際上根本不了解。如果把故宮的平面圖和實景圖通過課件PPT放出來先讓學生看,再讓學生討論,這樣學生就比較直觀地理解故宮的布局結(jié)構(gòu)特點了。
同時,在課堂討論中,可適當變通,也可適時嘗試由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 。我們課堂討論的問題基本上都是由教師提出,再由學生進行討論。這樣學生相對比較被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并未真正實現(xiàn)。因此我在教學中也曾讓學生討論一些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例如,在學習黃海海戰(zhàn)中鄧世昌英勇就義時,有學生說:“鄧世昌應先保命,以后有機會可以反擊呀,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嗎?”有同學立刻反對:“鄧世昌作為艦船管帶,他的艦船都沉了,活著哪有臉面呀。”看到學生提出如此新問題,我立刻抓住機會,組織討論。大家積極主動參與其中,通過激烈的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大家覺得生命很可貴,同時也明白了古代愛國將領像鄧世昌那樣為了國家民族利益,為了同胞的理想和信念,寧愿不要自己性命的高尚情操。實踐證明,學生討論自己主動提出的問題,更能調(diào)動他們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和探究知識的主動性,這樣會受到很好的效果。
3.討論的總結(jié)是后期關注的重要任務
總結(jié)者是教師角色中極其重要的角色之一。教師對課堂討論的適時總結(jié),有助于學生掌握相關歷史知識,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也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1恰當引導。課堂討論是復雜的動態(tài)的,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如果沒有教師適時引導定會亂成一鍋粥,所以教師要把握好課堂討論的進展,適時參與,引導課堂討論走向正確的方向。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是引領者,是顧問,是主導者。
3.2及時反饋。及時反饋是有效課堂討論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及時對課堂討論情況進行反饋,教師的反饋是學生獲取相關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首先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應給予充分地肯定,提高他們主動性。同時在課堂討論中存在問題也要適時提出,比如討論中學生有時觀點錯誤,討論中時間的把握,分工的明確等,這樣有助于下次課堂討論的高效,也有利于學生相關能力的提高。
三、課后應關注反思
美國學者波斯諾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jīng)驗+反思。由此可見課后反思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一個途徑。課堂討論不是課上討論了就結(jié)束,而應當把課后反思作為新的開始,本人覺得可以通過以下兩種反思方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1.課堂討論回憶錄
課后教師可以整理一份課堂討論回憶錄,回憶課堂討論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課后可以對這份回憶錄進行研究,回憶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xiàn)如何,對每個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xiàn)作一個中肯評價,有助于對每個學生更多的了解。 還可以反思老師自己在課堂討論的問題設計及組織展開方面有哪些亮點以及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有助于教師自我改進,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有針對性,增強課堂討論的有效性,不斷提高自己。
2.課后作業(yè)的布置
課后作業(yè)的布置要結(jié)合課堂教學目的以及教學重點難點,這常常也是課堂討論的核心內(nèi)容。作業(yè)做的好與壞,也可以直觀地反映出課堂討論的效果如何。教師要注意課后作業(yè)的反饋,從中進行反思,提高課堂討論的有效性,在反思中不斷提高。
總之,課堂討論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好辦法。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也是符合新課程改革中提倡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它改變了以往一貫只會模仿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與時俱進,課堂探究任需要不斷探究,摸索。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上“享受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參考文獻
[1]韓春玲.“如果中國的好東西不傳到歐洲去,中國不就比歐洲先進了嗎?”——研究性學習案例[J]歷史教學,2004(7):46-48.
[2]蔣碧勇.鴉片戰(zhàn)爭可否稱為商業(yè)戰(zhàn)爭——一個研究性學習的案例及教學反思[J].歷史教學,2005(1):55-55.
[3]劉立新.對歷史討論法教學的探討[J].歷史教學,2003(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