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憶雪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泉之一;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者。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青年需要樹立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6-0021-0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盵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億萬中國人民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性,就必須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的魅力和時代風采”[1]。因此,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辯證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泉之一
1.國家層面的傳統文化底蘊
富強指的是富足與強盛,是人民富足、國家強盛,是國家建設的重要目標和人民的美好愿望。管子說:“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故國富兵強,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管子·形勢解》)。物質充足、整體實力強大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國家富裕的同時,也要關注人民群眾的富足,如“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管子·治國》)。人民群眾的富足是國家強盛、安定團結的必要準備。
民主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盎首逵杏枺窨山豢上隆C裎┌畋?,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如果輕視了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國家就談不上國富民強了,也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任何一個為政者都需要懂得“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荀子·哀公》)的道理,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順應民心。
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凝結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周易》中指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保ā顿S卦·彖辭》)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就懂得文明可以使人民能夠自覺地約束行為,時刻保持相應地禮節,使國家軟實力能夠不斷地提升,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向更高層次的發展,發揮“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重要作用。
和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充分彰顯了和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2.社會層面的傳統文化底蘊
自由對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既有體現著追求內心精神境界的自由,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也有體現著追求“天人合一”的回歸自然、回歸本真的自由,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在社會主義社會,我們所追求的自由正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平等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前提“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墨子·法儀》),反映了古代的一種平等思想,是建立在嚴格秩序等級下的平等。“等貴賤,均貧富”“均田免糧”,也表明了中華民族為獲得人人平等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與抗爭,希望每個人都能得到平等。
公正好似一個天平,天平的兩端需要保持平衡,需要的是不偏不倚。人們期望社會是一個公正的社會,并希望在公平公正的社會中得到成長與發展。在傳統文化中也有體現,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禮運》);也有凸顯出主張教育公平公正的,如孔子的“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還有重視財富分配公平的,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這都反映出了人們對堅持公平和維護正義的強烈渴望。
法治,即依法治國,是實現自由、平等、公正的重要保證,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人民當家做主。在中國古代,有的人主張以德治國,但也有強調以法治國的。韓非子說:“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保ā俄n非子》)這是在闡釋以法治國的重要性,說明國家的治理需要法來約束。但是在治理國家時,為政以德、以法治國都是相對片面的,正如孟子所言:“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強調了治理國家必須要把行善政和行法令結合起來,既要以德治國,也要以法治國。
3.個人層面的傳統文化底蘊
愛國是公民應盡的、神圣的義務,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文化推崇“忠”,就是指要忠于國家,要忠于人民,是對愛國情操與精神的表達?!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懷在中華兒女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表現得很多。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都是愛國主義的真實寫照,句句振奮人心。
敬業是職業道德的靈魂,是從業的標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鬃咏虒У茏右熬犹幑?,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敬事而信”“敬其事而后食”,敬業是對工作的一種態度,是一種價值取向。朱熹認為:“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樂群者,樂于取益以輔其仁也?!边@是對敬業者提出的要求,敬業者既要專心致志對待本職工作,也要在工作中善于發現他人好的言行,學到一些人生的啟迪,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們為人處事的根本要求,是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做人做事要講誠信的論斷有很多。如孔子就多次談道“信”,教導弟子要記住“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論語·顏淵》)的道理,并要求弟子把“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作為規范言行的重要尺度。在中國古代,也不乏講究誠信的人,如商鞅的立木取信等,都是用點滴的言行把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展現出來。
友善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親近與和睦。中華民族提倡與人為善、與人和諧相處,不論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還是荀子的“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以及孟子的“與人為善,善莫大焉”等,都是對“善”最為貼切地表達。孔子在《論語》中談友善,不僅提出了“仁者,愛人”的價值觀,更指出了施行友愛的方法和途徑,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揚棄繼承
揚棄繼承,就是尊重文化發展規律,堅持不忘本根,辯證取舍,有鑒別地加以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守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根、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形成的。
在這些傳統文化當中,有先進的文化,當然也有落后的文化。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樸實等都是中華的傳統美德,是屬于先進的文化。但是,嚴格的等級制度、競爭意識相對淡薄也是小農經濟、封建文化的表現,對于這些不利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不能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落后文化要進行摒棄。所以,對待傳統文化,要做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摒棄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把“剛正不阿”“公正無私”的精神融入公正的范疇,把“自強不息”“業精于勤”的精神融入到敬業的范疇,把“君子成人之美”“扶危濟困”的精神融入到友善的范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保留優秀民族精神的同時,也在摒棄一些不利于自身成長的思想,并與新時代的要求相結合,成了中華民族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創新
轉化創新,就是著眼服務當代、面向未來,堅持古為今用、守正開新[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為它賦予新時代的內涵和現實的基礎,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今人所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產生的,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響應黨和人民群眾的呼喚,順應時代的發展。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方法,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的具有時代價值、實踐意義的價值觀。通過“新的創造”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了起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具民族特色。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借鑒了其他先進的文明,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性地吸收一些先進文化,在實踐中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轉化與創新。
三、新時代培育青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的重任?!扒嗄甑膬r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盵3]因此,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青年樹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
樹立文化自覺。青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不斷地提升文化自覺。首先,在教育教學中,通過開展講座、知識競賽、禮儀學習等活動,提高青年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發展脈絡、價值理念等的理解,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具有時代價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石。其次,通過在文化長廊、文化角等地方宣傳一些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榜樣,發揮榜樣的作用,使青年自覺學習榜樣的言行,規范自己的言行,在實踐中感知、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入腦、入心,成為青年人的日常行為準則。
堅定文化自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文化和價值觀涌入,沖擊了當代青年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就迫切需要堅定青年人的文化自信。青年做到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忘本就是要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學習、挖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及當代價值;吸收外來就是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對待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面向未來就是要中華文化緊隨時代的發展,與新時代的社會相適應,使其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實現文化自強。“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盵1]而且新時代青年的思想比較活躍,善于接觸新事物,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強,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也強。由此可見,青年是實現文化自強的中堅力量,青年應主動承擔起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2]劉奇葆.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J].黨建,2017(5):6-10.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