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民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靈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沃土。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繁榮是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和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并深入闡述其重要意義。實現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要求而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并且需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
關鍵詞: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中圖分類號:G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4-0138-02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提出,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雙創”是對如何“揚棄”和“創新”傳統文化的具體說明,是處理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關系時的指導思想,是對傳統文化實現當代價值的途徑的明確表述。實現傳統文化的“雙創”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要求,其實現也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轉化和發展路徑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尋找。
一、傳統文化的“雙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已經開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急需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也需實現“雙創”發展。
(一)傳統文化的“雙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構建的實踐要求
“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2]。加快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是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寶貴財富。“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2]傳統文化要進行轉化和發展,更大程度上激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繼承性與民族性特點的形成提供資源。
(二)傳統文化“雙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實踐要求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期而艱巨的偉大事業。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實現這個偉大事業,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3]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包括最能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的文藝的繁榮興盛。
“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3]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實踐的要求。傳統文化須進行轉化和發展,從而為傳統文化注入真正的時代精神,為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實踐提供更具活力的傳統思想理念與道德規范資源,使社會主義文藝創作更具中華審美風范。
(三)傳統文化“雙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踐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需要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支持。“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文化軟實力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重要影響。
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實踐的要求下,傳統文化須進行轉化和發展,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更為便捷,更好地展現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基因,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具生命力和影響力。
二、傳統文化“雙創”路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
歷史證明,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中相遇并磨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結合;傳統文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蛻去封建性,增強先進性與時代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一)傳統文化的封建性在中國革命過程中逐漸減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珍貴遺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然而傳統文化在中國革命初期還具有較強的封建性,為封建反動勢力所用,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革命的進程。
在歷經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革命實踐的洗禮后,反封建思想廣泛傳播,封建勢力江河日下,傳統文化也一定程度上受到牽連、遭遇否定。隨著中國革命實踐的深入開展,對傳統文化這一珍貴遺產的需求凸顯,傳統文化的價值重新被客觀審視。伴隨著傳統文化與封建勢力之間的聯系開始減弱,傳統文化的封建性也逐漸減弱。毛澤東在結合革命實踐現狀的分析來論證共產黨員應該怎樣認識自己、加強自己、團結自己,才能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時曾提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5]“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標志著傳統文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實踐中開始被客觀審視,其封建性開始褪去,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準備了一定的思想文化條件。
(二)傳統文化“雙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逐漸發展
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自覺肩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挖掘途徑持續深入發展,特別是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進一步深化,對傳統文化價值發掘的指導性策略發展成為更為具體的“創造性改革和創新性發展”。
(三)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理解傳統文化“雙創”
傳統文化“雙創”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對其內涵的理解也需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進行。商志曉學者認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代表了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代表了傳統文化的提升超越[6]。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的標準應為現實需求,而現實需求則蘊藏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即應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具體理解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傳統文化的提升超越,應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在現實需求的指引下有選擇地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并結合現實條件對其進行發展融合,其中現實需求蘊藏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現實條件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體現及被創造;即應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具體理解傳統文化的提升超越。
三、傳統文化“雙創”須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
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歸結起來即“揚棄”與“創新”,這需要在實踐中實現,而不是閉門造車、紙上談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蘊含著傳統文化揚棄與創新的標準,指引著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方向。
(一)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正確詮釋傳統文化的內涵
對傳統文化進行“雙創”發展,首先要厘清傳統文化的內涵。傳統文化并不意味著代表了全部傳統社會時期的文化,更不等同于封建文化;但這長期被混淆了,而這種混淆正是其被封建勢力利用而在一定時期內具備反動性的原因。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來看,正如社會主義革命后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此時的文化環境中仍有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文化殘余,這些文化的殘余并不能因其存在于社會主義社會便被稱作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指的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并指導人們價值觀念,影響人們的行為取向的文化,是產生于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實踐并反過來對社會主義社會實踐起到積極反作用的文化[7]。因此,分辨優秀的傳統文化還需借助歷史實踐,從傳統社會時期的不同文化產生的歷史實踐效果,來分辨何種文化真正推動了社會發展與進步,并對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取向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揚棄
揚棄傳統文化,首先要對傳統文化辯證取舍,辨明“揚”什么、“棄”什么。“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宏觀來看,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特殊性的重要體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值得我們在當代大力發揚的;需要我們大力發揚的傳統文化是能帶來積極社會影響的傳統文化,是符合時代要求的傳統文化。
實踐活動發生于特定時代,具有社會歷史性,反映著特定時代的時代要求。因此對傳統文化的辯證取舍需要在實踐中進行,以甄別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揚棄。
(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創新
創新傳統文化,在立足當下的同時,還應當面向未來。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創新應立足當下,充分滿足當下的時代需求,積極反映當下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創新應面向未來,積極響應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并力求能夠積極影響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創新傳統文化須在實踐中進行,一方面實踐的社會歷史性使其能夠充分反映當下的時代需求與時代精神,另一方面時代提出的新課題總是以具體的實踐活動的方式呈現,實踐的自覺能動性可以使傳統文化創新更具目的性、靈活性,積極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并為我所用,不斷充實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從而能夠引領時代潮流,進而為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提供思想支持。
(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傳統文化“雙創”的具體化
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須通過實踐落實。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實踐途徑。
發揮媒體的廣泛傳播特性。隨著網絡等新媒體愈加發達,媒體宣傳愈加高效,作用范圍愈加廣泛,甚至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大眾的文化接收思維。在這樣的背景下,有效利用媒體進行宣傳,將高效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觀念的大范圍認知,為其他實踐途徑發揮作用做好鋪墊。
發揮教育的普及功能。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不僅需要廣大群眾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素養,還需要足夠的人才來推動實現。通過普及有針對性的傳統文化教育及創新能力培養教育,可以普及傳統文化知識,選拔優秀創新人才,從而推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為主要目標的實踐活動,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下,文化產業實踐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文化產業發展正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如火如荼地進行。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傳統文化的加持,以增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伴隨著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在其急迫的需求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建設將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更加多樣、便捷的途徑以及資金支持,愈加合理的文化體制也將成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體制保障。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傳統文化“雙創”的關鍵。傳統文化的“雙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要求,路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并且需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與提升超越,對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穩固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提升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5(2).
[4]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6]商志曉.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哲學審思[N].光明日報,2017-01-19(15).
[7]鄭大華.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的三個維度[J].中國文化研究,2017(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