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五宏
[提要] 上饒市是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之一,旅游資源豐富,但同時存在著旅游綜合效益欠佳、“景強城弱”困局未解、旅游業態形式單一等突出問題。上饒市推進旅游全域化發展的關鍵在于,必須努力優化市域旅游空間結構體系、豐富創新旅游業態、雙向互融推動全域產業旅游化、精品項目驅動城市中心區旅游振興,以促進上饒旅游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永續發展。
關鍵詞:全域旅游;實施路徑;對策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贛閩粵邊區民族村寨旅游扶貧與文化再生產研究”(項目編號:MZ162001);上饒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文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上饒推進旅游全域化發展實施路徑研究”資助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9日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國旅游者的消費方式正在經歷從以“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旅游為主向以追求深度體驗為主的休閑度假復合旅游轉變。在旅游市場轉型發展大背景下,旅游者愈來愈深地與旅游目的地的各個環節及要素發生交集,全域旅游成為目的地旅游發展的重要路徑。上饒市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是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之一。本文擬在分析上饒市全域旅游發展現狀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上饒推進旅游全域化發展的實施路徑,以促進上饒旅游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永續發展。
一、上饒市全域旅游發展現狀
(一)旅游資源豐富。上饒市生態環境優良,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交相輝映,具有發展全域旅游的優越特色資源與基礎條件。截至2018年底上饒市擁有1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北武夷山)、2個世界自然遺產(三清山、龜峰)、1個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世界遺產數量達到4家,成為全國世界遺產地最多的設區市;現有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自然保護區2處、濕地公園5個,省級森林公園19個、自然保護區3處、濕地公園6個。此外,上饒市還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5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3家、名村7家,中國傳統村落逾40家。目前,上饒擁有國家5A景區3家,國家4A景區30家,A級景區數量全省第一,并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縣有4A景區”。2017年上饒市躋身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創建行列;三清山、婺源分獲中國“全域旅游十大品牌旅游目的地”和“十大鄉村旅游目的地”稱號。
(二)交通條件便利。上饒市地處閩浙皖贛四省結合部,東聯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處于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三區交匯處,兩條國家主干線滬昆高鐵、京福高鐵十字相交,貫通上饒的東西南北走向,構建起與“長珠閩”對接的5小時經濟圈;上饒是合福“醉美高鐵”精品旅游線路的中心節點之一,滬昆、寧上、景婺黃高速公路串點連線,可以便捷地與黃山、武夷山、龍虎山、杭州、千島湖等著名旅游景區聯動發展,三清山機場建成通航,已開通成都、青島-上饒-深圳、北京-上饒-佛山、昆明-上饒-哈爾濱等航線,使上饒基本形成“快進快出”的旅游大通道和“快旅慢游”的旅游新格局。
(三)旅游發展迅猛。上饒市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樹立“大景區、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理念,大力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一方面在“高鐵樞紐、大美上饒”整體旅游形象品牌統領下,逐步形成以三清山“三清天下秀”、婺源“中國最美鄉村”、弋陽龜峰“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萬年“稻作文化”、德興“健康養生勝地”為主題的縣域旅游形象品牌;另一方面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和打造生態觀光、鄉村休閑、文化體驗、森林科考、紅色經典等10大特色旅游產品。自2010年以來,上饒市各項旅游主要數據指標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長率(見表1),至2018年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次突破1.8億,旅游綜合收入高達1,820億元,躋身2018中國旅游吸引力10強,且是前十強中唯一的非省會城市。
二、上饒市全域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自2016年以來,上饒市積極推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力圖跳脫出傳統小旅游的拘囿,將市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極大地推動了旅游經濟的發展,但客觀上仍存在著諸多制約其旅游全域化發展的因素,而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成為其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目標實現的關鍵。
(一)門票經濟依賴性強,旅游綜合經濟效益欠佳。經過十余年來的高速發展,上饒市旅游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旅游者數量大幅成長,至2018年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次高達1.8億人次,在全國各大旅游目的地當中位居第十,但旅游業對門票收入依賴性強,大多數景區的主要收入來自門票,旅游產品種類不夠豐富、層次偏低、創收能力嚴重不足,在人均旅游消費方面同主要旅游目的地仍存在較大差距,導致旅游綜合經濟效益偏低。如以2017年為例,來上饒旅游的游客人均消費只有925元,而同期的杭州達到了1,840元,武夷山達到了1,875元,均為上饒的兩倍左右。
(二)“景強城弱”困局未解,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失衡。三清山“三清天下秀”、婺源“中國最美鄉村”的縣域旅游形象品牌突出,甚至遮蔽了“高鐵樞紐、大美上饒”的整體旅游形象品牌,三清山、婺源、靈山等熱門景區吸引旅游者人數占有極高比例,但其輻射和影響力卻較為有限,無法帶動城市發展全局,導致上饒市中心城區旅游相對偏弱,旅游者大多以此作為中轉地,停留時間短,難以留住游客過夜,導致“景區熱、城區冷”景強城弱的尷尬局面難以破解。與此同時,除婺源、三清山以外,其余各區縣旅游經濟發展滯后,景區與景區之間、縣與縣之間等缺乏有效的銜接與融合,難以形成涵蓋跨越整個市域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線路產品,造成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嚴重失衡。
(三)旅游資源創新開發不足,旅游業態形式單一。上饒旅游業發展以資源導向型為主,且多是山岳、湖泊、傳統村落等有形的自然與文化景觀等實體資源,依靠景區知名度吸引旅游者,淡旺季分布明顯,觀光旅游一枝獨秀,旅游業與傳統農業、新興工業關聯性較低,產業邊界相對清晰,產業空間形態以景點為依托,分布相對分散,旅游資源開發整合力度不夠,鄉村旅游開發同質化傾向嚴重,缺乏深度體驗性產品開發,已開發的產品層級較低、文化特色挖掘不足,旅游業態形式單一,難以滿足當下旅游者觀光、休閑、度假、購物、養生、探險等多樣化的旅游訴求。
三、上饒市旅游全域化發展精準施策
當前上饒市推進全域旅游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落實全國旅游工作會議精神,把握旅游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優質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全面實施《上饒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努力優化上饒市域旅游空間結構體系、豐富創新旅游業態、雙向互融推動全域產業旅游化、精品項目驅動城市中心區旅游振興,以向新時代優質旅游發展方向奮力邁進。
(一)連點成線、串線成面,以線性開發帶動面域發展。上饒市應積極整合區域范圍內的全部吸引物要素,將整個市域作為一個旅游目的地來打造,充分挖掘本市各地旅游資源,通過旅游交通及游步道,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注重點線面統籌布局、協調推進。
“點”即是重點抓好景區、景點、小鎮、村落的打造,將特色小鎮、秀美鄉村建設作為發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載體,由點及面形成示范帶動效應;“線”即是注重旅游廊道、漫步綠道建設,完善鄉村之間、景區之間的道路交通體系,在打通點與點連接線的同時,將道路沿線建設成為景觀帶,同時加強徽饒古道、黃沙古道、鵝湖古道、璞信古道等線性遺產活化利用,實現多樣性和網絡化的交通格局;“面”就是在點線結合的基礎上,堅持把全市作為一個景區來打造,形成高品質旅游景點連點成線、串線成面的空間發展格局,破解傳統景區空間狹小、游客擁擠等問題,從而實現上饒旅游發展由傳統景區逐漸向目的地為核心的發展趨勢轉變,增強區域間旅游經濟聯系。
上饒市應繼續加強三清山、婺源、靈山等高等級優質景區建設,同時推進旅游小城鎮、鄉村度假區、藝術村落、風景廊道、旅游綜合體等新型空間載體的打造,形成涵蓋觀光游覽、休閑度假、農事體驗、商業會展、運動康體、參與性娛樂、創意產業在內的“大城小鎮嵌景區”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一方面合理利用市域內的特色旅游資源和全部的吸引物要素,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另一方面竭力避免各區域的同質化競爭,為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休閑體驗需求。
(二)從“旅游+”到“+旅游”,雙向互融推動全域產業旅游化。旅游業是世界朝陽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具有強大的產業功能和廣泛的聯動效應。“旅游+”是旅游業尋求與相關產業相融發展的努力,而“+旅游”則是其他產業與旅游業的主動融合、合力發展。在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及休閑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下,伴隨著中國旅游產業向縱深化方向發展,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
上饒市全域旅游發展必須以旅游為導向,以“1+N(餐飲、住宿、購物、養老、養生、體育、親子、研學等)”為模式,充分激活自然生態、氣候環境、歷史文化、產業生產、流通消費和創新創意等要素,將各類傳統上不相關的產業要素融通起來,形成以一產為基礎、二產為支撐、三產為亮點,三大產業協同發展的復合產業關系,從而形成新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努力針對上饒市旅游發展現狀,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循序漸進,采取扎實有效的工作措施,實現率先突破、全面帶動,最終形成旅游業態多樣化、旅游產品差異化的旅游大市場,促進旅游業態產品轉型升級,發展文化旅游、自駕車房車旅游、鐵路旅游、體育旅游、紅色旅游、低空旅游、康養旅游、研學旅游、工業旅游、生態旅游、商務會展旅游,充分提高游客的可選擇性、可消費性和可回頭性,切實增強上饒旅游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在全域旅游新背景下,拓展創新旅游業態,培育形成全產業鏈的“綜合性”服務經濟,打造多樣化的大旅游聚集區域和多層級的旅游目的地,為游客提供更多的服務與體驗。
全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特色產業的有力支撐。上饒市應以風情小鎮、秀美鄉村、農業公園建設為主抓手,整合現有產業資源優勢,積極延伸拓展旅游產業鏈條,不斷豐富旅游要素,著力打造城市與鄉村互動、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能滿足不同旅游消費人群需求的特色產品,逐步形成高附加值和溢出效應的泛旅游產業結構;另一方面,積極踐行“旅游+”與“+旅游”的雙向互融模式,使得旅游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真正實現“跨界融合”、“開放共享”、“互聯互通”,從而推進全域空間和產業的旅游化,充分發揮旅游業帶動作用,形成“農業圍繞旅游增價值,工業圍繞旅游出產品,服務業圍繞旅游成規模”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切實促進上饒市旅游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三)大手筆策劃重大旅游產業項目,促進城鄉旅游聯動發展。上饒市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和密集度首屈一指,但除少數幾個知名景區外,多數旅游景區景點規模小、品質低、名氣小,在市場上缺乏核心競爭力,而城市中心區旅游發展相對偏弱,“景區熱、城區冷”的尷尬局面難以破解,因而必須以大手筆策劃重大旅游產業項目,高水平打造城東旅游綜合體、旅游集散中心、十里櫧溪·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等項目,創新發展文化、美食、養生、演藝、酒店等多種旅游業態,拓展傳統旅游內涵,努力推進“產城融合”、“景城一體”建設步伐,有效提升上饒中心城市整體品位,促進城鄉旅游聯動發展,徹底破解上饒旅游“景強城弱”的尷尬局面。
上饒市作為國內少數幾家由政府正式批復設立的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和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應緊密圍繞“產、學、研、醫、養、美”,構建“旅游+醫療”、“旅游+養生”、“旅游+美容”、“旅游+康復”、“旅游+養老”、“旅游+中醫藥”的發展模式,發揮中醫養生文化與旅游、度假、體育方面的共生優勢,依托特色中醫藥資源、現代醫療技術、良好生態環境等,將中醫藥資源與觀光旅游結合、將中醫醫療服務與度假旅游結合,推出中醫藥保健養生、康體療養旅游產品。同時充分利用中醫處方,輔以精美包裝推出中藥材、民間藥等購物養生類旅游產品,積極推進醫旅結合,大力發展森林養生、溫泉養生、滋補養生、康體養生等健康旅游產品,努力將上饒市打造成為國內知名的醫療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目的地。
主要參考文獻:
[1]曾博偉.全域旅游發展觀與新時期旅游業發展[J].旅游學刊,2016(12).
[2]鄢方衛,等.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廊道的發展特征及影響研究[J].旅游學刊,2017(11).
[3]呂俊芳.城鄉統籌視閾下中國全域旅游發展范式研究[J].河南科學,2014(1).
[4]王國華.論全域旅游戰略實施的路徑與方法[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7(7).
[5]劉慶余,等.全域旅游視野下健康養生旅游發展對策[J].旅游學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