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沈陽抗戰遺址? ?保護? ?利用? ?問題? ?對策
沈陽具有深厚的抗戰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擁有大量的抗戰文化遺址,還蘊藏著豐富的抗戰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政治經濟基礎,使沈陽成為了日軍侵華的重災區和中國人民進行反抗斗爭的重要陣地。在長達14年的抗戰歷史中,沈陽留下了很多頗具研究價值的抗戰遺址。例如:中共滿洲省委舊址記錄了共產黨人的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里發表了聲討日本侵略行徑的第一篇戰斗檄文;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是盟軍戰俘與沈陽民眾共同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歷史見證;沈陽審判日本戰犯舊址則見證了新中國政府成立以來對日本戰犯進行的首次公開審判。不僅如此,沈陽還遺存有皇姑屯張作霖被炸身亡地、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滿鐵附屬地,以及數量眾多的日本侵略東北期間的軍警憲特等機構舊址。眾多的抗戰遺址是日本侵華和中華民族浴血抗戰歷史的實物證據,是無數先輩同胞用生命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如何將這些抗戰歷史資源予以有效的保護與利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當今政府于社會各界亟待思考的問題。
沈陽抗戰具有起點早、持續時間長、節點性歷史事件多的特點,遺留下來的抗戰遺址有50余處。按照其形成時期及主要用途劃分為日本在沈陽設立的侵略機構遺址、奉系軍閥統治時期建在沈陽后為日本侵略軍所占的建筑遺址、中國共產黨和其他抗日愛國團體進行抗日活動的抗戰遺址。這些抗戰遺址大部分分布在市區,少數分布在市郊。
近年來,在沈陽文物主管部門的積極努力下,抗戰遺址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已經有8處抗戰遺址得到國家重點保護并已建成博物館。分別是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沈陽張氏帥府博物館、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沈陽金融博物館、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東北陸軍講武堂舊址陳列館、沈陽皇姑屯事件博物館。其中,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沈陽張氏帥府博物館、沈陽金融博物館和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東北陸軍講武堂舊址陳列館和沈陽皇姑屯事件博物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這些抗戰類博物館均已成為對廣大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抗戰歷史、傳承抗戰精神的重要場所。
除以上已建成博物館的抗戰遺址已得到妥善的保護與利用外,近幾年沈陽其他與抗戰文化密切相關的遺址遺跡也逐漸得到了一定的關注與保護。目前,有20%的抗戰遺址保存完好。如:湯玉麟公館舊址、張延樞公館舊址、王鐵漢辦公室舊址、車向忱故居、奉天紡紗廠舊址、三井洋行舊址等。其中,車向忱故居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湯玉麟公館舊址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均具備建立紀念館的基礎條件。
另有40%的抗戰遺址已經掛牌標示為不可移動文物。雖然已得到應有的保護,但現在用作醫院、銀行、學校、圖書館、飯店等其他用途,其本身的抗戰文化資源未被充分開發,紅色教育功能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如: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舊址、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奉天警察署舊址、偽滿中央銀行千代支行舊址、美國花旗銀行奉天支行舊址、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奉天圖書館舊址、日本特派員辦事處舊址、奉天省立女子師范學校舊址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20%的抗戰遺址因受到自然環境、城市發展、人為破壞等因素的影響面臨保護危機,甚至被拆除。如:第一屆中共奉天市委舊址和東三省總都督府舊址已經破舊不堪;中共奉天特委、奉天第一監獄、滿委通訊站、抗日義勇軍第九路軍司令部等舊址已嚴重損毀;奉天“忠靈塔”與“忠靈碑”大部分被拆;沈陽“滿鐵會館”、奉天英美煙草公司、奉天陸軍被服廠支部等舊址已被拆除。這些承載著抗戰記憶的遺址遺跡是日軍侵華的實物罪證,是東北人民奮起反抗的歷史見證,是記錄抗戰歷史的活化石。它們的嚴重損毀和消失,是沈陽抗戰文化資源的重大損失。
(一)對抗戰文化遺址的保護不及時
雖然近幾年沈陽的抗戰文化遺址保護工作和前些年相比有了較大起色,但現狀仍令人堪憂。多處抗戰文化遺址是在原始狀態遭到嚴重毀壞后才引起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遺址保護工作的滯后嚴重破壞了抗戰遺址的完整性。如:東北軍的駐地北大營既是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打響抗戰第一槍的地方,還是二戰盟軍戰俘在沈陽最早的關押地,在中國14年抗戰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結束至今已有70多年,北大營遺址不僅歷經了曾經的戰火侵襲和自然損壞,而且在不同時期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長期以來,北大營遺址沒能得到很好的保護、發掘與認證,慢慢被人們淡忘。就在人們普遍認為北大營遺址已消失殆盡時,2011年沈陽三位文物愛好者發現北大營尚存的部分遺址,經專家考證后確認該遺址為北大營營房。2014年10月,北大營營房遺址被遼寧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北大營遺址保護工作已經全面啟動。北大營遺址廣場建設工程已經被列為沈陽十大文化工程之首。但遺憾的是,北大營遺址目前只剩下建筑面積為1500米的3棟營房,且只有一處保存完好,另兩棟嚴重破損。由于遺址保護工作的嚴重滯后,給北大營遺址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害。
還有許多抗戰遺址也存在同樣現象,如:東北陸軍講武堂原占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現在唯一保存下來的僅僅是面積約730平米的自修室,其余的房舍和建筑由于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任其自然毀損,甚至還遭到了多次拆遷等人為破壞,沒能完整保存下來。
抗戰遺址保護方面的宣戰力度不夠,與相關單位溝通不到位,也是導致抗戰遺址保護不及時的重要原因。如:2005年,大東區拆遷指揮部將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50多米的圍墻當作違章建筑拆除。戰俘營圍墻是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了圍墻的戰俘營,等于失去了邊線的標志,同時也失去了確定戰俘營實際面積的實物證據。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在2004年就已被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并已列入“修舊如舊”規劃。但由于當時沒有進行大力宣傳,戰俘營舊址的保護工作并沒有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再加上文物、旅游、民政等部門缺乏統一協調和信息溝通,造成已列入政府保護規劃的抗戰遺址仍遭到人為破壞的現象。
(二)多處抗戰文化遺址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
沈陽抗戰遺址眾多,開發利用程度不一。部分已建成博物館的抗戰遺址對遺址進行了一定的開發和利用,但沒有同地方經濟、旅游文化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沒有創造出應有的經濟效益。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抗戰遺址保護利用的一大難題,抗戰遺址博物館只有合理地創造經濟效益,才能進入保護利用開發——創造經濟效益——增加保護開發的良性循環。
由于資源匱乏等歷史原因,一些抗戰遺址雖然被完整的保存下來,但一直另作他用。抗戰遺址不能與紅色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就無法發揮它的社會價值和宣傳教育職能,沈陽的抗戰文化內涵和價值也無法得到充分展示。如今留存于沈陽的抗戰文化遺址不僅是承載歷史的重要載體,更是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群眾對沈陽抗戰遺址認識不足,大多數群眾,尤其是年輕人對抗戰遺址比較漠視,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認識。除了熟悉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張氏帥府博物館等抗戰遺址外,其他沒有建成博物館的抗戰遺址鮮為人知。這些抗戰遺址有的保存較為完好,卻一直閑置,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利用,更很少有人了解它們承載的人文歷史。
(三)未能深入挖掘與抗戰文化遺址相關的抗戰人文歷史
沈陽每處抗戰文化遺址的背后承載著許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抗戰故事。如:九一八當夜北大營打響抗戰第一槍、張氏父子的傳奇一生、盟軍戰俘與中國工友的深厚友誼、中共滿洲省委在九一八事變后發出第一份《抗日宣言》等等。但長期以來,我們對抗戰故事缺乏深入挖掘,許多值得傳頌的英雄事跡逐漸被歷史湮沒,如夏尚志、楊一辰、王鐵漢、張鳳歧、沈陽“九君子”等這些可以展現沈陽獨特抗戰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抗戰事跡。深入挖掘抗戰遺址承載的抗戰人文歷史、講好沈陽抗戰故事,可以充分展示沈陽地方特色文化,為打造沈陽抗戰歷史文化名城筑牢理論基石。
(四)抗戰文創產品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
抗戰文創產品具有傳播歷史文化的社會價值。目前沈陽還沒有建立系統的文創產品機構,文創產品多為各博物館參與設計,自主經營。但由于博物館與市場對接不夠,缺少文創產品營銷經驗,在加上政府對文創產品開發相關扶持政策不夠完善,大部分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都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文創產品缺乏專業的設計團隊,在產品開設計上缺乏獨特的創意,部分產品只是簡單地把館藏文物的圖片直接印在文具、水杯、T恤等物品上,很難受到觀眾的喜愛。多數文創產品還存在品種雷同的問題。大部分博物館商店的文創產品基本上都是文具、U盤、書簽、扇子、杯子等相似產品,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這樣的文創產品自然無法吸引觀眾的目光。
沈陽抗戰遺址的開發利用應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拓展文物遺址的使用功能。根據保護和利用并重的原則,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保護與利用雙贏。
(一)政府總體規劃協調,加大抗戰遺址保護力度
政府在抗戰遺址的保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發展城市建設中,不應只看重眼前利益、側重于經濟建設,要把遺址保護利用與生態建設、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處理好長遠與當前、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從而促進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
(二)加大抗戰遺址的宣傳力度,提高抗戰遺址作為紅色景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對抗戰遺址的廣泛宣傳有利于增強沈陽抗戰歷史的社會影響力,增加人民群眾對沈陽抗戰遺址的了解。可將抗戰遺址所承載的歷史,精心制作說明和宣傳文字,送入學校、社區或企事業機關單位,使歷史文化氛圍滲透到社會各界,在居民中樹立一種自覺珍惜、保護并引以為豪的精神。
(三)多渠道搜集抗戰史料,還原抗戰歷史
文物主管部門應多方整合資源,組織地方史專家,尋求新聞媒體等社會各界的力量,尋找抗戰英雄后人,搶救性地搜集英雄人物的抗戰事跡,客觀全面地還原歷史,為抗戰遺址的充分開發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撐。
(四)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抗戰遺址的保護與利用
抗戰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經費多出自政府撥款,但鑒于抗戰遺址的特殊性,在保護、修復、維護、改造、文創產品開發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資金。企業投資、社會捐助以及抗戰遺址本身創造的經濟效益將成為彌補政府資金短缺的重要渠道。
(基金項目:2018年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課題《加快沈陽抗戰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對策研究》,立項編號18ZX011。作者簡介:李卓然,學歷:本科,工作單位: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職稱:中級(館員),研究方向;東北抗戰史和沈陽盟軍戰俘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