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多元化? ?思想政治
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社會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當前大學生受到多元化社會價值觀的影響,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在大學生的學習中,思政課是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課程,在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的思政課改革應該緊緊圍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高,這同時也是緊緊跟隨黨和國家的思想方針,將十八大提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政策落實到實處。
(一)教育課程忽略真實社會實踐沖突
根據埃里克森的自我發展理論,個體在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的這一時期的發展滯后,一直延伸至大學期間。個體在進入大學以后,開始遠離父母的約束,重新思考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認識自己的社會角色,將自身的過去、現在、未來建立內在的聯系,從而對自身的現在與未來的關系有清楚的認知,即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而建立對個體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如果個體的自我同一性出現混亂,那么個體可能會出現做事馬虎、懷疑自己的能力、無法看清楚努力與成就之間的關系等等問題。
大學的思政課在講授社會問題時,通常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尤其是涉及到價值觀的社會事件,老師對社會事件中引人深思的矛盾問題不予直接的闡述和面對,同時針對學生對類似的矛盾的思考也缺乏相應的指導。這種只闡述相關的倫理道德和個人義務,缺乏深入的討論和實踐的課程難以真正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學生在社會事件的真實感受遭到忽略,矛盾的想法得不到老師的回應,長此以往,學生將逐漸喪失對社會實踐獨立思考的能力,自我的同一性出現混亂,同時也不會思考自身的在社會中的責任感。
(二)教育內容單一
社會責任感的內涵豐富,主要體現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上,其價值取向是社會整體利益。實際上,社會責任感不僅體現在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上,更直接體現在個體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包括個體與家人的交往和個體與集體的交往。社會責任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需要讓學生真實體驗情境中的感受,喚醒自身的情緒體驗,從而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但是思政課上,老師通常只傳授理論知識,并且只針對一種具體的社會責任感內容對學生進行說教。從社會責任感的產生來看,學生無法很好將“知”與“行”進行結合,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事件,不僅在情感上無法喚醒,表現冷漠,在行為上也做不到具有責任感,這樣有悖于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標。
(三)教師人文素養有待提升
學生進入大學校園以后,脫離了父母的約束,開始重新建構自己的世界。大學教師與義務階段教師的職責不同,除了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更重要的是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我國高校的中教師的人文素養還有待進一步的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近年來高校的發展速度過快,高校對教師的需求極速增加,高校中儲備的師資力量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因此對教師的考核要求降低,讓一些不符合教師從業資格的人進入了教師行業。在教師的日常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教育應當多于對學生的管教,如果過分重視學生的行為規范和制度學習,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但是部分高校教師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未能樹立正確的教學目的,不重視對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的激發,主要約束學生的行為,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毋庸置疑,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老師應當為學生樹立正面的形象,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中,關注學生的情緒體驗,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情緒體驗產生認知,幫助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處理在遇到社會事件時的感受,引導學生積極行為的產生。
社會責任感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集體利益優先。個體存在與集體中才更具有利益,個體的利益與集體的利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根本上來說,集體利益的實現并不是抹殺個人利益,正好相反,集體利益的實現滿足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沖突時,個體以實現集體利益為大目標,為了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將自身的發展與集體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充分體現。其次,主張正義。孔子時期就主張個體擁護正義,正義是國之基本原則,也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礎。在當今這個發至社會,大學生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要求,并根據這兩者約束自己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在面對強權時不低頭,不顛倒是非黑白,采取正當的法律維護權利,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再次,具有奉獻和犧牲精神。志愿活動是在沒有名利的情況下,個體以服務他人和社會為宗旨,從事一些公益性的活動,主要體現“無償”和“利他”精神。并且志愿活動的實踐性強,可以充分發揮個體的主體性,幫助個體在實踐的活動中獲得成長,喚醒自身的責任感,并在活動中踐行。最后,關注國家形式。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我國在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隨之而來也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生態問題、經濟問題等等。那么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首先就要培養大學生的國家責任感,時刻關注國際局勢,了解國家正在發生的大事,以振興國家和民族為己任,為保護環境和維護世界和平做貢獻,這也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要求個體樹立責任意識,同時也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升提供的奮斗目標和指導方針,成為大學生約束自身行為的準則。那么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應當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與實踐,幫助學生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意識,引導大學生具有責任感行為的產生。
(二)加強思政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社會情境,僅僅只有理論教學,學生只會停留在認知層面,在實踐的社會生活中,無法落實在自身的行為中。因此,思政課的改革必須體現實踐性,實踐內容可以從校內和校外進行開展。在校內,積極組間各種集體活動,讓學生處在真實的集體環境中,實踐自身的責任;在校外,可以與公益組織聯合開展公益活動和志愿,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活動中,了解社會現狀,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和責任,引導學生做出具有責任感的行為,達到“知行合一”。
(三)提高教師及管理者的人文素養
首先,高校提高對教師選拔的標準,保證教師的質量;其次,加大對教師和領導者的教育,讓他們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思政課的作用,提到自身的人文素養,成為學生的榜樣 ;最后,嚴格要去教師建立正確的思政課教育目標,凸顯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地位,并為此認真實踐。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在傳道受業解惑的過程中,自身的價值觀也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提升教師隊伍的人人素養也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內容。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肩負著振興國家和民族的重任,要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就要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思政課是直接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課程,高校應當予以重視,以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目標對目前的思政課進行改革,幫助大學生成為能肩負偉大使命的人才,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龍博,閆仕杰.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維度及其提升路徑[J].科教文匯,2017,(11).
[2]邱家洪,石加友.立德樹人視閾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模式構建及實現路徑——基于重慶交通大學改革探索的案例分析[J].南方論刊,2017,(06):91-93.
[3]謝政.高校思政課改革,讓知識入腦入心[J].中國教工,2018,(02):47-47.
(作者簡介:李小玲,本科學歷,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