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潭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不斷深入,教師開展教學越來越注重于對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政治核心素養,其才能夠從思想和情操上得以升華,從而能夠積極地做一個有理想、有情操、有抱負、有道德的高品質青年,本文便就如何培養學生思想政治核心素養中的理性精神素養來進行一番探究。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 教學? 理性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81-01
理性精神是學生在高中政治學習時思維品質的重要體現,學生具備理性精神便能夠站在辯論唯物主義及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去看待及思考問題,從而能夠認清社會發展的規律、解放思想,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和辯證能力。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對學生的理性精神素養進行培養時,應使學生能夠站在客觀角度去思考和認知政治,并通過對政治的思辨來形成正確看待政治的思維和眼光,進而能夠推動學生良好的理性精神的形成。
一、結合生活情境,提升學生政治認知
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首先應提升學生的政治認識,使學生能夠站在更具高度的視野上去認知和理解政治,這才能推動學生客觀認知政治的視野的形成。而教師可以結合生活情境,從生活中的政治著手,幫助學生從身邊的客觀事實去思考和探究政治,結合生活情境來展開教學,能夠使學生立足于生活經驗去理解和思考身邊的政治,從而提升學生的政治認知,使學生能夠對政治進行理性思考。
例如,筆者在講《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課時,筆者便從日常生活中的“限塑令”說起,從2008年起,超市、商場等零售貿易市場均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袋,這是學生身邊最常接觸到的政治對消費的統籌,在“限塑令”的作用下,超市等零售貿易市場的塑料袋使用減少三分之二,這便大大減少了塑料袋的使用,減少了“白色污染”,推動了“綠色消費”。而筆者則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限塑令”的限制,那么,我國的塑料袋消耗會對污染帶來怎樣的影響,從而使學生能夠理解到這種不起眼的小事所能造成的巨大危害,進而使學生能夠形成自己對消費和政治的理解。
二、引入切實案例,引導學生理性分析
在高中政治課堂中,高中生由于社會及生活經驗的不足,其對于政治的了解和理解都比較片面,這也是影響學生政治理性精神形成和發育的重要原因,而教師在對學生的理性精神素養進行培養時,應為學生引入切實案例,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政治呈現在眼前,從而使學生能夠對政治事件進行分析和理解,推動學生對政治真實自主的認知的產生,進而使學生能夠對政治形成更清晰、客觀的認知,促進學生理性精神素養的發育。
例如,筆者在講《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這一課時,便為學生引入一個縣際公交過年期間私自提升公交票價的案例,由于缺少監管,公交乘務員和司機串通私自提升公交票價,而乘客也由于種種原因而沒有去檢舉他們。筆者提出這個案例后,便讓學生將自己帶入其中,假設如果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應如何去處理,而學生便開始思考,從思考直接指出乘務員錯誤的可行性到找有關部門舉報的可行性,推動學生對于權力行使需要監督的理解,以及提升學生對于政府監督機構的了解程度,促進學生對于“權力行使需要監督”的理性認知。
三、創設辯論課堂,培養學生批判思維
教師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時,應注重對學生自主認知政治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在面對政治知識或問題時能夠產生獨立的看法和理解,才能夠使學生真正形成良好的理性精神素養。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辯論課堂來展開,通過為學生提出論題來使學生展開對政治問題的辯論,從而使學生能夠踴躍地說出自己對政治的看法,并通過辯論來升華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便能夠在辯論中與其他同學形成交流溝通,并通過辯論來對政治進行思辨,有利于真正的獨立理性精神的形成。
例如,筆者在講《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一課時,便讓學生對“法律約束行為,還是行為決定法律”這個論題來進行論述,然后再將學生分為兩組,讓學生就法律的作用來進行論述,從而使學生能夠對法律的重要性產生足夠的理解。在辯論的過程中,由于不同意見的碰撞,學生對這一點理解的更加透徹,也使得學生能夠在辯論中學習到別人正確的價值觀念,改正自己的一些錯誤觀念,從而推動學生對于法律的理性認知。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素養時,應拉近學生與政治的距離,使學生能夠深入政治、探究政治,來使學生能夠體會到政治的深度和廣度,從而使學生能夠對政治的應用和作用產生更全面和深刻的認知和理解,這才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理性素養,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使學生能夠正確看待生產及生活中的問題,進而推動學生良好的思維和理解方式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孟慶英.淺談高中政治學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J]. 中國校外教育,2018
[2]劉丙勝.試論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的理性精神[J].中小學德育,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