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朱訓泳
摘要? ? 小麥是南京市六合區馬鞍街道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農戶收入的重要來源。本文分析了馬鞍街道小麥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明確當家品種、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廣適用新型機械等對策,以期為丘陵地區小麥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小麥;生產現狀;問題;對策;江蘇南京;六合區馬鞍街道
中圖分類號? ? S512.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043-02
馬鞍街道地處六合區中北部,屬丘陵地區,作物種植以稻麥茬口模式為主。全街道小麥種植面積達0.32萬hm2,其中稻麥輪作0.29萬hm2、旱作物與小麥輪作0.03萬hm2。小麥是該街道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是農戶種植收入的重要來源。近年來,隨著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得到長足的發展,該街道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小麥單產也逐年得到提高,但小麥生產方面仍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不容忽視。如何建立應對機制、破解生產難點和痛點、確保小麥豐產又豐收值得農技人員探討和思考。
1? ? 生產現狀
1.1? ? 規模種植面積逐年加大
近年來,隨著國家糧食直補、農機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的出臺,極大地調動廣大農戶種糧積極性。在新形勢下,馬鞍街道的小麥適度規模化經營得到長足的發展。2016年,全街道規模化種植小麥面積達0.22萬hm2,占小麥面積68.7%;2017年,全街道規模化種植小麥面積達0.25萬hm2,占小麥面積78.1%;目前,全街道規模化種植小麥面積達0.28萬hm2,占小麥面積87.5%。
1.2? ? 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小麥規模化經營的發展,帶動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提升。2018年新增各種農業機械376臺(套),其中小麥耕播機械183臺(套),基本實現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目前,已建成尖山、大營、河王湖和巴山優質小麥生產基地4個,泥橋小麥高產創建生產基地1個,推廣小麥少耕精確定量栽培技術650 hm2,完成計劃100%,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由50%提升到85%。
1.3? ? 糧食單產逐年提高
小麥規模化種植,有利于生產機械化,保證小麥種植密度,精確栽培管理,克服小麥零散種植苗不壯、苗勢弱的缺陷,促進小麥單產提高。據調查,規模種植田塊麥苗均勻度高、苗足、苗壯、成穗率高,平均產量一般在5.25 t/hm2左右,較散戶種植產量提高15%以上。
2? ? 小麥生產制約因素
2.1? ? 品種多而雜,關鍵措施難到位
根據街道農業部門統計,目前全街道小麥品種約為10個,并且各品種區域適應性不同,生長差異性很大。在不確立主推品種的情況下,各個品種的生育期進程不同,導致生產上關鍵措施很難到位,一些常發性病蟲害、低溫等自然災害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許多農戶減產減收。特別是2018年5月,連續陰雨天達12 d以上,造成許多小麥田赤霉病大發生,一般田塊減產達40%,嚴重田塊達60%以上,甚至失收。具體原因是種子經營戶多,全街道有12家以上,每個經營戶都有不同的代理品種,造成市場上小麥品種多而雜。
2.2? ? 從業人員老齡化,主推技術轉化慢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許多青年人去城市就業打工,從事農業的生產人員年齡趨于老年化。他們接受新型生產技術能力不強,種植小麥往往憑習慣、憑老經驗,尤其在小麥生產管理方面,肥料施用多采用一次性基施,不愿意根據小麥生長規律重視拔節肥的施用。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不愿意根據街道病蟲情報信息進行適期防治,而憑經驗發現病害癥狀開始防治,往往錯過防治病害的有利時機,造成小麥產量大幅度下降、品質變差。
2.3? ? 機械化作業有難度,勞動成本高
馬鞍街道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帶,地勢高,道路條件相對薄弱,田塊大小不一,農田基本設施差,嚴重影響著小麥機械化作業,致使生產成本增加。據了解,丘陵地區小麥機械化作業成本要比平原圩區高2倍。目前,全街道小麥種植0.32萬hm2,其中有0.22萬hm2地處丘陵地區,并以稻麥茬口為主。近年來,街道雖推進高標準化農田建設項目,但實施面積僅為0.1萬hm2,僅占丘陵地小麥面積45%,還有55%的小麥田沒有實施。農田標準化建設推進緩慢,與當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相適應,不利于小麥產業化的發展。
2.4? ? 公共曬場不足,田頭銷售價格低
近年來,小麥適度規模化經營得到長足發展,但大面積收獲后,小麥晾曬成了主要問題。由于小麥成熟期相對集中,許多種植戶不得不采取邊收邊售的方式。田頭銷售小麥,因含水量較高,常受到私營糧企的壓級壓價。目前,全街道規模化種植小麥面積在10 hm2以上的共有126戶,隨著小麥規模化種植的逐年擴大,在小麥收儲方面,大多數種糧大戶的曬場地、倉儲房嚴重不足。具體原因是原有的集體公用曬場已逐漸消失,種植大戶大批量小麥集中收割上場;農業設施用地管理嚴格,程序較為復雜,制約著種植大戶的曬場、倉儲房建設;另外,近年推廣的機械化烘干成本較高,單靠農民自身投入,很難廣泛應用。
3? ? 對策
3.1? ? 明確當家品種,實施良種補貼
小麥品種多而雜,不利于栽培管理,統一品種供應才是最好的管理路徑。建議通過試驗示范,街道應明確1個優質高產品種為當家品種,1個儲備品種。這樣既確保小麥安全生產、抵御外界不利條件,又可以保證技術措施及時到位[1]。針對統一品種供應,要加大財政投入,實施良種補貼工程。具體對于確立的主推小麥品種,街道根據種子經營戶的銷售情況,實行統一補貼,確保良種覆蓋率達100%。另外,在配套管理措施方面,要積極與區農業執法部門聯合,加強區域內種子經營戶的管理,力求達到統一品種供應,凈化種子市場,助力良種覆蓋。
3.2? ?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實用技術及時到位
針對生產人員老齡化的現實,在60歲以下年齡段中,遴選一批具有一定接受能力和輻射能力的種植大戶,確立為稻麥科技示范戶,培育留得住、接受能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每到小麥生產管理時節,如小麥拔節期、抽穗開花期、病蟲發生期,組織示范戶、種植大戶開展小麥生產管理觀摩活動,使其提高直觀認識,改變傳統觀念,主動應用拔節肥、適期開展小麥穗期“一噴三防”等實用技術。充分利用區農業廣播學校平臺,在50歲以下年齡段中遴選20~30名有志向服務于農業的種植戶,開辦成人教育班。通過系統農業知識,培養農業生產新生力量,打造農業生產高技能人才和農業致富帶頭人。
3.3? ? 推進高標準化農田建設,推廣適用新型機械
針對農田標準化建設推進緩慢、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丘陵地區,堅持“科學規劃、集中連片、突出重點、整村推進”的原則,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大力實施“沃土工程”、農田改良工程和農業基本建設工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丘陵地區農業減災、抗災和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應用,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2]。針對當前丘陵地區道路條件相對薄弱、田塊大小不一、小麥機械化作業成本大的難題,應大力引進推廣輕便、質量優良、性能先進、性價比高、農民認可的小型農業機械,以適應山丘地帶農民小麥生產之用,讓該地農民也獲得高效機械化作業的便利。
3.4? ? 探索打造“三融合”場地,政策補助糧食烘干加工
積極探索在新農村建設中推行的“三場合一”規劃,將新建的社區休閑廣場、籃球場臨時用作糧食晾曬場;并動員企業、基層單位,將空閑場所提供給農民曬糧。建議通過加大財政補貼,放寬農業設施用地政策,鼓勵農業專業合作社、糧食收貯加工企業購置烘干機具,建設糧食烘干中心,解決設備投入大麥、小麥晾曬難的問題[3]。針對小麥種植規模較小的農戶,政府應給予一定的糧食烘干補助,由糧食烘干中心統一烘干,烘干的糧食由合作社或糧食收貯加工企業統一銷售[4]。
4? ? 參考文獻
[1] 朱訓泳,薛世芳,金立強,等.淺析六合區小麥生產存在問題及豐產措施[J].基層農技推廣,2017(9):74-75.
[2] 馬銀月,阮有宏,朱訓泳.沿江稻麥區秸稈機械化還田影響因素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4(9):258.
[3] 莊家花,徐勇,葉如林,等.南京市六合區小麥生產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8(19):27-28.
[4] 程玉紅,劉海霞,趙志濤,等.淺談鶴壁市小麥生產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8(7):22-24.
作者簡介? ?徐敏(1977-),女,江蘇南京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