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芝
摘 要: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教學越來越規范,相關的教學經驗也越來越完善,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很多。結合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發展現狀、問題,著重分析在VR技術條件下,如何將VR技術的優勢與形勢政策課程教學相結合,以提高形勢政策課程的教學質量,促進高校形式政策課程的改革,增強形勢政策課程的教學效果,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關鍵詞:VR技術;形勢政策課程;現狀;問題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99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指明了行動方向。教育強則國家強,人才興則民族興。習近平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必須圍繞以學生為中心,做到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必須按規律辦事,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入學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形式一般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模式單一,課堂質量十分有限,一系列的問題迫使形勢政策課的教學模式不得不改變,以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質量,VR技術為形勢政策課的教學模式創新提供了途徑。
1 VR技術概念及特點
1.1 VR技術的概念
VR技術是一種虛擬現實的計算機仿真技術,它以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為基本特征的計算機高級人機界面,讓人可以在虛擬空間體驗到真實的感覺。其綜合利用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多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模擬人的各種感官功能,在計算機的虛擬空間中通過語言,手勢等自然方式與之進行實時交互的一種技術。
1.2 VR技術的特征
VR技術給人一種真實的虛擬世界體驗,具有多種特點,其特點有:多感知性、浸沒感、交互性以及實時性等。
(1)多感知性:這是因為應用VR技術要用到視、聽、觸等多種人類所具有的感官感覺,體驗者可以在體驗中感受到視覺、聽覺等多種信息,甚至發揮人的多種潛能,增加體驗者的感官享受。
(2)浸沒感:浸沒感是體驗者對虛擬世界的情感反映,在我們所構建的虛擬世界中注重真實的感受,所以,在這是個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非常逼真,讓人在其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3)交互性:VR技術構建的人機交互系統是非常自然的,體驗者不僅可以通過傳統的方法,即鼠標、鍵盤等實現交互,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包括語音命令,數據手套等,同時,在虛擬世界中,還可以響應用戶的命令,從而實現相互溝通。
(4)實時性:在VR系統的體驗中,實時的參與、交互和顯示,把體驗者的活動提升到人機融為一體的積極主動活動,是一種融入性的智能開發系統。
2 VR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在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VR技術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在教學中融入VR虛擬教學資源,不僅可以提高當前教學的效率,更能提升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增加課程的體驗感。同時,也為構建數字教學模式打下堅實基礎。
由于VR技術具有獨特的優勢,現代教學中主要還是在理工科的教學實踐中用的比較廣,例如土木工程,橋梁建筑等專業,應用得就非常的廣泛。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就成立了教育實驗室,其就是為了將VR技術應用于教育事業中的適用性。在國內,一些高等學府也逐漸應用VR技術在教學中,例如同濟大學建筑學院的虛擬實驗室,從全方位體現了虛擬教學的優點。
應用VR技術盡管可以通過實景演練,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同時開拓學生的思維,但是,VR技術在實際的教學中的問題也是不得不關注的。首先,制作一套VR產品所需成本較高、周期較長,相應的學校的購買成本就高,不僅影響教育事業的效率,也會教育成本也會增加,這對我國大部分高校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第二,要想將VR技術與各個教學專業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需要很高的軟件開放能力,這就要求學校是相關的專業人士與相應的技術企業合作進行特殊的設計與開發,使得VR設備在教學領域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可行性;第三,如果將VR設備引進高校,那么還需要配備相關的VR設備維修人員,需要對使用VR設備的教師進行相關技能和操作的基礎培訓,而且對于VR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們還有很大的學習、探索和提升的空間;最后,VR技術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所模擬的虛擬空間,體驗者享受的是3D立體的視覺沖擊,如果VR眼鏡質量差或者體驗者長時間使用,可能會對身體的造成一定的負荷和傷害,佩戴者容易產生暈眩、惡心、嘔吐等癥狀。另外,VR 設備長時間使用會發熱嚴重。
3 形勢政治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問題
形勢政策課程是高等院校對在校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建國初期,我國處于新民主主義教育階段,當時設置了三門馬克思主義課程,以新民主主義論為核心課程,我國高校形勢政策課程由此開端。經過了十幾年來的時間發展,共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起步與探索階段(1949-1956年);穩步與循進階段(1956-1966年);停頓與倒退階段(1966-1976);恢復與發展階段(1978-2000);規范與完善階段(2000-至今)。高校始終堅持理論結合實際,力求采用不一樣的方式進行授課,盡管小有成效,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師隊伍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3.1 課程層面
課程本身存在課程體系不夠健全完善和系統化,課程規范化建設較為滯后。當前形勢政策課程的教學內容大多以當前國內外的形式為主,力求緊跟時代,課程內容本身變動性較大,時效性和靈活性太強,雖然教育部每年都會制定形勢政策課程的教學目標,給各大高校一個教學導向,但是全國高校數量多,以至于各個地區各個院校選擇的教材和劃定學習范圍具體情況不盡相同,大部分高校不能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以便同學們能夠提前了解該門課程的特點,重點,以及要點,教學內容滯后陳舊,教學效果則令人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