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宗江
摘 要:農民市民化是全面實現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必經之路,這一進程中的文化轉換,即農民對市民文化的認同、對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關鍵,但轉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期緩慢的過程。文章對轉換進程中面臨著問題及原因分析基礎上,提出了農民市民化進程中的文化轉換問題解決的路徑。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民市民化;文化轉換;路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城鎮化不是去農村化,如果農村文化消失了,那么城鎮化將是單調的。農村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需要得到保護,推進城鎮化建設絕不能以瓦解農村文明、犧牲文化遺產為代價。當然,城鎮化過程可能給農民帶來一些問題,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畢竟不一樣,這其中牽涉到很多農民的生活、生產以及精神的問題。因此,在這一進程中,如何實現農民市民化的文化轉換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農民市民化進程中文化轉換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完成農民到市民的轉變,即農民市民化。但是,在這一轉移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對市民文化的認同及農民對自身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1. 群體關系的差異。在相對閉塞的農村生活中,農村居民形成了以血緣親疏層次為基礎帶有濃厚宗族、家族、家庭印記的差序化的群體人際關系。而在城市社會中,在大工業生產的協作關系、商品交換關系影響下,城市人際關系趨于復雜化、多元化,傳統人際關系被減弱,以業緣、地緣為基礎的新型群體關系、團隊關系成為城市人際關系的主要內容。農民在保留傳統群體人際關系的基礎上,對城市人際關系充滿向往和好奇,在彷徨和惶恐中面對市民文化的壓力。
2.社會規范文化的沖突。對市民來說,遵守法律、法規和其他城市管理規范天經地義,但農民并不認為這些為城市“量身定做”的規則,他們寧愿相信從農村帶來的那套“鄉村規則”如死纏爛打、家族會議等維護自己的利益,對城市規范文化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這可能讓農民承受“污名化”標簽的壓力。
3.城鄉生活方式的差異。傳統的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帶來的是自給自足、小富即安、小農心理等生活方式,具有個體本位特點。而受現代大工業生產方式影響的城市居民形成了自身的工作重心,注重學習和培訓,講究有節奏和效率的生活方式,具有群體本位特點。
4.價值觀念的沖突。在傳統鄉村文化熏陶下,農民形成誠實守信、熱情好客、重義輕利、安分守己等價值特征。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市民化的農民不斷接受市民文化的洗禮。面對市民文化中的重利輕義、個人主義、人情淡漠等價值取向,農民大都迷茫、彷徨和惶恐,市民文化中的價值觀念不斷沖擊著農民的傳統觀念,雖然部分人逐漸接受和認可,但這種沖突會不時在農民身上表現出來。
5.自身文化素質的差異。教育培訓制度的不對等,使大部分農民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影響了文化轉換的速度。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占11.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0.6%,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占9.1%。農民的文化素質低下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就業,還影響進城農民身份地位的提升,使他們難以融入到城市人群中去。
二、農民市民化進程中文化轉換的解決路徑
農民對市民的文化認同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基礎。農民在城市的發展困惑的客觀存在,使得他們迫于環境的壓力采取以不變應萬變的適應方式,囿于固有的觀念和文化難以自拔,甚至發展出自身的一套“病態”價值信仰體系不能自拔。這即需要進行社會管理改革,破除城市管理制度的藩籬,也需要農民本身對市民化進行心理重構,才能真正市民化。
1.構建以素質提升為重點的自我發展機制。農民市民化進程中文化轉換的關鍵在于農民自身素質的提升,這是實現這一群體持續發展的基礎。為此,要建立以素質提升為重點的農民自我發展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要轉變就業觀念,提升思想素質。一項調查表明,農民成為市民后,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敬業精神較差,職業流動率較高,平均每人每年換工作0.45次,而老一代農民工僅為0.08次,其跳槽頻率是其父兄輩的近6倍,即使能夠做到“敬業”,也很難做到真心“愛崗”;二是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提高技能素質。新市民要增強參加培訓的動力,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三是積極參加各種教育和學習活動,提高文化素質。影響新市民在城市生存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自身的學歷水平太低,文化素質不高。滿足于現狀,不思進取,不愿讀書,不愿學習技術,缺少吃苦耐勞和刻苦自學的精神。這將直接影響他們自身素質的提高,也影響他們市民化的步伐;四是提高自己的維權意識和能力。新市民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普遍具有較強的權利意識,渴望自己被人尊重,希望自己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利。但在現實生活中,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新市民的合法權益經常會受到侵害,特別是政治權益在一些地方還處于缺失的狀態,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社會積極保障新市民的合法權益,更需要自己提高維權的意識和能力,積極維護自身權益。
2.建立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政府推進機制。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城鄉二元管理制度是影響新市民發展的主要瓶頸,要促新市民的健康發展必須由政府為主導,積極推進各項制度創新。一是改革戶籍管理方式,創立城鄉一體化戶籍制度。舊的戶籍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市民向城市的合理流動,不利于城鄉之間各種生產要素自由的市場配置,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應改革現行不合理的戶籍管理制度,取消城鄉戶口差別,消除舊的戶籍制度帶來的區域歧視,解決“人戶分離”的問題,使城鄉居民的戶籍管理方式趨于一致,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帶有社會公共服務功能的新型的戶籍制度;二是統籌城鄉就業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政府要把新市民的就業納入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和政策范圍內,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可以把新市民就業統一歸口于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部門管理,統一調控城鄉之間的勞動力流動,增強他們就業的穩定性。在分配制度方面,保證新市民獲得報酬和福利待遇的權利,取消城鄉之間經濟待遇差別,建立城鄉之間同工同酬的勞動分配制度;三是改革和完善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水平整體偏低,而針對農村的社會保障可以說近乎沒有。為此,政府要完善當前的社會保障制度,把新市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納入城市發展的統一規劃中,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與城市人享有同樣的失業、醫療、福利、養老待遇;四是建立新市民教育培訓制度。政府要加大培訓投入,完善就業準入制度,逐步形成“先培訓后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制度。新市民培訓工作要以轉移就業前的引導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通過調動農民個人、用人單位、教育培訓機構、行業的積極性,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新市民培訓工作。
3.建立以社會認同為核心的社會支持機制。社會認同是個人在特定的環境中對該環境內特定的價值、文化和信念的態度。新市民的社會認同包括身份認同、職業認同、城市認同、鄉土認同、未來認同等方面。當前,新市民的社會認同度較低,這既有其自身因素,也有社會環境因素。為此,要積極構建促進新市民社會認同的社會發展機制:一是社會要營造有利于新市民城市化發展的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個人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樣新市民的發展更需要全社會能夠為其營造一個公平、合理、自由和尊重的社會環境;二是增強新市民城市生活的歸屬感,提高他們的話語權。在當前的語境下,新市民處于“失語”狀態,缺少表達他們思想的途徑,盡快建立新市民組織、賦予其合法的地位是真正解決新市民問題的重要途徑;三是通過各種手段,積極推進新市民從心理和情感上融入城市主流社會。通過媒體宣傳、社會輿論等手段促使新市民在心理上主動認同城市主流文化。利用政府、社會團體等資源優勢,積極促進新市民與城市人群的交往互動,培育新市民積極樂觀的心態,促使他們克服鄉土文化中的封閉、內向、散漫等消極思想的影響,以寬容和平等的心態對待主流文化和城市市民,自覺增強對主流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從而順利實現主流社會融入。
4.構建以文化融合為核心的城鄉互動機制。農民市民化最終要實現農民與城市的融合,關鍵在于文化的融合。新市民與城市的沖突主要是他們的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沖突,要積極構建城鄉互動機制,實現城鄉文化的融合。一是積極推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創設城鄉發展的平等環境。城鄉一體化是指城鄉之間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相互協作,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持續協調發展,其目標不是消滅城鄉差別,而是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新市民順利實現城市化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二是創新觀念和方法,促進城鄉文化交流。首先,需要樹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文化觀。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存在較大差異,無論是城市人還有農村人,都要對城鄉之間的文化差異保待足夠的寬容和尊重,處在不同地域的城鄉人在珍視、贊揚本區域文化模式時并不排斥、歧視其他群體的文化模式。多元文化中的人們應以文化自覺的精神,尋求文化交流的空間。其次,要創新多種文化交流模式。城鄉由于生活環境和人的價值取向、消費習慣不同,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也會不同。文化形式是文化內容的表現, 根據不同文化需求, 采用不同形式, 才能更好地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城鄉民間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動形式,應采取多種文化形式來滿足青年一代的需要;三是統籌城鄉文化資源,構建城鄉發展互動機制。城鄉文化之間有較強的互補性、聯系性和融合性。實現文化融合重點是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統籌文化資源,構建城鄉文化發展互動機制,可以為新市民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為此,要把城鄉文化融合放在城市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促進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對文化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分配、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2003年10月1日.
[2]季良佼.農民市民化過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10.
[3]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
[4]陳柳欽.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問題探討. 光明網-光明觀.2010.6.25.
[5]蔣新紅.農民市民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探討.商業文化.2009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