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鵬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4-077-01
摘 要 為了促進企業健康長遠發展,必須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現代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也在不斷增多,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僅是企業思想政治干部需要思考的問題,更是企業管理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 思想政治 企業健康發展 策略
在當前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新形勢下,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發展信心,不斷提升企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把以員工為中心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堅持把促進員工發展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堅持把關愛員工和維護員工合法權益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深刻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當作企業創新發展的重點工作,政工干部應該提高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程度,充分了解其重要性,始終保持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當中,與基層職工積極溝通,了解其工作清理和思想動態,為做好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從實際出發,按照科學嚴謹的工作流程和規則來實施。一方面,企業應該認清形勢,與時俱進,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企業應該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結合起來,及時了解企業職工參與思想政治學習的情況,并將其納入績效考核評價體系,通過建立相關的獎勵機制和懲罰機制來進一步促使企業內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化,把軟任務變為硬指標,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有組織的進行。
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文本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理念之一,堅持把職工利益擺在第一位,切實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把主人翁的意識充分體現,讓各位職工切實參與到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當中,尊重每一位職工的地位、責任、權利,并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使他們的思想觀念得以及時更新,提高職業素養和道德水平。與此同時,企業還應該注重人文情懷,為職工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為勞動、知識、管理以及技術等創造氛圍、提供條件。
四、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交叉、依存
第一,先進企業文化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文化所作用的對象是人,是人的思想、心靈、情感,其先決條件是必須讓人愿意和樂于接受。這一點,與思想政治工作很相似,近乎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達到的更高境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離不開先進企業文化這個重要載體。
第二,先進企業文化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在內容、方法途徑上突出體現著相通、互補關系。首先,先進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建立企業全員共同認同、衷心奉行的價值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所要教育員工樹立的正確思想和高尚精神等,實際也是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只不過我們在過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沒有從價值觀的角度全面分析總結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如果把價值觀當作一種目標的話,兩者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
其次,以人為本是先進企業文化與新時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結合點。以人為本作為一種人類共有的管理思想和社會原則,在我國正自上而下改變著人們的觀念。
五、不斷更新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內容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給各個企業帶來了很多新機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這就需要緊跟時代步伐,樹立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思想政工工作應該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首先,企業應該做好政策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其次,基于廣大職工最關心、最敏感的熱點話題,采取相應有效的引導和啟發,最后,企業應該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出適合企業未來健康發展的新策略。
六、堅定不移地堅持黨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
在企業建設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企業黨組織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來抓”。黨的正確領導需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來實現,尤其是思想領導和政治領導,是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政治核心作用的具體抓手,是企業黨組織的使命和職責。
七、結語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它看起來簡單,實則是一項艱巨的復雜的工作。在當下發展的新常態下,對企業干部職工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是順應新時代之所需的,這能為我們開拓工作思維、積累工作經驗提高應用效能起到極大的幫助,也是提高干部職工主觀能動性的穩定發展所必須的。在社會主義新時代,做好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構建良好的內部環境,凝聚人心,對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只有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才能開創新時期政工工作的新局面,推動企業穩定、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海濤.強化建筑企業項目部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J].現代企業文化,2017(3).
[2] 宋建民.如何分析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之我見[C].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論文匯編,2017.
[3] 劉微.新常態下企業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強化策略分析[J].現代企業研究,2018(20):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