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章慧 李鵬宇
摘要:農業是我國的塞礎產業,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農業發展模式也要向科學現代化轉變。現今,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這個概念逐漸衍生,各地各單位也建設起了越來越多的示范基地,促進了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成果的不斷推廣和創新。分析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規劃設計的現狀,并對規劃設計中可融入的發展模式、規劃理念、功能分區以及農業科學技術等進行總結。
關鍵詞:農業科研示范基地;規劃設計;發展現狀;研究策略;科學技術
1 農業科研示范基地的概念及目標
農業科研試驗示范類基地是指兼具科學試驗與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功能的一類農業科技創新平臺[1]。其規劃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圍繞黨和國家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和工作任務,將目標集中在農業科技創新的引領、新型農戶農民的培養以及美麗鄉村的建設上。在綜合考量各地自然環境、地域特色及產業布局的基礎上,打造科技示范、優勢突出、推廣輻射作用強的示范基地。
2 我國農業科研示范基地的發展現狀
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作法律保證,各地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單位的聯合推動下,建立起越來越多的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其中科研機構作為基地建設的主力軍,借助自身科研人員基礎雄厚及科技創新力強的優勢,發展不同年齡層、性質及推廣點的科研示范基地,但其不能直接同農戶相聯系,從而不具備農民培訓的效益。高校則利用集中的科研資源,打造及科研、教育、示范于一體的基地,輔助高校科研實驗的進行和成果的轉化,但其無法起到很強的對外推廣作用,往往存在很大的閉塞性。而政府特別是各地農業部門,為扶持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大力推進農業科研示范基地的建設,但因資金不足、人才限制等各類問題也存在建設缺口。企業則更多地關注的是盈利問題,從而導致了其發展類型、科研深度、維持時間的局限性。
目前,我國各省各地政府等有關單位均著力將普通種植向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轉化。目前較為成熟的案例如河南省農科院打造的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它的建成將當地單一的育種栽培演變成了集科研育種、種苗加工、培訓推廣及農業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示范基地。另外,江蘇省也借助其農業科研單位中高校集中的優勢,先后打造了漂水植物科學基地、六合動物科學基地、現代農業科技服務業基地、白馬教學科研基地等。
3 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規劃思路
3.1 發展模式——核心區帶動輻射區的園區組織平臺化模式
過去農業片區發展多體現為園區式,傳統農業園模式占據了主導。經過長期的發展,出現了大量復制性建設而無優勢特色產業、偏重觀光體驗而演化的價格惡性競爭、土地利用脫離生活屬性、投資停滯導致建設發展無持續性等問題。
經過短期探索發現,核心區帶動輻射區的園區組織平臺化發展模式可以很好地避免傳統農業園的弊端。其主要是基于場地的現狀條件,充分挖掘基地資源潛力,力求實現“三個轉變”即:從傳統農副生產區到產、研、居、游多元目的地的轉變、從城郊結合部到城鄉互動帶的轉變、從功能單一到效益有機組合的轉變。另借助茶業基礎提供農產品生產育種,依靠政府提供政策支撐、企業提供生產加工場所,由技術服務、試驗推廣、產品展示、生產加工等多方平臺作為建設舞臺,從而打造產業——企業和政府一一平臺三位一體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
3.2 規劃理念
3.2.1 生態可持續性。自古道家便是生態思想的踐行者,將天、地與人同等對待。主張“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生態平等觀,提出“道法自然”“物我同一”的理念[2]。延伸到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規劃中,我們要堅持綠色、有機種植,將化學農藥的使用率降到最低,逐步研發并使用更高效的生物農藥,從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以及隨生物鏈演化的危害。另外,生態可持續的理念不能僅停留在生產階段,要通過生態化、現代化的手段將該理念貫穿產銷全過程,打造“生產十溯源+銷售”一整套農業生態鏈。
3.2.2 現代高效。隨著農業發展模式和手段的更新,高效生態農業已逐漸深入農戶心中,其指在生態經濟學原理的指導下,合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和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以獲得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相處,進而取得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現今,為創造快速高效高產值的農業園區,運用較多的具體發展模式如:果、糧、菜、雞、沼氣循環型模式、稻蝦立體種養模式、“稻——鴨——菜”立體生態高效種養集成技術、白色農業及生態十互聯網農業發展新模式等。
3.2.3 區域特色突出。農業種植的基礎便是要因地制宜的選種培育,而是否能將特色產業做強、做持久,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因而在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的規劃中,我們首先要選準突出產業,保留并研發新技術,從而創造衍生相關新品種,突出基地科研、示范的持久性和創新性。
3.2.4 農業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戰略決策,對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及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規劃中,首先要關注一產與二產的結合,通過工程技術及設施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打造工廠、集約化的現代高效農業科研示范基地。再者,著重關注農業與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民俗體驗、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間的聯系,形成同“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集群式的產業發展模式,充分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的發展緊密相連,達到雙贏的局面。
3.3 功能分區
為區別于以傳統的農業基地,在規劃時不但要關注路網排布、用地分劃,更多地應關注整體的功能構架、分區內部重點項目的建設、基地內部運作及市場對接情況等。分區可考慮設突出產業的示范田,且針對該物種設置種質資源庫以供研發培育新品種、保留基因較好的種源。亦可考慮將更多地高科技運用到設施農業的發展中,并結合趣味小品和體驗設施增加基地的參與性。
另外,當基地規劃范圍內或周邊有集中的村莊資源時,要充分將現代農業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形成農田依靠村莊農戶和民俗資源增加參與度和體現性、村莊依靠農田增加觀賞性和聯系性的局面,也使雙方在經濟效益上互利共贏,從而帶動整個輻射片區的經濟發展。
再者,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地形帶來的景觀潛質。如可充分利用地形坡地創造小型滑草娛樂場所,利用現有樹蔭資源創造田邊小憩景觀,利用零落建筑營造茶苑驛站、特色觀景屋、綜合服務中心,利用沙地土壤創造跑馬場等。但在開發特色景觀及產業的同時,要關注同主要農業發展物種之間的聯系,關注生產效益、經濟價值以及市場潛力,并處理好后期整體的運作與市場對接,從而保證基地的可持續發展。
3.4 農業科學技術
3.4.1 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對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3]。結合最新的農業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來看,規劃時為凸顯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同傳統基地的不同,我們可以在細節設計時,運用農業控水與雨養旱作設施、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設備、漁農復合綜合養殖技術等。進而通過基地建設加強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科技示范戶的培育,形成區域現代農業示范網絡[4]。
3.4.2 農業“三新”技術。農業“三新”即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的引入。基地建設中,新品種引入時一方面可以從某單一物種人手,更多地挖掘其不同的特性,豐富該物種的種質資源,使其成為該基地的主要科研示范對象;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選育花、葉或果實各異的果蔬品種,成片種植或在溫室大棚內做成盆景以增加景觀觀賞度和趣味性。
新模式則是為了突出強化科技支撐,集成推廣綠色高質高效的新技術;突出強化典型引路,培育示范可學可看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5]。基地建設中運用較為廣泛的模式有設施園藝模式、精準農業模式、土地規模經營的土地托管模式、農村垃圾清理和回收處理梅河口模式、新農村建設村企共建的模式等。
新技術除前文現代高效農業、綠色農業中所提到的外,在種植細節上,可以引入如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遮陽網覆蓋栽培技術、溫控大棚栽培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航化作業技術等。
3.4.3 食用菌栽培技術。近年來,食用菌生產栽培已經成為農戶發家致富、提高基地經濟效益的重點建設項目。但由于現今在栽培技術不夠成熟、體系不夠完善,仍存在產量較低、質量較差、新品種較少缺乏創新、生產監查水平較低、相關研究人員和機構匱乏等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在完善技術標準體系的同時,我們要著重關注食用菌栽培技術規劃中設計的細節問題。布局時,選擇水質較好、靠近水源地且土地平整的區域;基本結構上形成“技術支持——生產——加工——銷售與物流服務”等一條龍產業發展鏈條;生產流程上,關注從選料、接種到采收的整個過程,保證其在適宜的溫度、濕度且無菌環境中高質量生長。
4 結語
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是一個還未成熟的新鮮事物,其規劃建設思路還處于探索階段。結合農業部門的相關文件和基地建設中的經驗教訓,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以下幾點。首先,任何基地的建設都要基于場地的內部及周邊條件,并考慮基地同外部的聯系情況和市場發展前景。其次,為突出科研示范的功能,基地建設時必須挖掘最具特色或潛力的產業,對其做細、做深、做大。再者,為了保證基地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完善創新機制,從整體規劃到細節設計均融合適宜的新模式、新技術。最后,基地的規劃建設需要具備一定的輻射帶動作用,將農業同三產融合,基地與整個地區甚至更大的范圍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從而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科研示范基地的綜合效益,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徐長春.淺析農業試驗示范類基地發展現狀及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8(1):45-47.
[2]任鳳琴,林美卿.生態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解析[A].第六屆農林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論壇論文集[C].廣州:中國農業出版社華中農大分社,2015:1-8.
[3]農業農村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J].中國食品,2008(15):160-169.
[4]閆玲.淺析綠色農業發展技術與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08(13):219.
[5]張力軍.農業農村集成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N].吉林日報2018-0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