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林 劉玉艷 汪洋 程蓓蓓 朱建佳
摘要: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應用型本科教育應運而生。與之相適應,應用型本科教學的知識體系,也應由原來的學科型知識體系轉變為以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應用型知識體系。以園林樹木課程為例,進行了以學科型知識體系為依托,通過解構和重構構建適合于應用型本科教學的園林樹木課程應用型知識體系的探討。新構建的知識體系具有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行為為主線的縱向性特點。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園林樹木課程;知識體系構建;教學改革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決策部署,推動高校轉型發展,河北科技師范學院作為省屬普通高校,主動順應轉型發展的大趨勢和良好機遇,正在推動應用型大學的建設。
應用型本科教學的關鍵是專業課程的設置必須體現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格,課程結構既不能完全以學科知識為體系,也不能完全以崗位標準為體系,而是以行業科技為主要體系標準[1]。就其中每一門課程而言,其知識體系,也應改變以往的學科知識體系,采用以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知識體系,以適應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滿足社會對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園林專業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建設生態園林,促進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美化人居環境,是園林專業的核心任務。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新部署,對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需要大量高級應用型人才。以此為契機,本校園林專業及時調整了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同時,對各門課程的知識體系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重建,以適應應用型本科教學的需求。本文僅就園林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園林樹木課程知識體系的重新構建進行探討。
1 普通本科和應用型本科園林樹木課程知識體系的特點
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是相應課程知識體系的反應。從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來看,其知識體系均采用學科型知識體系,其教材(或課程)名稱均冠以“學”字,稱之為《園林樹木學》[2-5]。各版本教材均大體分緒論、總論和各論3部分,總論最能體現知識體系的特點。陳有民主編的《園林樹木學》出版最早,應用最廣。其總論各章依次講述園林樹木的分類、生長發育規律、生態習性、群體及其生長發育規律、對環境的改善和防護功能、美化功能、生產功能、配植、栽植、修剪與整形、土肥水管理、其他養護管理、古樹名木的養護管理、園林中各種用途樹木的選擇要求、應用及養護管理要點、城市園林綠化樹種的調查與規劃,內容全面詳實。隨著園林專業的發展,各院校園林專業課程體系中均單獨開設了《園林樹木栽培養護學》,后面出版的園林樹木教材中就不再編寫栽植、養護的內容了。卓麗環和陳龍請主編的教材總論依次講述園林樹木的分類、觀賞特性、功能與作用、配植、各種用途樹種的選擇與應用、園林綠化樹種的調查與規劃;臧德奎主編的教材總論依次講授園林樹木的分類、生物學特性和生態習性、觀賞特性、防護功能和生產功能、配植、選擇與應用、樹種的調查與規劃;莊雪影主編的教材總論依次講述園林樹木的分類、在園林和風景區建設中的作用、與其環境的生態關系、配植、城鄉園林樹種的調查與規劃。從以上3部教材總論內容不難看出,在分出了有關栽培、養護方面的內容后,雖然在內容的組織上有所不同,其教學目標主要集中于園林樹木的應用方面;其知識體系仍具有學科型特點,即具有系統、全面、橫向性特點,是一種基于知識儲備的知識體系,適用于普通(理論型)本科教學。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相對于理論型本科教育和實用技術型教育而言的一種新的教育類型,是以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而協調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1]。基于這樣的要求,應用型本科教學課程的知識體系也應是一種新的知識體系,它既不同于理論型本科課程,又不同于實用技術型課程的知識體系,是一種以需求為導向的基于知識應用的知識體系。具體到園林樹木課程來說,應該是以學科理論為依托,以樹木的園林應用為目的,并以應用行為為主線的縱向性知識體系。
2 普通本科園林樹木課程知識體系的解構
我國的園林專業本科教育始于1951年[6],其核心課程已形成基本穩定的學科型知識體系。但這種知識體系,適用于精英教育,不能適應大眾化教育,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應用型知識體系。但這種新的知識體系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根源應該是原有的學科型知識體系。建立這種新型知識體系的方法就是對學科型知識體系進行解構,并按照應用型本科教學的要求進行重構。
所謂解構,就是把原學科型知識體系解體,還原成基本原始單位,通過分析,保留適用于應用型教學的單位,摒棄不適應的單位。保留下來的基本單位用于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根據應用型教學的特點,保留下來的單位可能被組合到一起,也可能改變其編排順序和結構,與其它知識單位組合到一起。
以學科型知識體系中“園林樹木的分類”一章為例,通過解構,把這部分內容分解為自然分類和實用分類2個部分,實用分類又可以分解為“依生長類型分類、依對環境因子的適應能力分類、依觀賞特性分類、依在園林綠化中的用途分類、依在園林結合生產中的主要經濟用途分類、依施工及繁殖栽培管理的需要分類”等不同單位。由于園林樹木種類繁多,無論普通本科還是應用型本科,分類的思想應該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在以樹木的園林應用為目的,以應用行為為主線的縱向性知識體系中,也不能弱化分類思想,但從內容上需進行取舍,編排序列上也要進行調整。如“依在園林結合生產中的主要經濟用途分類”,由于經濟生產功能并不是園林樹木的主要功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在相關內容中做些提示即可,不必專門講授這種分類方法。“依施工及繁殖栽培管理的需要分類”則是與園林栽培養護和園林苗圃密切相關的內容,與本課程關聯不大,可調到以上兩課程中講授。其它分類方法則是在應用型知識體系中也不可缺少的內容,只是其編排序列需按照應用型知識體系的特點進行調整。自然分類是與樹木的識別相關的內容,可以編人樹木識別相關的章節;“依生長類型的分類”可以作為各論編排序列的依據,在各論的編排中體現;“依對環境因子的適應能力的分類”可以融人生態習性的相關章節;“依觀賞特性的分類”可以融入觀賞特性相關的章節;“依在園林綠化中用途的分類,,可以融入應用相關的章節。通過這樣取舍和調整,在應用型知識體系中就不存在“園林樹木分類”這一章了,但其主要內容依然包含于整個知識體系中,強調分類的思想沒有被削弱,課程的重點也得到突出,知識的組織形式由橫向型改為縱向型,符合應用型知識體系以行為為主線的特點。
再以“園林樹木的生長發育規律”一章為例,在卓麗環和陳龍清、莊雪影主編的2部教材中均未編寫這一章內容。但通過解構和分析,發現其中很多內容均與園林樹木的應用有密切關系,不宜全部舍掉,只是需要對各部分內容按照園林應用的要求作以調整。如物候期的觀測內容中,有些觀測項目適用于園林樹木的繁殖和栽培養護,有些則適用于園林樹木的種植設計(園林應用),為樹種選配和形成四季景觀提供依據,對此可以區分開來,通過調整,使其各自成體系,本課程僅涉及與園林樹木應用相關的觀測內容;而與繁殖、栽培養護關系密切的內容則分別編人以繁殖和栽培養護行為為主線的園林苗圃和園林樹木栽培養護課程。其余各章節內容的處理與此類似,這里不再贅述。
3 應用型本科園林樹木課程知識體系的重構
重構就是把原結構解體還原成的基本原始單位重新組合,構成一個新的、不同于以前的結構。應用型本科園林樹木課程知識體系的重構是建立在對學科型知識體系進行充分的解構和分析的基礎之上的,依據該課程以樹木的園林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應用型知識體系的構建應以應用行為為主線。知識體系的構成中,理論知識不像學科型知識體系那樣要求全面,但又區別于實用技術型知識體系,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以夠用為原則,與園林應用關聯不大的內容不再列入該知識體系。
根據上述原則,對園林樹木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構。該知識體系依次包括以下幾章內容:課程導人、園林樹木的識別、園林樹木的生態習性、園林樹木的生物學特性、園林樹木的觀賞特性、園林樹木的應用、園林樹木資源。
課程導人部分講授園林樹木的概念、學習本課程的意義、本課程的內容、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建議等內容。在學科型知識體系中有關園林樹木功能的章節,經過精簡之后,嵌入到“學習本課程的意義”部分講授,以避免園林樹木的生態功能部分與園林生態課程有過多的交叉和重復。
園林樹木的識別、生態習性、生物學特性、觀賞特性及園林應用各章的邏輯關系如下:識別是應用的前提;生態習性、生物學特性和觀賞特性的掌握則是應用的基礎,其中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的掌握是應用的科學性基礎,觀賞特性的掌握是藝術性基礎;園林樹木的應用則是本課程的目的。這種關系具有以應用行為為主線的縱向性特點。各章內容本著以應用為目的,基本理論夠用的原則進行組織和構建。園林樹木的識別一章除了講述識別的主要形態特征之外,還簡要介紹樹木自然分類的方法和常用的自然分類系統、園林樹木檢索表、拉丁學名、常用識別工具書等內容,這些內容都與識別密切相關,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拓展、交流必要的理論知識。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這兩部分,是做到科學應用樹木的必要知識。觀賞特性部分是園林樹木課程最具特色的部分,這是創造樹木景觀藝術性的必要知識。園林樹木應用部分,講述園林樹木的配植和不同用途園林樹木的選擇要求及應用方式,這部分內容是學習本課程的最終目標,也是后續課程中創造園林樹木景觀的基礎。“園林樹木群體及其生長發育規律”部分,因與園林生態課程有較大的重復性,本課程不再講授。“園林樹種調查與規劃”部分,與草本園林植物合并,更名為“園林植物調查與規劃”,調人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課,這樣調整更有利于從整體角度規劃和設計園林植物景觀。
園林樹木資源部分,即各論部分,在學科型知識體系中一般桉樹木的自然分類系統排序。考慮到在應用園林樹木時,首先想到的應是樹木景觀的類型,而非樹木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順序,因此桉樹木的生長類型進行組織,分為園林喬木、園林灌木、園林藤木和園林竹木幾個部分。為避免學生的認識囿于某個具體樹種,則將每個主要樹種放到相應的屬中講授,先介紹該樹種所在屬的主要形態特征,并以檢索表形式列出該屬較常用的其它樹種。主要樹種依次按形態特征、產地與分布、生態習性、生物學特性(與園林應用密切相關的部分)、觀賞特性、園林應用的順序介紹。不再介紹繁殖與栽培養護相關的內容,避免與園林苗圃和樹木栽培養護課重復,如果其中涉及與樹木應用關系密切的知識點,則在“園林應用”部分以“注意事項”的形式進行提示。
為與應用型知識體系相適應,本課程的名稱改為“園林樹木認知與應用”,其中“認”對應樹木識別,“知”對應對生態習性、生物學特性和觀賞特性的掌握,以突出園林樹木應用的前提和基礎,表現該課程突出應用的特色。
4 結束語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類型,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相適應,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專業課程體系以及各門課程的相應的知識體系。本文僅就園林專業應用型本科教學的核心課程之一——園林樹木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相信隨著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發展和成熟,這一知識體系會越來越豐滿和完善,為應用型園林專業人才的培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史秋衡,王愛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8(21):34-37.
[2]陳有民.園林樹木學(第2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3]臧德奎.園林樹木學(第2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4]莊雪影.園林樹木學(華南本)(第3版)[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5]卓麗環,陳龍清.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6]李雄.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本科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