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琴琴 劉汝婷 馬逸原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是民族經濟發展賴以生存的無形資產,不僅可以弘揚民間傳統文化,也可以為村落經濟的發展另辟蹊徑。如何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傳統村落經濟搭建路徑,使其更好地融合發展是我們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村落經濟;作用機理;路徑機制
貴州羅甸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蘊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主要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與曲藝、傳統技藝、民俗等。其中民間傳說有《洪水潮天》、《伏哥羲妹造人煙》、《黃道射日》和羅甸九十九個潭等;傳統音樂有布依民歌和逢亭鎮白家坡和沫陽鎮油尖等;傳統舞蹈有逢亭鎮白家坡的苗族蘆笙舞和邊陽鎮栗木苗族夜樂舞等;傳統手工制作技藝有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技藝、古法造紙、古法釀酒、羅悃鎮狗蹦腸手工制作及黃豆雞、荷葉粑手工制作等。但如此豐富資源的背后卻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截止目前羅甸共收集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38項,其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全縣僅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名,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名,縣級傳承人13名。
該縣是一個以布依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區縣,現轄8個鎮和1個鄉,共69個行政村。村落經濟在當地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豐富的資源背后承載的是當地的歷史和傳統,具有一定的產業價值,必將助力當地村落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貴州羅甸的生產總值。結合當下實際情況,合理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是我們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活態傳承與村落經濟互動融合發展機理與模式
(一)活態傳承與村落經濟互動融合發展的作用機理
活態傳承與村落經濟互動融合發展是一個雙向的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過程。經濟發展必然帶動人們對精神層面需求,將村落活態傳承引導發展到經濟領域,村落經濟被文化消費帶動的同時又將對活態傳承正向促進。
1.活態傳承融入生產帶動村落經濟發展——經濟機理
文化消費需求,即精神文化產品數量和質量的總和。社會有消費才會有產業的發展,引申到村落活態傳承,活態文化轉化到文化產品上,隨之帶來消費而促進村落經濟發展。對常態的手工藝品注入文化內涵即為文化產品,擁有此類產品將給消費者帶來更高的精神滿足,再者進一步促進消費。故將活態文化融入于民族手工藝品,促進當地手工藝品經濟銷售,從而促進貴州羅甸區域經濟發展。
2.村落經濟發展反作用于活態傳承進程——文化機理
文化是社會主流意識的重要體現。貴州羅甸文化產品體現當地活態傳承主流意識,故加大當地文化產品銷售必將有利于活態傳承。加之政府對當地文化產品生產的主導作用,對羅甸縣文化產品的銷售進行嚴格把控,能協助當地活態傳承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對活態傳承的反作用。
3.活態傳承誘發文化經濟產業新生態——互動機理
貴州羅甸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受到政府大力扶持,雖引發當前農戶參與文化產品生產新浪潮,但總體規模較小,需加強扶持政策和力度。現如今當地的文化活態傳承已較順利地與手工藝品生產相融合,促進文化產品銷售與當地經濟發展,初步形成了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新生態模式。
(二)活態傳承與村落經濟互動融合的發展模式
1.非遺產品銷售渠道拓展機制及模式
貴州省黔南羅甸縣交通不便,產品銷售路徑閉塞,文化產品消費者群體單一,難以擴大其銷售量。政府對文化產品的交易渠道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擴展,安排村落內部針對相應特色產品的自律性組織,統籌當地居民,開辟村落文化產品與外界交易新路徑。文化產品銷售渠道拓展機制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兩大類:
(1)特色文化產品模式。把貴州羅甸的各個文化產品進行分類,找出銷售前景良好及文化內涵深厚的產品,與政府和地方性平臺合作,整合當地各個不同類型組織,形成面向全省的固定銷售渠道。
(2)拓展網絡銷售模式。二十世紀初我國互聯網產業浪潮帶動了電商業發展。考慮到貴州羅甸縣交通較為閉塞,可以將當地手工藝品銷售路徑與互聯網相結合,拓展其銷售模式,加大當地手工藝品宣傳。
2.文化產品生產方式提升機制及模式
貴州羅甸縣生產低成本化、專業化、生產能力強化是當前的首要任務,需要政府對外資力量及各類人才及技術的引進。文化產品生產方式機制及模式分為兩大類:第一是生產能力專業化模式。文化產品傳統生產模式基礎上,升級生產的各個環節,構建符合當地的銷售模式,實現傳統手工業的價值提升,實現當地生產能力的專業化。第二是特色的貿易模式。傳統貿易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民族文化特色,融合節日風俗,使當地手工業以各個特色的銷售形勢橫向延伸,產業鏈不斷縱向延伸,形成包括當地民族文化設計、生產、融合節日風俗的銷售特色全產業鏈集群, 使羅甸縣貿易模式特色化。
二、活態傳承與村落傳統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機制
村落經濟的發展需要載體,活態傳承需要財力支持,尋找到兩者發展的平衡點,促進兩者融合,互相發展。從“活態”傳承的角度出發,探索并搭建與當地村落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機制,不僅可以解決活態傳承當前困境從而助力經濟發展,同時為非遺傳承提供可鑒經驗與實踐探索,完善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系統。
(一)發揮非遺活態傳承對村落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1.活態傳承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農村,農村在保護非遺的同時, 通過文化產品的營銷,實現其經濟收益。通過實地考察當地從事手工藝品的農戶信息,我們發現羅甸縣非遺傳承的產業化發展,除挖掘自身藝術價值,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1)解決當地女性就業,助力村落經濟發展。自2012年國家提出了生產性保護政策以來,當地政府為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市場成為消費商品,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啟動實施繡娘培訓項目。以當地無工作,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缺少現金來源的女性為主要培訓對象,發揮空閑時間優勢和視力優勢,將她們培養成手工藝品刺繡的主要力量。目前已為接近千家農戶解決在家就業問題,對村落經濟收入貢獻達數十萬元。讓繡娘以自身手藝增加經濟收入,成為直接受益者,并自愿參與到非遺的傳承和弘揚中去,從而真正使非遺傳承“活”起來。當地傳統刺繡技藝通過系統培訓轉變為經濟生產要素,促進非遺活態傳承和當地村落經濟發展結合的同時,也改變了農村婦女的生活境遇。
(2)增加居民經濟收入,加快農民脫貧速度。當地生產性保護處于初級階段,經營方式主要以自產自銷的個體經營,大都是以家庭手工作坊為載體。經營者規模為4-50人之間不等,年收入在50-150萬之間。以當地最大個體經營戶為例,從事民族服飾制作十余年,在邊外河建工占地一百多平方米,廠內工人50余人,單件民族服飾價格上達七八千,年收入穩定在百萬。主要銷售渠道包括線下和線上兩個方面,線下包括零散銷售(趕集市場批發)和整裝銷售(對口相關需求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線上包括網店銷售和品牌銷售等。此種典型成功個例的涌現,不僅增加居民自身收入從而加快脫貧,同時為當地的非遺發展注入活力,充分發揮當地的區域特色, 使之在從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換過程中實現經濟價值。
2.活態傳承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
利用和開發非遺的旅游經濟價值是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業的重要生產資料,通過對傳統手工藝品的設計加工、對傳統技藝的挖掘創新、對民俗文化的推廣演示,提高貴州羅甸旅游知名度的同時顯示活態傳承過程中非遺的經濟價值。非遺活態傳承的經濟價值既包括直接從非遺來源的各種經濟收入,如:門票、紀念品、培訓費等, 也包括由此帶來的旅游業、餐飲業等服務業創造的經濟收入。在旅游業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景點本身不是旅游唯一的賣點,作為稀缺的旅游資源,因帶給游客新奇體驗而受到追捧,迸發出巨大的旅游吸引力,游客對非遺旅游產品產生強烈的需求,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旅游業持久發展的基礎資源,也是構成當地特色旅游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核心優勢。事實證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賦予旅游產業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方面滿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增加非遺傳承人的經濟收入,同時提高自我保護與發展民族文化的能力。堅持市場化的發展思路,注重科學的品牌定位,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銷戰略,集中力量將文化遺產資源的優勢轉化為旅游經濟優勢,充分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的旅游經濟價值。
(二)發揮村落經濟發展對非遺活態傳承的帶動作用
1.經濟發展有利于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活態傳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盡管當地政府有專項資金支持保護工作,但是對于非遺保護及傳承而言仍杯水車薪。作為一門新學科,非遺資料的挖掘、收集不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同時對從事人員的專業性要求較高。加上缺少先進的攝錄設備,普查中文字性資料較多,圖像和聲音等有形的資料少,極大影響當地非遺申報工作的開展。對于非遺自愿豐富的羅甸縣而言,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迫在眉睫。經濟快速發展不僅可以增加其專項資金的投入,也可以增加非遺生產性保護過程中的人力財力的投入,同時高質量的設備設施可以更好地組織申報工作,有利于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環保護系統。
2.經濟發展有利于形成符合市場需求的傳承人培養模式
非遺的“活態”載體即傳承人,他們是將傳承技藝繼承下來,傳承下去。當地資源大多流傳于民間及分散于少數家庭中。而由于青壯年大多前往城市務工,高齡者在繼承人中占較大比例,老人身體機能退化,產出手工藝品質量較低,加上當地對手工藝品的商業價值的不合理開發,導致傳承人無法依靠非遺獲取經濟利益,積極性嚴重受挫,出現后繼無人的現象。村落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讓非遺傳承人能夠獲得及時可觀的收益,提高生產積極性,同時由于傳承人身份得到社會的肯定與上層文化的認同,從而引起廣泛關注與保護,打造可視化傳承、多樣化傳承和系統化傳承的培養模式,更好的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3.經濟發展有利于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開發模式
羅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貴州省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手工藝品深刻體現著當地獨有的民俗、民風、民情,具有其他依附現代工業社會所產生的文化不能取代的特色文化價值。經過產業化生產的非遺商品主要流通在文化市場、旅游商品市場和藝術品鑒藏市場等。在成為各種商品進入市場流通的前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生產經營、宣傳銷售等都需要不斷的大量資金注入,耗費人力財力,夯實的經濟基礎作為保障,為構建非遺經濟價值的開發模式奠定基礎,使其最終分別以文化商品、民俗特色商品和藝術品等形式呈現。經濟發展不僅是非遺傳承的基礎,也是活態傳承的核心資產。非遺活態傳承過程中,經濟發展有利于更深層次地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提高居民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也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得到更大的體現,進而體現自身更大的經濟價值。
三、促進活態傳承與傳統村落經濟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當前兩者融合發展面臨的壓力與挑戰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社會進步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帶來沖擊。隨著現代文化形式不斷豐富,青少年對形式和內容相對單調的民間文化,如民間文學、藝術和舞蹈等,逐漸失去興趣,加上現代技術崛起導致非遺失去競爭優勢,已危及部分非遺的生存空間。第二是“活態傳承”保護陷入險境。若傳承問題不早日解決,那么以動態表現為特點的以民族手工藝品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便會最終滅亡。第三是農村社區化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活態傳承需要扎根于傳統農耕文化土壤,與當地農民的生活習慣、地域民俗密切相關。而城鎮化人們為了追求方便快捷的同時忽略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如何將活態傳承中經濟發展面臨的壓力和挑戰轉換為其發展和傳承的動力和助手,是當前共同的認識。深入當地調研,我們收集了政府及當地居民等各方資料,與前期采取對比模擬法進行分析。針對當地活態傳承形勢及落后的銷售模式,我們試圖找到適合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模式,將開發與傳承并行,結合當代文化交融的背景,打破傳統民俗產品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傳承載體單層次化、消費群體單一化的局面,尋找羅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轉型的突破口。
(一)政府資源對口扶持
(1)加強宣傳,充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是要通過開展具有羅甸縣地域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會等節慶活動,表演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和傳統技藝,發揮非遺項目在彰顯遺產價值、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利用新聞媒體、網站的宣傳教育和信息交流功能,加強對非遺保護的教育和引導,提高全縣人民對非遺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三是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和傳習基地建設學生是文化傳承的使者,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從學校抓起、從學生抓起。與教育、民宗等部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聯動機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和技藝進校園、進課堂。分別在邊陽鎮、沫陽鎮、木引鎮建立陽戲、亞魯王傳習基地,加大對陽戲、亞魯王研究傳承和發展。非遺進課堂能夠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非遺進課堂能夠提高學生人文情懷。非遺進課堂使非遺活力再現。非遺進課堂重在傳藝育人,只有將非遺融入校園文化,使非遺文化和現代教育有機結合,賦予傳統工藝更多的時代內涵,才能把非遺所蘊含的深邃文化底蘊和內在品質挖掘出來。
1)圍繞非遺項目創作一批文藝精品。組織專家對優秀非遺項目開展調查和研究,尤其對流傳于民間的經典音樂舞蹈和戲劇曲藝要優先進行搶救,并將其與其他縣市共同打造精品劇深度融合,創作出各具特色且經得起時間和市場考驗的文藝精品。
2)策劃一批活動載體。積極參與每年的“好花紅”杯文化創意大賽。結合民族服飾創意設計大賽、黔南繡娘技藝大賽等,充分挖掘本土人才的創造性,推出一批適應市場發展的特色非遺創意產品,推動文化創意設計成果轉化利用。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積極扶持非遺傳承人自主創業,開發滿足市場需求的民族工藝品、文化旅游商品,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非遺文創品牌,使之逐漸形成規模,成為文化助推脫貧的抓手。
3)扶持一批非遺開發利用創意企業。按照民族民間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重點扶持非遺傳承領軍人才適應市場創新創業。依托羅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保護傳承與創意研發相結合,重點扶持羅甸民族服飾、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技藝等一批優秀傳承人和骨干人才領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企業,壯大民族地區文化產業。
(2)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才隊伍建設。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按照“整合資源,分層分類,創新發展,創造轉化”的原則,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1期以上。重點圍繞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技藝、苗族蘆笙舞、拉來寨夜樂舞、苗族刺繡和布依族刺繡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非遺項目開展培訓,不斷擴大傳承人群,夯實傳承基礎,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大影響力的非遺品牌。通過舉辦培訓班、外出學習等形式,提高現有專業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大力培養專門人才,建立手工協會、非遺保護協會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智力支持。
(3)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辦公經費要逐年提高。除財政撥款外,還應通過宣傳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資助。同時在保護中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新路子。要進一步挖掘傳統手工技藝的潛力,鼓勵和支持民間藝人大膽創新,使傳統手工技藝從自給自足型向市場需求型轉變。
(4)非遺數字化采集工作和申報工作。參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采集標準(草案)》對羅甸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董架陽戲》《苗族蘆笙舞》《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技藝》《拉來寨苗族夜樂舞》進行數字化采集。建立羅甸縣非遺傳承人數據庫,全面開展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數字化采集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數據庫。2019年確保完成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項目及傳承人數字化采集錄入工作,同時完成2項國家級非遺名錄申報工作。目前正在開展申報工作前期收集整理,信息采集、文本撰寫工作。力爭將省級名錄《亞魯王》、《苗族夜樂舞》2項被評審為國家級名錄。
(二)文化銷售環境創造
(1)創造文化與商業開發相結合新環境。任何文化必然會與時代結合,否則只會慢慢衰老和死去。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文明社會的結合和滲透是無法阻止的,對其進行商業的開發利用也將是大勢所趨。首先要加強政府的支持,即政府應該進一步改善當地貿易制度,優化交通系統及貿易政策,創造良好的商業環境。
(2)創造現代與民族文化相結合新環境。文化環境的創造,政府應加強當地年輕人文化傳承重要性的普及,從更年輕化的角度保護文化傳承。年輕化的活態傳承必將與現代文化并行,故將當地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化文化相結合,將帶來活態傳承新局勢,使其更加穩健的發展。
(3)創造文化保護與發展相結合新環境。由于“活態流變性”,通過正確的引導和利用,商業化不僅不會毀掉文化,還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延續和發展。因此,我們需要拓寬思路,用靈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不僅保護傳統文化,更要融入新元素,取精華去糟粕,引導傳統文化往更適宜當代傳承的方向發展。
(三)構建自律組織實現產品創新化
響應國家創新及產業多元化的發展,政府應根據不同類型的手工藝品,安排各類工藝品的自律性組織,針對不同手工藝品提供多樣化人才技術支持。政府不僅應以提升當地民族手工藝品的生產方式為目標,做出科學的計劃,如增加資金投入、引進技術性人才、制定階段性的計劃及與當地各個平臺進行合作,細化到個體戶時,應強化個體戶創新意識,加強對手工藝品創意方面的培訓,多注重與技術界的交流,舉辦類似于創意技術討論會等形式的培訓會加強生產創意化。
(四)提升手工藝品生產內生動力
從外界幫助當地的居民進行活態傳承和當地經濟發展的方式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切實從源頭上改善當地情況,需要加強手工藝品生產的內生動力,即從村民思想層面進行改善。故政府應對當地居民展開思想工作,多給予資金支持。擁有切實的經濟效益時,生產者才會從源頭上自主優化地從事民族手工藝品的傳承和生產。
【參考文獻】
[1] 從文旅融合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J]. 管萍.綏化學院學報,2019(05)
[2] 論非遺生產性保護與包容性經濟發展的結合之路-以山西省靈尚刺繡為例[J].錢永平.文化遺產.2019(01)
[3]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體育非遺活態傳承協同發展動因研究-以桂滇黔地區為例[J]. 陳煒.百色學院學報,2017(03)
[4] 阜陽非遺的傳承保護及其經濟價值[J], 張光輝.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2)
[5]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價值與途徑研究-以川劇為例[J].李夢詩.戲劇之家.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