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治
【摘 要】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對清原縣16個村的垃圾分類減量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分析農村垃圾的現狀,論證“五指法”垃圾分類的可行性,提出開展新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發展循環經濟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村垃圾;“五指法”垃圾分類;循環經濟
本次研究抽樣選取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的16個自然村進行調查研究。這16個自然村分布在清原縣內14個鄉鎮,農民的生活水平較高,垃圾成分較復雜,具有典型代表性和說明性。
一、調研地區垃圾現狀
(一)垃圾堆放情況
調研的16個自然村垃圾處理簡單、隨意,環境污染嚴重。村民往往按照就近原則處理,將垃圾隨意倒在溝邊、河邊、路邊等地段,致使垃圾成堆,村里未設相應的機構處理垃圾,去維護環境。夏季暴露的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蠅等,成為各種疾病的傳染源,目前農村垃圾隨意傾倒,導致當地占用大量土地,同時垃圾堆中的一些有害物質導致地表植被破壞,大量傾倒如何的垃圾導致附近河流嚴重污染,長此以往將農村的環境形象和發展,以至于影響村民的身體健康。
(二)主要垃圾組成成分及所占比重
經調查發現當地農村垃圾主要垃圾組成成分及所占比重如下。(1)可回收垃圾占垃圾總量的16%左右;(2)不可回收垃圾84%左右,其中有機類占41%,無機類占43%。(3)廚余垃圾、易腐垃圾,占23%左右,包括剩飯剩菜、菜葉、瓜果皮殼、秸稈雜草;(4)灰土垃圾:占垃圾總量31%左右,包括土、燃料飛灰;(5)可以燃燒垃圾:占垃圾總量12%左右,包括不能回收的塑料類、橡膠、皮革、紡織類、木質類、紙類;(6)建筑垃圾的垃圾:占垃圾總量的11%,包括廢磚、廢石、廢陶瓷、水泥塊;(7)必須填埋垃圾:占垃圾總量的9%,包括動物尸體、毛發、內臟、骨頭、廁所垃圾等引發傳染病的垃圾;(8)有毒有害垃圾:占垃圾總量的7%左右,包括廢舊、廢農藥瓶、廢電池、廢油漆、廢日光燈管等。
二、“五指法”垃圾分類處理
通過對清原縣16個自然村的垃圾調查和組分比重的分析,當前農村適宜推行以農戶自行消納為主的垃圾分類處理“五指法”,建立村衛生保潔長效機制,改善農村衛生環境。
三、對農村開展垃圾分類發展循環經濟的建議
(一)強化宣傳引導
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宣傳引導,一手抓教育培訓,宣傳灌輸文明意識,普及推廣垃圾分類減量知識,提高干部群眾垃圾分類知曉度。定期舉辦垃圾分類減量知識培訓會,及時更新知識、交流經驗,規范指導基層正確開展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村級組織要深入農戶,面對面宣傳引導、手把手示范分類,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行動自覺、操作規范。以“小手拉大手”引導少年兒童爭做環保先鋒,從而帶動整個家庭參與度。組織引導廣大婦女、青年及社會志愿者團體,積極參與、宣傳、推廣垃圾分類減量,特別是婦女要發揮好主力軍作用。利用“樹德明禮講堂”、群眾性文化活動、新聞媒體等擴大宣傳效應,引領全縣垃圾分類減量新風尚。
(二)完善配套設施
一是建一支保潔隊伍。各村每配備1名保潔員。
二是配一臺垃圾清運車。建議由鎮統一車型。
三是配一對垃圾分類桶。以戶為單位配備一對垃圾分類桶,用于農戶分類投放有機垃圾及不可回收垃圾。
四是建一處漚糞池。各戶在房前屋后自建漚糞池。
五是建一所垃圾分撿房。各村要自行配套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垃圾分撿房,既能為保潔員二次分類提供場所,又能為廢舊衣物、有毒有害垃圾等提供儲存空間。
六是設計一套工作流程。按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分類利用的五步程。
七是探索農村垃圾“戶分類、村收集、村處理,不落地、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處理模式。
(三)政府加強引導
一是建立農村垃圾“戶分類、戶處理、不落地、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處理模式。按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分類利用的五步程序實施垃圾分類減量。抓好農戶分類投放這一關鍵環節,制定分類標準,宣傳分類知識,指導監督農戶分類,做到人人會分類,人人自覺分類,能將有機垃圾進桶入池、可回收垃圾物盡其用,農戶處置剩余的垃圾由保潔員統一收集到分撿房進行二次分類、再次減量。不可回收垃圾由村負責類別差別化集中處置。
二是建立有毒有害垃圾有償置換體系。由各村村委會負責,在每月的固定日期,統一組織農藥瓶等有毒有害垃圾的收集和有償置換。村民用積攢的農藥瓶等有毒有害垃圾折價置換同等價位的生活用品。有償置換要明確具體負責人,對收集的有毒有害垃圾、置換的物品都要登記造冊,建立詳細臺賬,置換回的垃圾要清點入庫立即封存。對參與有毒有害垃圾置換的保潔員、鎮工作人員要,采取相應安全防護措施,確保人身安全。
三是明確各類垃圾終端處置途徑。可燃燒垃圾:在自家灶坑焚燒。有機垃圾、草木灰: 在自家房前屋后漚糞或由村統一收集到漚糞池漚糞回田。其它可回收利用垃圾:各村負責統籌協調好本地區現有的廢品回收資源,及時回收。廢舊衣物及有毒有害垃圾:各村要建立垃圾分撿房,儲放廢舊衣物及有毒有害垃圾,保潔員負責收集運送到垃圾分撿房。建筑垃圾:提倡村民自行消化,村民消化不了的,由村委會收集,用于填溝平道,或運送到指定地點儲放備用。
(四)納入村規民約
將垃圾分類減量納入村規民約,形成村屯環境治理自我激勵、相互監督、自治管理的工作格局。明確村委會、保潔員、村民各自主體責任。充分發揮村干部及共產黨員、村民代表的模范作用,落實村“兩委”成員、黨員、村民代表包片包戶制度及村環境衛生公共區域義務管理、監督責任。
(五)結合中心工作
一是與鎮村干部培養選拔相結合。二是與“兩代表一委員”選用相結合。三是與脫貧攻堅、黨建工作相結合。四是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錢展.淺析日本的垃圾處理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現代,2015(7)
[2] 撫衛發《關于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建設生態宜居新農村的通知》2018年(3)
[3] 伍萬云,駱臣保,汪慶玲,等.農村垃圾分類處置長效機制探討:基于宣城市美好鄉村建設實踐的調查[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