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摘 要】自我國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以來,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貧困人口總量得到大幅度減少。但目前我國所面臨的脫貧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還存在許多欠缺之處。本文對“精準扶貧”政策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旨在為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參考。
【關鍵詞】精準扶貧;幫扶;困境;對策
貧困是一個世界范圍內的難題,關系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制約著社會發展與國家進步,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尋求解決貧困問題的辦法。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我黨和政府始終追求的目標。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對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初步探索,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貧困人口數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減少,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精準扶貧政策是我國對新時期扶貧工作進行調整的產物,在我國反貧困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當前我國貧困人口數量仍然較多,精準扶貧政策在其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不足之處,對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形成阻力。因此,要對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現狀進行分析,著眼于不足之處,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為扶貧工作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現狀
精準扶貧是指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針對不同區域環境及不同農戶狀況,對貧困對象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扶貧方式。精準扶貧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在我國扶貧開發工作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奠定了政策基礎。特別是隨著《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階段性扶貧政策的頒布與實施,使我國精準扶貧政策的工作機制更加完善。
首先扶貧對象的識別更加精確化,提高了救助資金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妥善解決了粗放扶貧應扶未扶的缺點,使扶貧資金發揮出最大效益。同時,使扶貧方式也得到了創新,針對不同區域環境、不同貧困狀況的地區,解決重難點問題,從根本上幫助貧困地區和農民擺脫困境,改善生活,例如:針對生產生活條件差、農業基礎薄弱的貧困地區,采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法,促進貧困區域的環境發展。其次,幫扶到戶的扶助方式,有助于追蹤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分析致貧原因,制定脫貧方案,能夠有效防止脫貧又返貧的情況發生。
截止2017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3046萬人,比2016年末減少1289萬人,貧困發生率為3.1%,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77元,比上年增長10.5%。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由于我國貧困人口的數量依然很大,在扶貧工作中仍存在著一些不足,對資金的籌措、分配、使用及相關工作人員業務能力考核等方面的問題還有待解決,導致具體的扶貧工作中存在大量盲區。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機制,促進扶貧工作“精準”化發展。
二、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困境
(一)扶貧對象識別偏離
有效的工作機制是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但我國精準扶貧識別機制中還存在貧困人口數量不清、致貧原因不明、扶貧措施與資金針對性弱等不足。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貧困原因的界定,脫貧方法、誰來幫扶和幫扶的效果等一系列不確定問題尚未解決i。
由于管理機制的不健全,導致對幫扶對象識別的偏離,真正陷入貧困需要幫助的村民沒有成為扶貧對象,反之,一些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居民卻成為了受助者,甚至還存在關系戶、人情戶、偽造戶混入貧困戶隊伍的現象,長期享受著政策幫扶,嚴重影響了扶貧工作的精準度。
(二)幫扶方式較為單一
精準扶貧強調“精準度”,其中精準幫扶是扶貧工作中的重要環節。精準幫扶即改變過去“大水漫灌”式的救助模式,根據貧困者具體致貧原因,采取多元化、差異化的幫扶措施,幫助貧困者走出困境。
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一些地區的幫扶方式較為簡單,僅僅通過給貧困村民發放資金、實物等方式,維持貧困村民的基本生活。雖然從表現上看貧困人口的確得到了一定的幫扶,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貧困人口的生活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沒有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極易造成貧困者脫貧之后又返貧的結果。
(三)缺乏資源整合
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精準扶貧工作才會有更加堅實的資源基礎,才能使工作開展的更為順暢,以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但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壓力較大,扶貧工作的資金投入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部分救助資金到位困難,許多扶貧開發項目沒有資金的支撐,難以正常實施。
一些地方在制定“精準扶貧”政策的過程中,對各方面的資源整合還不夠到位,比如一些地方沒有將人、財、物等扶貧資源進行科學配置,扶貧資源缺乏有效管理和使用,還存在著“平均分配、照顧安排”的現象;,再比如還有一些地方沒有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的調動,參與“精準扶貧”的意識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等ii。
三、精準扶貧工作的完善對策
(一)健全精準扶貧識別機制
扶貧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精細化的管理機制,明確扶貧目標,為展開有效的精準扶貧工作奠定基礎。首先,要對貧困人口進行建檔立卡工作,對貧困人口的基本情況、幫扶進度、脫貧時限等進行登記,并將這些信息統一交給各個地區的相關部門,以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兩種方式存檔,實現地區扶貧開發綜合平臺與我國國家信息管理平臺之間的有效互通iii。
其次,構建動態的進入退出機制。對扶貧對象的幫扶情況進行追蹤監測,制定規范透明化的進入退出標準,防止“只進不出”的現象發生。
(二)幫扶方式多樣化發展
目前,我國精準扶貧的幫扶方式較為簡單,對貧困人口給予單一的資金與物質補助,難以真正起到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作用。因此,要加強幫扶措施的多樣化發展,準確識別扶貧對象,分類制定扶貧措施。
具體分析不同地區不同貧困人口差異性的致貧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救助措施,實現“一村一策”或者是“一戶一策”,避免盲目復制而影響了精準扶貧的整體效果,真正做到“對癥下藥”,從而實現精準扶貧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強精準扶貧資源整合
在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會涉及到相關資源的籌措、整合及利用。只有將各類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才能使精準扶貧工作步入更加良性發展的軌道,才能保證精準扶貧政策的可持續性發展。
因此,相關部門要對相關資源進行有效的調查和整合,促進資源的開發和協調發展,為精準扶貧工作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其次,要構建起政府、社會、村民“三位一體”的精準扶貧機制,在政府的引領、主導作用下,社會發揮好公益作用,村民更好的實現自立,對三個層面的資源進行融合,才能更好發揮精準扶貧的脫貧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愷.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廣東蠶業,2017,51(1):23.
[2]鄭蕊.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J].知識經濟,2018(4):12.
[3]閆博榮,唐瀟,張學敏.我國精準扶貧存在問題與完善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9(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