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以中國特色的新時代為背景,分析中職機電專業工匠精神培養的內涵與必要性,發現目前中職機電專業在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從師資力量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課程建設和校園文化等方面來提升對機電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
關鍵詞:新時代? 工匠精神? 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4(b)-0098-02
經過多年的奮斗努力,我國社會發展邁入一個新的階段,全面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由追求速度的增長逐漸轉變為注重質量的提升,經濟結構步入戰略性調整階段,創新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面對這些新的發展形勢,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現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揚帆起航,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這一偉大夢想,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競爭,而工匠精神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至關重要,必須始終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工匠精神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其本質是敬業與精業,隨著時代的變化,工匠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完善和創新,工匠不僅要擁有高超的技藝水平,注重產品品質和創新研究,精益求精;同時也要具備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的職業道德和忘我的工作境界。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我國想要從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中國制造深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深化教育改革也勢在必行,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教育培養的是各崗位一線服務人才,而機電專業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為了向機電行業源源不斷地輸入高素質人才,促進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必須要加強機電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1? 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必要性分析
1.1 技工教育精神與和工匠精神的內在一致性
技工教育是專門培養企業一線技術工作人員的主陣地,在注重基礎理論教育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技工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使學生能滿足市場需要,畢業能勝任企業的一線技術崗位工作。技工教育精神和工匠精神具有內在一致性,都強調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自己的創新精神。中職機電行業的技工教育需要工匠精神的指引。
1.2 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同時面臨的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等問題也制約著我國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長期以來以高成本、低附加值占據制造業的中低端市場,我國亟需一大批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術人才儲備為實現制造業強國而努力。機電行業是我國制造業的基礎性行業,關系著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工匠精神必須始終貫穿機電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理論課和實踐課中融入工匠精神,提高人才的培養規格,為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
2? 中職機電專業工匠精神培養的現狀及問題
工匠精神是這幾年的熱詞,全國各大職業院校,都在實施工匠精神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不少問題,中職機電專業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 學校對工匠精神重視不夠
工匠精神不是停留在喊口號的層面,必須落到實處。不能一味地只重視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樣重要,中職學校機電專業目前從財政投入、師資配備等方面都不夠重視,沒有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校園環境,對工匠精神教育重視不夠。
2.2 工匠精神與專業課程融入不夠
機電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基礎理論知識,還要能熟練地掌握實踐操作技能,工匠精神培養只有與理論和實踐課程有效融合,才能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大部分中職院校機電專業工匠精神課程,都是穿插在思想政治課或者就業指導課中,學校缺乏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教師也沒有針對性的課程安排。
2.3 雙師型教師的缺乏,工匠精神的教師較少
教師是教育的傳遞者,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著人才的培養質量,中職機電專業的工匠精神教育效果甚微,與教師自身缺乏工匠精神,不能給學生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有很大的關系。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個長期發展、緩慢滲透的過程,而目前雙師型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工匠精神發展不能進行正確的引導,過分注重學生的應試教育,忽視素質教育的提高。機電行業也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操守,工作中追求卓越的品質,不斷創新,促進我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2.4 產教融合程度低,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中職機電專業是實踐性強的專業,培養高質量的機電專業人才離不開企業的主體作用,目前,機電專業產教融合程度不高,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人才,成本高、回報率低、承擔的風險大、積極性不高,導致學生在企業實習環節,都是安排技術性含量不高的簡單重復工作,學生既不能參與生產的全過程,也沒有優秀的企業技術專家來進行實習指導,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能深刻體會工匠精神。
3? 中職機電專業工匠精神培養的策略研究
3.1 增強師資力量建設,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中職院校,師資力量一直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在:第一,中職師生配比低;第二,師資結構不合理,老中青年結構失衡;第三,教師水平有限,高學歷教師數量少;第四,學校對教師培訓不夠,雙師型教師數量少。中職機電專業工匠精神的培養,離不開優秀的師資力量做保障,而雙師型教師在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基礎理論學習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同時也是工匠精神培養的基本前提。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首先要加強在校教師的培訓,機電專業應與市場變化隨時保持聯系,教師也應與時俱進,要深入市場,了解最新行業動態和最新的理論成果,同時也要融入企業,熟悉相關工作崗位技術要點,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雙重能力,讓學生從老師身上對工匠精神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中職機電專業要積極與校外企業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工程師作為兼職教師,擴充教師隊伍,充分發揮其在課程體系、實踐指導方面的作用。
3.2 深化產教融合,建立長久穩定的校企合作機制
中職機電專業在工匠精神的培養方面,學校和企業都是非常重要的主體。經實踐證明,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是人才培養的有效形式,只有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在模擬或實訓工作內容過程中,讓機電專業的學生感受精益求精、突破創新的崗位要求,才能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深化產教融合,建立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方式,不僅有利于中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也有利于企業儲備優秀的人才資源,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實現雙贏。
3.3 完善課程體系,重視德育教育
中職機電專業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專業,同時也不能忽視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根本,隨著科技的進步,機電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機電專業必須完善課程體系,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為工匠精神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在德育教育中,讓學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提升道德水平;在實踐課程中,學生在工作中感受追求卓越、嚴謹認真,專注品質的工匠精神,提升職業素養。學生“匠人”的培養需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勝任一線技術工作崗位;學生“匠心”的培養需要能獨立思考動手解決實際問題,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工作場景,成為滿足機電一體化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學生“匠魂”的培養需要具有創新精神、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
3.4 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
工匠精神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文化,中職機電專業工匠精神的培養,必須把工匠精神內化為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滲透進學生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第一,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開展各種與工匠精神有關的實踐活動或者文化活動。第二,參觀企業,機電專業應該組織學生參觀進入企業,感受企業工作人員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第三,開展主題講座,邀請社會創新創業成功人士和優秀的企業工匠之星,讓學生耳濡目染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
4? 結語
中職機電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是提升學校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我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迎合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機電一體化發展的需要,理應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對其進行思考。
參考文獻
[1] 蔣冬平.基于工匠精神培養的電工電子專業教學初探[J].學周刊,2019(10):40.
[2] 孟穩.高職技能大賽背景下機電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140-142.
[3] 王業挺,王東.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存在的問題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9(3):56-57.
[4] 趙晶晶.“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機電設備電氣控制技術基礎》課堂教學改革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2):53-54.
[5] 陳詩慧.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的實踐癥結及優化思路[J].職業技術教育,2018(14):60-64.
[6] 陳詩慧.供給側改革視閾下“工匠精神”的時代特征、價值意蘊與培育路徑[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109-112.
[7] 黃兆牛.職業院校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初探[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39-41.
①作者簡介:崔玉林(1971—),女,漢族,云南紅河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