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鍺 李特特

摘 要:高校學生校園生活相關數據爆發式增長,對這些大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能及時把握學生的狀態、行為及思想動態,建立學生行為狀態預警,全方位認識學生、總結規律經驗,有利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大數據;高校;智慧化學生信息平臺
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最早指出“大數據”時代到來,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組織最重要的資產,數據分析能力正在成為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有效利用大數據思維與技術為高校學生管理與服務工作助力,是當前我國高校學生工作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
隨著全國高校數字化建設的實現,校園生活中越來越多的行為通過網絡進行,從而使校園生活相關數據爆發式增長,但是目前這些大數據并未被進一步利用。所以如何運用這些大數據進行校園智慧化建設是未來高校建設的必然趨勢。本文提出了智慧化學生信息平臺構建的基本框架。
一、從數字化到智慧化的高校建設發展之路
進入21世紀,高校數字校園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幾乎所有的高校在這十多年都經歷了數字化校園建設。如一卡通平臺,統一身份認證,高校信息門戶等。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使得校園生活大量通過數字化方式進行,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生活、消費中產生大量數據。然而數字化校園建設中校內各個系統建立的標準和技術各不相同,數據共享和交換都存在較大難度,信息系統互不兼容,形成了大量“數據孤島”,從而無法從海量數據中挖掘潛在價值,也沒有很好地體現為用戶服務的理念,服務模式單一,主要依賴被動處理。
2008年,美國IBM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彭明盛在演講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浙江大學在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建設“智慧型校園”計劃,我國開始進行關于智慧化校園的探索和嘗試。
智慧化校園包含智能、互聯以及協同等理念,同時以安全、高效、方便、快捷以及綠色為發展目標,借助基礎數據庫、信息開放、應用數據庫以及云計算和服務支持平臺,采用智能、感知、挖掘以及控制等現代化先進技術,有效地實現了校園網絡管理、安全監控以及個性化的教育環境和智能管理。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以及知識管理與社交網絡等新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大數據的存儲和分析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這為智慧校園的建設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智慧化校園已經成為未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
二、智慧化學生信息平臺構建的思路
智慧化學生信息平臺除滿足現有的學生信息平臺關于學生基本信息采集、住宿管理、獎助學金及榮譽稱號評定和第二課堂管理等現有常見功能外,還要加強學生校園生活大數據的研究和運用,通過對大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和有效運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1.大數據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生活軌跡和行為特征
隨著智慧化校園建設的逐步推行,大學生管理、日常生活及活動狀況等都會被記錄在一定的數據庫中。如學生在學校的課堂表現、圖書借閱、宿舍出入時間、校園消費、第二課堂活動及考試成績等都會被記錄在學校的數據服務器中。大數據這一新載體全面而真實地記錄了大學生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只要條件許可,學生工作者能夠借助云存儲和云計算技術,收集并分析大學生的相關數據信息,在此基礎上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教育對策。通過對學生行為數據的分析,得到學生基本信息情況,形成多維度學生畫像。依次對學生進行學習狀態評定、需求分析、發展預測等。例如,在現有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情況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對學生校園消費行為的特征分析,對用餐次數,用餐金額,用餐金額波動等,建立公式,分析其生活狀況,實現精準資助。配合學生資助管理部門,將大數據分析的結果應用于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驗證性評估,實現對現行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有效的補充。
2.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
在海量的數據基礎之上,人們可以運用數學算法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在利用數據時,大數據的速度這一特征強調的是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實效性,其中數據的收集是處于動態狀態中,但分析時以往的數據可以多次重復運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不可能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與學生接觸的時間較長,對一個學生可以有長期充分的了解和認識。運用大數據方式對學生所傳達出來的全部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可以預測學生將來的行為,甚至發展方向。這將極大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根據學生課堂簽到、圖書館借閱情況、自習室預約使用情況、平均出宿舍/回宿舍時間、第二課堂活動參與等數據進行關聯,可以得到該生的學習及心理狀態預測。平臺增加實時性的提醒功能,如當平臺通過數據的分析預測出某位學生的成績已經徘徊在掛科的邊緣時,將會自動地發送預警信息,提示輔導員要多加關注這些學生,也能夠更好地對學生起到提醒的作用。
3.大數據重構學生發展評價方式
一是可以通過大量數據的“歸納”,找出學生的成長軌跡。大數據可以實現學生校園活動軌跡的積累,得到有價值的數據。學生發展評價的方式不再是經驗式的。比如對學生成長過程的數據進行分析,針對進校時成績很優秀的一批學生,追蹤其在大學四年的各種數據,或者對畢業時表現很優秀的學生進行追溯。學生榜樣的學習及成長數據,是可以被收集和使用,挖掘與分析,得出經驗規律進行宣傳,運用于教育中來,可以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客觀數據得到的普遍規律去教育學生,其效果是真實存在的,生動活潑的,易于被學生接受的。
二是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多元評估。大數據中對每個自然人的數據均可采用數據描述,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學業成績、第二課堂、志愿服務和獎助情況等各類信息均能有效記錄并分析,保證對學生多元化評價的精準度,發現學生發展背后的多種因素。運用大數據可以更全面、多角度地看待學生的發展,可以發現學生思想、心態與行為的變化情況及問題。例如,同樣發展狀態的兩個學生通過多元能力的評估就會發現,他們依靠的品質能力、要素各不相同,這一情況的發現有助于學生工作者盡早提供有針對性的策略,開展個性化幫扶。
三是開展學生發展過程性評價,傳統學生發展的評價注重的是結果,而大數據時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記錄學生成長的過程,能記錄學生的言行、師生互動、同學交往等信息,并將這些信息數據匯集起來,可以發現學生的特點,捕捉學生點滴的微觀行為,了解學生的訴求,分析學生各種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改進我們的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并根據下一階段的數據反饋了解教育效果。
三、智慧化學生信息平臺建設框架體系
1.平臺的數據需求
平臺在設計時如果沒有考慮對一些過程數據進行收集,那么在做分析的時候缺少相關的數據來源,就會導致學生畫像不全面、不準確。大數據背景下的學生畫像需要多層次、多維度的數據,因此在平臺構建時需要做進一步的擴展,應該探索融合結構化、半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的統一模型,同時提高數據采集的質量。
要實現數字化校園應用系統集成,首先通過建立統一用戶認證信息管理平臺,將分散在各個不同應用系統中的用戶認證信息整合到一起,構建一個基礎的數據平臺,提供一致的用戶數據源,這有利于用戶認證信息共享。數據整合便于將異構的數據訪問環境統一成一致的數據訪問環境,實現學校內部的數據資源共享,為數據的分析提供了方便,從而更好地挖掘出數據隱藏的信息。
2.平臺的功能需求
智慧化學生信息平臺建設需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數據標準化共享。在高校信息化進程中,積累的數據包含教學、管理、服務等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數據,但由于數據之間無法共享、融合,導致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的不良局面。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化校園學生信息平臺的建設,需要在原有校園建設的基礎上,制定統一信息標準,形成信息規范體系,集成各類管理系統,構建大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實現業務系統之間數據的準確同步交換,最大程度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大數據中心具備海量數據存儲與優化、數據分析統計、數據抽取與同步、元數據管理、統一數據訪問服務、數據決策分析等功能。②多方位服務。高校信息化建設從以往的基礎設施建設向服務化模式轉變,通過整合貫通業務系統,在管理方面提供全面的“一站式”、多方面服務。包括生源分析、學生多維度畫像、失聯預警、學生掛科預警、就業分析和輿情分析等。③實時性。對于高校信息化進程中產生的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實時搜集、統計與分析,從而挖掘用戶的有效信息,輔助決策,為師生實時提供更為智能優質的服務。④安全性。數據安全尤為重要。智慧化校園的建設涉及大量敏感數據,如學生基本信息、學生校園消費、學生成績等信息。智慧化學生信息平臺的安全防護設計應保障數據安全,保障智慧化學生信息平臺及其業務應用系統安全高效運行。
3.框架描述
大數據下的智慧化學生信息平臺應該以現有的信息化系統作為數據來源,核心為數據處理和可視化層面,信息安全和系統維護作為全程保障。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數據來源于學校數字化建設的各個系統,包括一卡通信息系統、信息門戶、教務系統、志愿者管理系統、迎新系統等管理和服務系統,并通過中間件進行格式轉換,進一步進行數據清洗并匯總存儲到統一的分布式數據庫中。數據處理利用了數據分析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對分布式數據庫中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是本平臺系統的核心所在。數據分析的目的是把隱沒在一大批的數據中的信息集中、抽取和提煉出來,并找出研究對象的內部規律,是組織有目的地收集數據、分析數據,使之成為信息的過程。數據挖掘技術能在數字化校園大量的數據中發現潛在的規律和聯系,找出隱含的模式,挖掘出人工分析無法得到的信息。數據可視化即將數據分析、挖掘的結果進行展示。包括日常查詢、統計、預測等,以進行決策支持。展示層面需要為不同的用戶分配不同的權限,以多種方式展現出來。
平臺的運行維護與信息安全應該受到重視。平臺上線后,應當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負責平臺的日常運營和維護,保障平臺的正常運轉。數據分析系統涉及大量學生的個人信息和敏感數據,在保證物理安全、網絡安全和軟件安全的基礎上保證數據安全、保護學生隱私。數據可視化平臺通過角色的定義進行權限分配,實現身份的統一認證,確保每個用戶只能訪問權限內允許的信息資源和應用服務。
參考文獻:
[1]歐健.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8(5).
[2]杜偉.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與機遇[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3):95-98.
[3]張躍聰.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體行為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68-72.
[4]謝繼華,法鴻潔,黃飛凱.運用大數據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7):137-140.
[5]王雪俏.大數據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高教學刊,2019(2):179-181.
[6]雷蕓,涂慶華,宋駿飛,等.大數據時代高校智慧校園服務平臺建設與研究[J].通訊世界,2017(1):275-276.
[7]黃艷梅,廖銀花.大數據時代高校智慧校園服務平臺建設思考[J].山東工業技術,2017(7):144-145.
[8]周武陽.大數據時代高校智慧校園服務平臺建設探析[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12):191.
[9]管廷昭,夏艷東.大數據視角下高校綜合信息分析平臺的構建[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4(8):73-74.
作者簡介:劉錦鍺(1984—),女,福建仙游人,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特特(1996—),女,吉林公主嶺人,廈門大學軟件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中文字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