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波
母語教育是通過學習本民族語言來實現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語文作為母語教育,不僅要突出對語文素養的培養,更應該發揮其“育人”的價值,讓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化精品,成為育人的養料,幫助學生鑒別人性的善惡,積累人生的經驗,弘揚人性的美好。
現行的教材中不乏文學精品,更不乏具有育人價值的閱讀文本。但由于學生受年齡、心理、閱歷以及閱讀欣賞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深刻領悟文本的思想內涵與藝術魅力,及蘊含其中的育人價值。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巧妙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感悟。
一、借文本,悟成長
《孤獨之旅》是九上的一篇課文。一上課,我帶著學生走進課文中的油麻地小學,去認識杜小康。他家原來是全村首富,他有優異的學習成績,口袋里有各種各樣的零食,他還擁有村里唯一的一輛自行車。但是,天有不測風云,父親生意失敗,家里負債累累,他被迫陪著父親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開始了放鴨生活。
介紹背景之后,我引導學生通過勾畫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寫杜小康心理活動的語句,理解他的心路歷程。學生感悟到杜小康戰勝孤獨、經歷暴風雨的洗禮后,長大了,課文內容也正是節選到這里??墒侨绻偷酱私Y束,我總感覺學生并未真正懂得長大的含義。于是,我又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杜小康和他的父親后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呢?教室里很靜,學生們原先興奮的臉,漸漸變得肅穆。我告訴他們:成長,是一個美好的過程。而這過程絕非永遠“一帆風順”,它往往充滿辛酸,飽含痛楚、屈辱與淚水。成長,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孤獨就是其中最貴重的一筆,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給予每個人的一道殘酷又美麗的題目。記住,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從學生們凝重的神色里,從幾個女生淚汪汪的眼睛里,我知道他們對成長有了更深的感悟。我也相信這次“孤獨之旅”在他們經歷人生路上的風雨時,能給予他們一點力量。
二、借文本,知體諒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講的是于勒是個敗家子,不僅揮霍了屬于自己的財產,還把他哥哥菲利普應得的那一部分也占用了。菲利普打發他到美洲去了。沒想到于勒發了財,來信說要賠償菲利普的損失,于是菲利普一家日夜盼望于勒歸來。還因為于勒的信,促成了二姐的婚事??墒钱斠患胰顺舜u上旅游時,卻在船上巧遇已經淪為窮水手的于勒。他們遠遠地躲開了于勒。
在分析了這篇小說的人物、情節和環境之后,我請學生探究主題:有人認為是“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金錢至上的關系”,也有人認為是“揭示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你更贊同哪種看法?說說理由。5分鐘后,全班表決,都認同前者,那我就問他們,如果菲利普夫婦認了于勒,把他接回了家,那么他們家會有哪些變化呢?再次細讀文本后,學生得出結論:認下于勒,等于扼殺了女兒好不容易得來的婚姻,等于全家的生活會更加窮困,作為父母,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又能做出怎樣的選擇呢?這時,學生體悟到了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辛酸。這時我說:菲利普夫婦的確是金錢至上,但他們也有他們的辛酸和不得已。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讓我們不喜歡,甚至感到討厭的人。不要一味否定他們,轉換角度,可能你會發現他們也有他們的可憐之處。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擁有健康,作為幸運的我們,要在能力范圍內伸出援手幫助其他人。
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是極其豐富的,就讓我們這些語文教育工作者緊緊抓住每一個契機,拓展語文學科豐富的育人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