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坤
摘 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在于做好農業科技推廣。文章認為,科技推廣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基層農技推廣部門要厘清制約農技推廣的瓶頸因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推廣力度,開創農技推廣新局面。
關鍵詞:農技推廣;瓶頸;突破
我國農村發展的長期實踐表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在于做好農業科技推廣。科技推廣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基層農技推廣部門要厘清制約農技推廣的瓶頸因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推廣力度,開創農技推廣新局面。
一、制約農技推廣的瓶頸因素
1.理念滯后,重視不足 毋庸諱言,一些鄉鎮領導思想不夠解放,觀念比較落后,不能充分認識到農業科技在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中的重大作用,落后的農技推廣意識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個別主管領導對現代農業缺乏深入的研究、缺乏創新的精神,在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對原有的農業科技推廣體制留戀和依賴,沒把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弱化了基層農技推廣組織的職能。
2.體制不順,無法適應市場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事業單位的改革,依靠財政供養的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新型的、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還沒建立起來。鄉鎮一級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還難以發揮作用;農業技術協會規模小,組織化程度較低,其作用難以得到正常發揮。一些農業科技人員,受經濟條件和政策環境的制約,個體農業科技中介組織發展緩慢;農業科技推廣者和應用者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環節沒有很好對接。
3.分布不平衡,技術老化 不可否認,農業科技人才城里堆積,農村科技人才缺乏。鄉鎮高級農藝師嚴重缺乏,基層農業科技人員老化、青黃不接;由于長期得不到進修、培訓、參觀學習的機會,知識難以更新,結構單一,對新技術、新成果的接納能力很差,無法把最新農業科研成果推廣給農民。
4.投入不足,影響工作開展 由于農技推廣部門人員經費占比重,基層農技推廣組織難以開展工作。基層農技推廣靠“一張紙、一張嘴、兩條腿”,推廣手段落后;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獎勵政策,難以落實到位,影響了他們的利益,挫傷了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示范區、基地亟待規范 大多數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示范基地為政府直接管理,資金由政府直接投入,部分園區、基地經營困難,成為純生產型園區,失去了建設的初衷和目的;一些民營科技示范園區、基地規模較小,檔次較低,輻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
二、突破制約瓶頸,加大推廣力度
1.創新農技推廣體制 農技推廣部門要順應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勇于創新,逐步形成推廣形式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縣(區)應成立由政府直接領導的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統一指導、服務全縣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對鄉鎮科技推廣資源進行全面整合,成立科技推廣服務中心,按照作物面積、養殖數量、工作任務等確定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編制。鄉鎮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要建立自己長期的工作點,經常深入田間、農戶,向農民傳播農業科技知識,以點帶面,做好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建立農業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解決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養閑人、懶人的現象。農業科技人員對基層的服務,應逐步走市場化的道路,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機制,實行合同化管理;建立對農業科技人員再教育制度,定期對現有農業科技人員進行培訓,更新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科技能力和推廣水平。
2.增加推廣投入 農業科技推廣離不開政府的投入,各級政府要從戰略的高度看待投入,運用科學的方法建立農業科技推廣投入運行機制。各級政府和農技推廣部門認真貫徹《農業技術推廣法》和《科學技術普及法》,依法落實農業科技推廣經費的預算支出,嚴格執行預算,建立健全財政對農業科技推廣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列出專項資金對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進行獎勵;解決鄉鎮農業科技推廣基礎設施滯后問題,保證重大技術推廣,重要推廣方式的創新、農技推廣信息網絡的建設,以及貧困鄉鎮農技推廣經費和推廣人員待遇。
3.做好教育培訓 基層政府和涉農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培養一大批能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目標,動員和利用一切農業科技教育資源,采用專家授課、現場指導、農民就近參觀考察等形式,培養農民先進的農業技術,打造知名品牌,增強農產品競爭優勢,擴大市場占有份額,提高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要利用電視臺、廣播電臺、報刊等新聞媒體,開辟專欄,快捷有效地向農民傳播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及農產品流通信息,通過互聯網技術與上級農業科技信息網聯網,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咨詢服務。
4.規范示范園區 農技推廣部門要明確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原則和功能定位,堅持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與農民增收并重,堅持示范作用與經濟效益并重,體現主導產業發展的導向功能,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輻射功能,以市場為導向,以先進實用技術為支撐,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逐步解決農業科技推廣中存在的“量”和“質”、“普及”與“提高”的矛盾,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農產品商品率,擴大市場占有率。
參考文獻:
[1]伊全勝;發展完善我國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2]許軍濤;貧困治理中的合作經濟組織參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3]李敏;基于農民組織化視角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