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娥
摘 要: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一部永不過時的經典作品,它以精辟而又犀利的語言,批判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思想,進一步科學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中關于人與環境和教育關系的論述內容科學而有深度,它有力批判了舊唯物主義教育萬能論和環境決定論等錯誤思想。其中展現出以人為本、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對當今時代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人與環境和教育的關系;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3-0023-03
人、環境與教育三者之間關系話題,跟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貫穿著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科學揭示了人的能動的實踐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一種跨越式的進步。正確認識和理解馬克思關于人與環境和教育的關系理論,在當今時代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為新時代深層次推進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在今天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一、舊唯物主義對人、環境、教育關系的表述
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環境與教育關系的這個觀點誕生之前,對這三者之間關系的說法眾說紛紜,在眾多的觀點中最具有代表性并且至今或多或少對我們仍產生影響的是,由舊唯物主義提出的“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在新時代的今天,仍然能夠捕捉到這些片面言論的影子,他們提出的這些觀點既忽略了實踐的作用,更看不到作為主體的人的自覺能動性。
華生提出:“給我 12 個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不論他們父母的才干、愛好、傾向、能力和種族如何,我保證能把其中任何一個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美術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強盜。”[1]。 這個觀點過分夸大了環境與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無所不能,只要在特定的環境下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人人都能成才,完全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愛爾維修曾說過:“人與人之間所見到的精神上的差異,是由他們所處的不同的環境、由于他們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2] 歐文也認為:“人們的不良性格是惡劣的社會環境和不良的訓練(教育)的產物,只要改變不合理的環境和教育就可以改變人的性格。”[3]歐文直截了當闡明教育與環境對人的性格的重要作用。華生、愛爾維修、歐文等人過于吹噓環境與教育對人的影響,認為教育是萬能的,沒有看到人在這當中發揮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類似以上片面論斷還有很多,基于此,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高度出發,批判了舊唯物主義機械論關于教育和環境對人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思想。正如他所說的:“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教育的。”[4]134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馬克思辯證地看到了三者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系,科學地指出了人與環境和教育之間的關系。
二、馬克思關于人、環境、教育關系的概述
馬克思在《提綱》中提出的這三者之間關系的觀點有著豐富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人與環境的改變基于實踐、人與環境二者之間是相互創造和作為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這三個方面內容的論述在今天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更有借鑒價值。
(一)人與環境的改變基于實踐
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4]134 這句話看著簡短,但是從中不難看出,人和環境的關系統一于實踐,這是馬克思對于這三者關系做出的正確判斷。并且實踐的觀點作為貫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主線,人與環境的改變,不僅僅基于實踐,更是統一于實踐。
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一個過程,他所認為的實踐和舊唯物主義理解的實踐的本質區別是,它們不僅是能動而且還是被動的。也就是說我們通常所說的,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作為客體的環境和作為主體的人需要依賴于實踐把他們二者連接起來的,故實踐作為一種中介。在實踐中,每個現實的人都有主觀能動性,能自主自覺和環境互動,而不是被迫地去適應環境。馬克思用其過人的智慧和高遠的目光看到人對環境與教育的反作用,這是其他人所沒有意識到的。
教育作為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在人與環境的改變過程中必須要受到它的影響。馬克思認為人與環境的改變一定要把教育因素考慮進來,并且要辯證看待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 人與環境是相互創造的
馬克思指出,同人具有能動和被動兩方面性質一樣,環境也具備這兩方面,事實上人與環境二者是相互創造的。一方面,環境給人以影響。環境或多或少影響著人類的實踐活動,并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人的實踐活動。我們每個人都和這個物質世界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聯系,我們不可能也不能夠獨立于這個世界之外,我們的行為一定會受到物質世界的制約。另一方面,人可以改造環境。每一個時代的人,都要審視自身所處的時代,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對環境給予一定的改造和創造。如在當前社會影響下,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狀況創造屬于自己的閱讀環境,在自己喜愛的閱讀環境中經過長期閱讀就能改變自身的氣質。
在人與環境相互創造的過程中,二者在實踐的作用下,永遠處于變化發展中。馬克思在《提綱》中,承認了作為主體的人不僅受外在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承認了人在既定條件下能夠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改變外在因素。這個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當今素質教育環境的構建。
(三) 作為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
在人的發展過程中,以教育為基礎的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也就是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必須要接受教育這個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有教育就會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馬克思在《提綱》中深刻指出“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教育的”。也就是說在現實社會中,一個人要想成為教育者,首先得接受教育,因為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素養是一個人成為教育者的基礎,沒有知識和素養就無法說服受教育者,任何人都不例外。每一個教育者都要通過各種教育活動的學習,不斷促進自身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學習的過程就是在接受教育的過程。
此外,作為教育者,在開展教育活動中,對其而言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所以教育者一定要掌握理論知識,用豐富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己。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論,才能教育他人、給他人引導,才能在教育這個偉大的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導向功能。總而言之,無論在哪個時代要想成為教育者,必須得接受教育,只有在經過了一定的教育、獲得一定知識之后才能成為教育者,從而為受教育者服務。
三、馬克思關于人、環境、教育關系思想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關于人、環境、教育關系思想不僅在他所處那個時代有著巨大的理論創新,在今天仍具有跨時代意義,對于當代的我們,有著重要價值。
(一)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人的主體性,把重心轉到了內在因素
過去,舊唯物主義只是簡單看到了環境與教育,人與環境,教育與人的單向關系,單方面認為誰決定誰,而沒有把三者辯證統一起來。他們只是片面地看到了教育、環境對人所施加的影響,認為人是被動的,沒有更進一步思考問題的關鍵所在。任何事物只有經過深入剖析后,才能發現它的本質所在。舊唯物者沒有看到任何教育活動也就是實踐的主體是人,也完全忽略了教育和環境僅僅是人的外在因素。
而在馬克思看來,每個人都具有主體能動性,在三者的關系中,馬克思看到了決定人的成長的根本因素是人本身,也就是內部因素,而非環境與教育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對人只是起到影響和輔助的作用,起決定性作用、根本性影響的還得依靠自己,因為內因決定外因。所以,環境和教育并不能決定人的發展和方向,真正決定人的發展與方向的是人這個主體。一個人最終成為怎樣的人,就要付出努力朝著他想成為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等著外界因素來推動他。
馬克思關于人、環境、教育關系思想中最突出的一個觀點是強調要以人為本,契合了當今時代社會發展潮流。馬克思強調人的主體能動其實也就是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他突破了當時歷史局限,看到了人在實踐中的作用。當前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完整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為本思想為我國發展過程中處理各種關系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 馬克思的人、環境、教育之間關系思想拓展了教育的新思路
馬克思關于人、環境、教育之間關系告訴我們,要在教育中把握人與環境的統一,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環境和教育的關系問題,把三者有機聯合起來,對當代新青年的教育有著深遠影響。
拓展教育模式。馬克思關于人、環境、教育之間關系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是,應該不斷拓展教育模式。眾所周知,我國經濟社會在快速向前推動的同時,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巨大影響,越來越多青少年以我為主,注重對個性的追求,這就要求對青少年要轉變教育模式。比如不斷更新與青少年的對話模式,既尊重青少年主體個性,又拉近了與青少年的距離。
拓展教育方法。因為環境和人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教育方法也應隨著環境和人的變化而做出改變,不然對青少年的教育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例如當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事物的出現,現階段可以采用直播的教育方法,要辯證看待直播這個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直播這個平臺,把它的長處發揮出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現階段,還應特別注重創新學校教育方法,努力占領教育陣地,為青少年提供有效地教育方法。
拓展教育內容。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不僅僅要注重國內環境的變化還要關注國際環境的更替,因為環境的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教育內容,只有及時地掌握與時俱進的理論知識,才能快速把握不斷變化的世界,才能更好引導青少年,青年與時俱進的品質才能夠逐漸培養。在不同的環境影響下,不斷更新變化的教育內容。
(三) 有利于促進人的個性自由發展,為新時代素質教育提供理論借鑒
人與環境和教育之間的關系,貫穿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對我們每個人起著不可或缺的影響。馬克思肯定了人的主體性,但也明確主體具有差異性。不同的主體在受到不同的環境影響,并從相應的實踐中,促進了自身個性自由的發展。
素質教育在我國經歷了二十幾年的發展,取得的效果沒有我們預想的那樣。素質教育最大的特色在于培養人的思想品德和促進人的個性發展,然而當下我們仍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正如在2018年復旦大學畢業典禮上,葛兆光教授提到“所有的大學,而不是某一所大學,都越來越像培訓學校了,四年的大學課程變成了照本宣科,校園越來越像職業培訓所,老師和學生像簽訂了合同的甲方和乙方,學生交完錢,上完課,老師講完課,大家一拍兩散” 。就像網上評論的,我們今天的人才,幾乎是批量化生產,培養的是千篇一律的人才,每個人都失去了自身的獨特性,變成了沒有個性的人。雖然網上的說法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缺陷,但我們不能否認這種現象的存在。
而馬克思關于人與環境和教育之間的關系,給我們提供了借鑒意義。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個性,一定要結合人與環境的特征來進行我們的教育活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例如:喜歡畫畫的人要在畫室對他進行教育、愛好音樂的人要通過搭建舞臺讓他鍛煉、熱衷閱讀的人要給他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只有這樣遵循每個人的個性與興趣,才符合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關于人與環境和教育之間的關系思想為新時代素質教育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約翰·華生.行為主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4.
[2]北京大學哲學系.十八世紀法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467-468.
[3]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