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讓人們的生活更為便利,也為企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此情況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也得到了新的培養環境。本文闡述了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應培養策略,以期促進大學生實現創業夢想。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引言
目前我國將大學生創新創業重點置放于互聯網創業當中,鼓勵大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創新創業,并通過各種大學生挑戰杯、創業競賽、創新杯等活動促進大學生進行創業。在此情況下,我國高校也逐漸對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產生重視,并實施相應培養模式。
一、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一)解決大學生就業需求
目前為止,我國畢業大學生人數已遞增到每年700多萬,這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業情況十分嚴峻,很容易在畢業后面臨失業現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突破,電子商務已經逐漸擴大較易規模,成為當前服務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領軍人物,必然會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應用互聯網來便捷生活和學習,他們更是網購人員中龐大的群體之一,如若大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新創業,不僅符合大學生時代發展特征,更容易提升大學生創業積極性,而且大學生對互聯網較為熟悉和了解。此外,互聯網創業需求相比其它來說較為容易,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學生很容易就能夠進行自主創業。因此,各大院校應積極展開互聯網模式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計劃,因此解決大學生就業、創業困難問題,并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二)滿足時代發展需求
我們可以看到在互聯網背景下,各種微商、APP購物平臺、電商等網絡銷售行業發展極為迅猛,很多傳統銷售行業也就此面臨巨大互聯網經濟壓力。因此,傳統銷售行業如果想要提升自身市場競爭能力,擴大自身經濟產業范圍,就需要將自身發展渠道拓寬到互聯網當中,讓信息技術來幫助企業進行網絡化轉型。這種轉型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還能夠獲得更多發展空間。不僅如此,互聯網中具有更多的機遇和發展商機,人們在互聯網中進行創新創業既能夠帶動時代經濟發展,還可以有效促進企業提升經濟效益。
(三)促進企業技術發展
互聯網背景下,無論企業如何提升競爭手段,
但究其根本還是在進行人才競爭。在當前科技技術高速發展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電子商務較易規模也逐漸擴大,擁有更多科技技術手段人才的企業將會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能力,讓科技人才來促進企業走向成功道路。因此,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不僅有利于企業持續發展,還能夠有效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未來的人才市場中,創業創業人才必將更被企業所青睞。
二、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政策法律支持
隨著大學生畢業人口數量逐年遞增,各大院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畢業就業狀況。政府也開始逐漸推出很多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優惠和補貼政策,且相關法律法規也隨之而出。在這種強力支持下,各大高校逐漸開展大學生創業基地、大學生創業園區、大學生科技技術園區等。例如我國武漢市開展的光谷新技術開發區、北京地區的中關村等產學結合基地。這些基地的誕生不僅為大學生提供創業資源支持,還讓很多能力不足的大學生在其中提升自身創業能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破和普及應用,我國政策也開始意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并推出與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的有關政策,以此支持大學生在互聯網中進行創新創業。不僅如此,還舉辦了各項大學生競賽,如挑戰杯、創業賽、創新杯等活動來促進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讓大學生創新創業得到了有力支持和社會廣泛關注。
(二)宣傳創業知識
當前還未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院校主要以宣傳創新創業知識為主,例如舉辦創業講座、創業會談等宣傳性創業活動,并在校園中形成創業氛圍,讓大學生能夠具備創業意識。大學生如若想要提升自身創新創業能力,只能從培養創業意識和培養創業實踐能力方面入手,并通過模擬創業實踐訓練,來結合大學生實踐和理論知識,以此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此外,各大高校還以指導方式來對大學生進行訓練,讓大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創新創業,以此實現創業夢想。雖然這種創業培養模式具有一定效果,但尚未具體化、細節化,并不能針對性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嚴重缺乏機動性。
(三)一體化培養機制
當前創業氛圍較為濃厚的校園中,基本是由創業導師、創業項目、創業團隊所結合形成的創業培養模式,在此模式當中,作為創業培養主體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主動性。首先,校園采取具有創業能力的教師來組成創新創業教育團隊,邀請校外知名創業專家或著名企業家入校為教師和學生進行指導,然后由教師團隊來規劃出創業項目,讓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和創業訓練。這種一體化的創新創業培養模式能夠形成有效的人才培養循環。
(四)云平臺創業模式
在互聯網背景下,云平臺創業模式也應運而生,該平臺是在為學生提供創業平臺的基礎上由互聯網技術提供創業資源。其平臺技術是以幫助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讓大學生能夠將試題經濟與虛擬平臺相結合,以此實現創新創業。云平臺創業模式是通過各種資源整合,將知名企業人物、專業創業教師、高校創業團隊相結合,讓不同職業的專業創業人員提供創業技術、物流、風險投資、創業輔導等一體化創業培養模式,讓大學是能夠在創業過程中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并在創業技術上得到各方企業家、教師、高校的有力支持。相比之下,這種創業模式較校園培養模式更具有可行性和機動性,從實際角度出發來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但對于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還是有所欠缺,這也是云平臺的弊端所在。
三、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
(一)提供創業支持
從政府方面來看,雖然目前政府已經落實了很多有關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和相關法律條例,以此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定的便利和支持。但由于目前創業情景較為激烈,大學生嚴重缺乏創新創業能力,政府需要根據當前大學生創業情況加強政策支持力度,讓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當中。例如政府可優化企業注冊審核標準,讓大學生能夠順利創業,還可以讓大學生參與到企業活動當中,以此獲得指導,讓大學避免創業時出現資金風險問題,提高創業成功率。政府還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資金來助力大學生創業,例如創業轉向資金,讓各大銀行、機構面向大學生開放小額貸款政策,并簡短審核環節,讓大學生能夠順利獲得創業資金。
(二)構建課程體系
互聯網背景下,應將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置放于院校教學重點位置。首先,高校應將培養互聯網創新創業人才列入到校內教學計劃當中,并以此開展相應專業課程,引起教師重視創新創業課程,并將這項課程列入學分當中,讓學生能夠重視創新創業能力。其次,高校需要聯合企業共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讓知名企業家能夠入校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能力指導,讓大學生能夠將自身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以此實現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積極創新創業。
(三)建立第二基地
院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最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首先,高校可根據自身能力來建設創業實踐區域,讓大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實踐鍛煉,并且該區域應發揮真實效用,而不是為了應付教育部而建設。其次,教育部門應嚴格要求高校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讓該基地能夠真實有效的發揮自身作用,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效率。此外,高校在實施校企合作計劃中,應積極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讓企業與高校之間能夠產生創業人才生產鏈,以此彌補高校所缺乏的實踐培養能力。對于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基地來說,企業無非是除了院校外最好的選擇。因此,高校可通過發揮企業第二基地效用來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例如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時,可以通過企業來營造大學生實習環境,通過大學生前往企業進行崗位實習、崗位培訓等功能來促進大學生將自身創新創業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相融合,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此外,企業還可以在互聯網中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讓大學生能夠從平臺當中獲得創新創業資金、技術、人力等各項資源,以此獲得創業補給。此外,還可由企業管理層入校進行創業指導,讓大學生能夠更為了解創業。
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既是時代發展需求,更是大學生畢業就業形勢所迫。一方面,可通過政府政策助力大學生實現創業,另一方面,高校可通過校企合作來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以此促進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效率。
參考文獻:
[1]劉麗華,何軍,徐蘭蘭.“互聯網+”環境下旅游創新創業人才需求及培養路徑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35(03):52-56.
[2]陳審聲,董杜斌.“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與校企合作體系創新[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30(04):60-63.
作者簡介:王慧穎(1979.7)女,漢族,山西寧武人,講師,碩士,從事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