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龍 伍世安 張仲芳


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新階段,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的基本經濟形態。市場經濟要順利運行,離不開產權明晰的基本前提和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價格機制等三大機制的作用。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既不是對市場經濟的替代和否定,又不能與傳統的市場經濟完全兼容,而是市場經濟的“綠色化”。循環經濟的出現并沒有改變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內核,它可被“嵌入”修正后的市場經濟運行體系。
關鍵詞:生態文明;循環經濟;市場經濟;替代論;兼容論;修正論
中圖分類號:F062.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3-0033-006
一、引 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資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1],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2],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狹義而言,循環經濟是一種“以循環為技術基礎的經濟活動”[3];廣義而言,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核心,以“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資源化”(resources)(簡稱“3R”)為原則,以“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為反饋流程,以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包括三個層次,分別是企業內的物質循環、企業之間的物質循環、包括生產和消費的整個過程的物質循環[4]。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是工業文明條件下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選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那么,要在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的背景下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自然要問: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市場機制)之間是何種關系?循環經濟發展與市場機制究竟是否相容?當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現實中面臨諸多障礙時,及時尋求上述問題的準確答案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對于造成循環經濟發展障礙原因的解析,既有“市場失靈說”[5],也有“政府失靈說”[6],還有“市場與政府雙失靈說”[7]。這表明,對于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市場機制)之間的關系,理論界仍存在著不同認識:其一是“替代論”,認為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完全不同于市場經濟,是對市場經濟的替代和否定;其二是“兼容論”,認為循環經濟可以與傳統的市場經濟完全兼容,而無需對傳統的市場經濟進行任何修正,仍然可以運用市場經濟的各種原理制定相應政策和措施,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
學者們的前期探索可為本文寫作提供基礎素材和重要啟發。但需要注意的是,現有文獻關于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關系的認識尚存在較多混亂,這會直接影響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導向選擇。本文認為,“替代論”與“兼容論”之間爭論的焦點在于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和目標能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實現和滿足。基于此,本文以生態文明背景下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市場機制)之間的關系作為討論主題,認為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的基本經濟形態,是市場經濟的“綠色化”,可被“嵌入”修正后的市場經濟運行體系。
二、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的基本經濟形態
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文明演進的歷史。所謂文明,是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明特指精神文明成果,廣義的文明則包括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涵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8]。最新研究證據表明,人類現代文明在4.4萬年前就已出現。(1)一般認為,以新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第一次大分工(即農業和畜牧業的獨立出現)為標志,人類社會開始擺脫蒙昧狀態,逐漸形成以血緣關系及個體人際交往為紐帶的原始文明,人類對自然系統的大規模改造則始于原始文明之后的傳統農業社會,而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崛起,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階段。
工業文明立足于人類的創造力和不斷趨高的欲望需求,以人類征服自然為基本的價值取向,以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為基本特征,以企業為基本的經濟單位,以專業化分工、標準化設計、大規模生產為依托,以化石能源為基本經濟資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工業文明將人與自然逐漸分離對立,崇尚征服自然,認為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只是滿足人類需求的工具,把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作為最重要乃至唯一的目的。在這種文明價值理念的驅使下,經濟至上主義橫行,導致環境危機和生態惡化,地球不堪重負。《2007/2008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假若全世界的人按照一些發達國家的速度產生溫室氣體,那么我們需要九個地球[9]54。《世界生命力報告2012》指出,人類使用的資源量已超過地球供給的50%,如果不改變這一趨勢,到2030年,即使兩個地球也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2)[10]
基于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人類社會必須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起能夠繼承并發揚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長處的新的文明形態,即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立在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生態哲學理論,以“統籌代內、代際及種際的公平與效率”為核心的生態倫理學理論,以“外部性內在化”為核心的生態經濟學理論,以及以“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生態現代化理論等基礎之上[11],其核心內涵是通過人類與生存環境的和諧共處與共同進化,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新階段。相對于其他文明形態,生態文明社會以服務業為主要的產業形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為基本經濟資源,以生態技術、智能技術、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為經濟動力,以國民福利最大化為經濟目標;在生產方式上,它追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而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在生活方式上,它倡導生活的質量,而不是簡單的物質需求滿足;在社會價值上,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平衡,而不是以人為中心。為簡明起見,將人類文明演進的特征列為表1所示。
在人類文明演進與經濟形態(3)[14]演替的對應關系上,迄今出現的三種人類文明形態中,與農業文明對應的經濟形態是自給自足經濟,與工業文明對應的經濟形態是市場經濟,而與生態文明對應的經濟形態則是循環經濟。[15]那么,生態文明時代的循環經濟與工業文明時代形成的市場經濟是什么關系呢?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是否還能利用市場機制?下文將進一步對此給予回答。
三、循環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綠色化”
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Lakatos)[16]將一門理論的研究綱領分為“硬核”和“輔助假說”,“輔助假說”可圍繞“硬核”形成一層層“外圍保護帶”。簡言之,研究綱領的硬核或內核是“一組關于該學科在研究過程中需要遵守的規則”,研究綱領的保護帶則是“依據這一組規則運用于現實世界時所得到的種種具體的假說”[17]。不可否認,市場經濟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能激發人的活力和創造力的經濟體制。在產權明晰的前提下,經濟主體之間在特定的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作用下形成價格,價格機制為經濟主體的行動提供價格信號和內在動力,“市場是明確的產權界定與自由價格制度的結合”[18]。
如前文所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那么,循環經濟能否與市場經濟(市場機制)兼容?筆者曾撰文[19]從稀缺要素、人性假設、產權性質、決策機制、引導信號、環境和代際成本、理性范疇、資源環境、穩定狀態、發展目標十個方面對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進行過比較分析,可歸納為表2所示。
由此可知,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構建,一方面可以保留和利用市場經濟理論的“合理內核”(如稀缺法則、經濟理性、產權明晰、穩定性偏好、激勵相容等),另一方面須適度修正其“外圍保護帶”。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循環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綠色化”,是對市場機制的“修正”而非“替代”。具體理由如下:
(一)稀缺仍然是一個客觀事實,但要素外延發生了拓展
循環經濟條件下,稀缺仍然是一個客觀事實,只是稀缺要素的種類和范圍發生了變化,即從傳統市場經濟中的人造資本稀缺拓展到了包括自然資本(資源環境)在內的廣義要素稀缺。將自然資本納入循環經濟理論分析,本質上是拓展了要素范疇的外延,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廣義要素稀缺”這一邏輯前提入手進行資源選擇與優化配置。
(二)人們仍然需要進行理性選擇,但人性假設必須進行修正
循環經濟條件下人們仍然需要進行理性選擇,但人性假設須由“經濟人”(利己)修正為“社會人”(利己與利他的結合體)。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在短期內因保護生態環境、追求資源的循環和再生利用而實現的“利他”,從長遠看仍然是一種“利己”。也就是說,“社會人”所追求的短期“利他”與“經濟人”所追求的長遠“利己”是統一的。這就決定了在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仍可利用人們的經濟理性,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尋找內在的動力支持。
(三)產權明晰仍然是市場交易的基本前提,但需要對公共產權進行適當分解
從系統論視角看,產權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包含若干子系統,是一種具有結構性特征的權利束,至少包括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管理權、轉讓權、收益權、排他權等。從基本屬性上看,產權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交易性、可分解性、行為性等。[20]產權的上述特征決定了產權的諸多“子權利”既可以統一又可以分解,由“一物一主”演進為“一權一主”[21]。循環經濟條件下,產權明晰仍然是市場交易的基本前提,但由于資源環境要素具有明顯的公共產權特征,就需要對這種公共產權進行必要的分解,實現從“一物一主”向“一權一主”的轉化,才能進入市場運行體系。分解后的產權仍然具有明確的主體和客體,仍能為人們的經濟行動提供穩定的預期,滿足市場交易所需的“產權明晰”這一基本前提。
(四)人們仍然存在穩定性偏好,但這種偏好中已經融入了“綠色”因素
傳統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生產、消費等選擇行為無須考慮諸如自然資本(資源環境)等“外部因素”,而在循環經濟條件下一旦將自然資本視為稀缺要素并明晰其產權,人們的偏好就可能發生變化,循環經濟條件下的機制和制度設計可以塑造人們對資源環境的“綠色”偏好,這種“綠色”偏好依然是一種“穩定性偏好”。循環經濟的發展并不否認人們的這種偏好,而是強調在特定的制度環境和制度安排中利用人們在生產和消費方面的“綠色”偏好,實現資源環境的循環和高效利用。當然,基于公共選擇形成的制度環境和制度安排將在塑造人們“綠色”偏好的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激勵相容仍是市場經濟的制勝法寶,但需要發揮廣義價格機制的作用
價格信號下的激勵相容是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的基本要義。廣義而言,價格是產權權益的貨幣表現。從賣方來說,是人們讓渡產權進行補償的索價;從買方來說,是人們為取得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物品而須支付的代價。在廣義價格論的概念框架下,收費、征稅、補貼、罰款、押金、基金等均是廣義價格的具體表現形態[22]。與傳統價格機制相比,廣義價格兼容了市場機制與計劃調控兩種手段,從而可以揚長避短,最終實現不同經濟政策的有效組合。但無論狹義價格還是廣義價格,均表現為利益驅動的經濟機制,其發揮作用的基本原理仍然在于通過設計特定的機制或制度,促使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服從或服務于組織目標的實現。在循環經濟中,各種數量調節的指標可以轉化為價格以及收費、征稅、補貼、罰款等廣義價格手段,通過改變人們的“成本-收益”結構而達到數量調節的目的。所以,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制”仍可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中發揮重要杠桿作用。
總之,只要上述市場經濟運行的主要內核不發生變化,市場經濟的“一個前提”和“三大機制”就能順利發揮作用,進而就可以實現環境成本和代際成本等外部成本的內在化、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相容、資源環境由“外生變量”到“內生變量”的轉化,并在此基礎上達到“恒態”(4)[23]——一種新的“均衡”觀,最終為實現循環經濟條件下的相應福利目標服務。在此基礎上可以說,“循環經濟是一種既利用市場又超越市場、既能增進財富又能實現生態文明的新型發展模式”[24]。
四、循環經濟可被“嵌入”修正后的市場經濟運行體系
能否在保證產權明晰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的作用,是循環經濟能否被“嵌入”市場經濟運行體系的關鍵。
(一)資源環境的公共產權分解之后可以進入市場運行體系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均屬于公共品,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其屬于國家或集體所有,進而問題的關鍵轉化為公共產權能否進入市場運行體系。產權理論和各國的實踐對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根據科斯定理,產權的清晰界定是交易順利進行的前提。只要進行科學合理的產權分解,明確有關各方的責、權、利關系,不論私權還是公權都可能進入市場運行并產生更高的效率。由于具體的產權有多種形態,責、權、利的配置也有多種方式,不同組合會產生不同的效率。以界定和分解資源環境產權為基礎,在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建立排污權市場、廢棄物丟棄權市場等,使公共產權進入市場流轉,實現優化配置。
(二)供求機制可使企業和消費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實現“利己”與“利他”的高度結合
對于分析循環經濟問題,即使考慮了國外部門的傳統經濟學分析體系仍然只能被看作一個忽略了生態環境要素的“封閉”經濟系統。傳統經濟學中,諸多自然資源和環境屬于“自由取用物品”而非“經濟物品”。一方面,企業生產中的資源成本低估,環境成本外溢;另一方面,消費者完成消費過程后的廢棄物拋棄代價過低。盡管現實中存在諸多的政府推動和輿論倡導,但由于忽略了發揮人們經濟理性的作用,資源濫用和浪費現象長期得不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長期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需要構建循環經濟條件下的資源環境市場,通過廣義供求機制下的利益驅動引領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在供給行為中,一旦將資源環境成本內化到企業的成本核算體系,企業唯有通過清潔生產、節能生產并進行生產者責任延伸,方能提供市場所需的“綠色產品”并提高自身利潤水平。在需求行為中,一旦拋棄廢棄物存在成本和代價,消費者唯有進行節約消費、循環消費,方能提高消費品的性價比并優化自身效用。最終,一方面可以提高企業效益和消費者效用,另一方面可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從而塑造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相融合的生產及消費模式。
(三)成本和價格競爭可引導企業采取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產技術
循環經濟條件下,同樣需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調動人們的經濟理性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在明晰資源環境產權并進行適當分解的基礎上,政府可代表當代人和后代人,對企業征收一定的資源環境稅費。于是,企業在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使用資源環境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從而將這些成本內化到企業成本核算體系中。那么,企業之間的成本和價格競爭就不僅與利用傳統要素(如勞動、資本等)的成本高低有關,而且與利用資源環境要素的成本高低相關,最終評判一個企業競爭力的指標是綜合要素成本。企業之間的競爭和追逐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必將引導企業采取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產技術以降低資源環境成本。而在節能產品的推廣上,可通過設置特定的博弈規則,引導消費者基于理性分析后樂于接受和使用節能產品等“綠色產品”,最終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總之,競爭機制可在循環經濟運行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和運行機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要使生產者的供給行為、消費者的需求行為滿足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實現資源的節約、高效、循環利用,構造完善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和運行機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能將資源環境內化到“要素”范疇中,生產者使用這一要素需要付出資源環境成本,擁有資源環境部分或全部產權的主體可憑借相應權利獲取收益,那么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就會自發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循環經濟條件下的資源環境價格是在政府干預條件下形成的市場價格,為此一方面存在經濟主體的市場博弈,另一方面要有政府基于公共利益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干預,甚至要有跨國集體行動[22]。將資源環境視為稀缺要素,讓價格機制表達資源環境的稀缺性及其供求關系,可促使人們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內在動力并采取相應行動。正如開發挪威和北海油田的埃索公司前副總裁厄于斯泰因·達勒所言,“中央計劃經濟崩潰于不讓價格表達經濟學的真理,自由市場經濟則可能崩潰于不讓價格表達生態學的真理”[24]。我國長期以來資源環境價格不能真實反映其稀缺程度,部分明顯偏低的資源環境價格助長了濫用和浪費資源環境的行為,企業普遍缺乏利用再生資源的積極性。可見,形成真正反映資源環境稀缺程度并體現其供求關系的資源環境價格,是引導企業和消費者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根本途徑。
循環經濟的形成和運行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不過在此過程中,也離不開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職能突出地表現在,圍繞“明晰資源環境產權”—“形成資源環境市場”—“資源環境價格體現其稀缺性和供求關系”的思路進行政策設計和引導,而非否認人們的“經濟理性”和“逐利”行為。相反,只有充分利用人們的經濟理性,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促進集體目標的實現,進而完成“利己”與“利他”的高度結合,才能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內生動力和長效機制,而不至于成為一種短期和短視行為。
五、結 語
本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視角,認為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的基本經濟形態,它的出現并非對傳統經濟學和市場經濟的徹底否定,而是一種“揚棄”。本文既不贊同循環經濟是對市場經濟的替代和否定(“替代論”),也不贊同循環經濟與傳統市場經濟可完全相容(“兼容論”),而是持一種“修正論”。 一方面,循環經濟的出現并沒有改變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內核,傳統經濟學中的稀缺法則、理性選擇方式、產權明晰前提、穩定性偏好、激勵相容原則等理念仍可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的經濟杠桿作用;另一方面,循環經濟的出現要求對市場經濟的“外圍保護帶”進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包括稀缺要素、人性假設、產權性質、決策機制、引導信號、環境和代際成本、理性范疇、資源環境、穩定狀態和發展目標等多個方面。總之,循環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綠色化”,可被嵌入修正后的市場經濟運行體系。
注釋:
(1)資料來源:http://tech.sina.com.cn/d/2012-08-03/07337463195.shtml。
(2)《地球生命力報告》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倫敦動物學學會(ZSL)和全球足跡網絡(GFW)合作,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數(LPI),跟蹤記錄2600個物種中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情況,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每兩年發布一次,是記錄地球健康狀況的前沿報告。報告表明,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地區下降了61%。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3)所謂經濟形態,是指人類社會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經濟活動方式。任何一種文明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必然以一定的經濟形態為基礎,同時每種文明形態也對應著特定的經濟形態,影響和制約著具體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
(4)所謂“恒態”,是指“通過低水平且相等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使人口維持在某個合理的常數,同時通過低水平且相等的物質資本生產率和折舊率來支撐恒定的、足夠的人造物質財富存量,從而使人類的累計生命和物質資本存量的持久利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江心英,趙爽.江蘇省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與碳排放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VAR模型和脈沖響應分析[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8,(2):16-24.
[2]龍汨.論循環經濟及其發展對策[J].湖湘論壇,2008,(4):55-57.
[3]徐嵩齡.為循環經濟定位[J].產業經濟研究,2004,(6):60-69.
[4]施用海.循環經濟:實現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戰略選擇[J].國際經貿探索,2006,(1):8-10.
[5]彭偉,李剛.論循環經濟推進中的市場失靈及政府規制[J].科學管理研究,2008,(6):46-49.
[6]耿香玲.地方政府失靈與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分析[J].理論導刊,2008,(2):22-24.
[7]董慧凝.循環經濟:從邊緣進入主流[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7,(2):7-12.
[8]毛明芳.生態文明的內涵、特征與地位——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0,(5):92-96 .
[9]張孝德.生態文明立國論——喚醒中國走向生態文明的主體意識[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
[10]鄧飛.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地球消費應量入為出[N].中國經濟導報,2012-05-22(B07).
[11]陳一新.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的八大問題[J].政策瞭望,2010,(11):6-11.
[12]馬擁軍.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新起點[J].理論視野,2007,(12):20-22.
[13]余謀昌.自然價值與低碳經濟[J].道德與文明,2010,(5):88-92.
[14]席永杰,滕海鍵.經濟形態概念的內涵[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6-7.
[15]伍世安.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的基本經濟形態[J].企業經濟,2014,(4):5-11.
[16]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M].蘭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55-62.
[17]李建德.經濟制度演進大綱[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10-11.
[18]劉偉.經濟學導論[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182.
[19]楊青龍,伍世安.循環經濟對傳統經濟學的十大挑戰[J].江淮論壇,2013,(1):15-21,92.
[20]黃少安.產權經濟學導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135-153.
[21]陳建兵.“一權一主”:現代產權明晰的基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2):1-6.
[22]伍世安.論循環經濟條件下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J].財貿經濟,2010,(1):101-106.
[23]代明,覃劍,丁寧.恒態經濟學理論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09,(9):101-105.
[24]劉學敏.從環境問題看市場的雙重作用——從“看不見的手”到“看不見的腳”[J].經濟學動態,2009,(5):48-51.
(責任編輯 吳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