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驗,正確認識新時期世情和國情的境遇下,提出的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和重大舉措。這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新探索,極大豐富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的內涵。我們在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群力群策、同心同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必須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認識。
【關鍵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五大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
從1978年改革開放正式拉開序幕到今天,這四十年,中國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從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確立和完善,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了實踐分析和理論研究??v觀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每一次的經濟改革,都是對接市場和國民的供給與需求為出發和著力點。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學界立足于長期對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發展的理論探索和經濟思想的創新,都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基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思想,是“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的核心理論觀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盵1]
2015年11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有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而后,在多個場合提及有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論述,不斷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各個層次的活力與生機。為深刻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內學界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幫助我們認識和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盵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經濟結構性改調整。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供給經濟學,與他國理論模式相區別。就短期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抓好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核心的五大戰術任務;長期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目標,特別是要轉變經濟發展理念,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困境
第一,從國內來說,結構失衡,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長期積累了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的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率上升”[3]。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中的速度和質量不相匹配,實體經濟發展遭遇困境、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空間不協調、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矛盾突出。這些問題不是周期性的,主要是結構性的。要解決我國經濟深層次的問題,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使是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第二,從國際視角,深化改革,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成就舉世矚目。然而,這種高速發展的背后卻隱藏了眾多的結構性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促使國際新秩序環境的深刻調整和變革。發達經濟體復蘇勢頭減弱,不確定性增多,新興經濟體增長出現分化,整體風險降低。各國之間的利益博弈,使全球經濟競爭不斷加劇,我國經濟對外拓展越來越面臨嚴峻的挑戰。就目前來看,我國進入中上等收入水平國家,不過,已有的發展實踐表明,一個國家的人均GNI在從3000美元的中等水平向10000美元的高收入水平邁進時,往往會經過一個十分危險的階段,即人們說的“中等收入陷阱”。[4]國內消費市場發展遲緩,增長內生動力待需重塑。我國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主要依賴投資和出口,內需力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有效發揮,拉動經濟的主要推力。除此之外,資源與環境瓶頸日益凸顯。當前的內外部發展環境和現狀,要求我國必須進行經濟的轉型升級,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強國。
三,以“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一,以“創新發展”激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力。
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通過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新的生產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組合,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是回歸到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對各類供給實行嚴格管控,而是“以改革創新為主要手段,通過各方面各領域的創新來有效化解我國經濟中出現的結構性失衡問題”。[5]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通過要素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現是依托新技術與新產業形成新增長創造新供給。在淘汰落后產業的同時,必須用新的技術跨界融合來加速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經濟的發展與其他產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同時,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各方面的重新。這樣才可以內外聯動,使一切可利用的要素充分調動起來,推進經濟發展新活力。加強和培育創新能力、創新模式和創新發展,創造創業、創新、創智的良好環境,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提高教育支出密度、研發支出密度人力、資本投資密度、環保投資力度、經濟地理密度、基礎設施等密度。[6]
第二,以“協調發展”開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領域。
為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處理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關系,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以“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物和人的角度。我們在側重于發展經濟的同時,資源遭到浪費,環境遭到的破壞,從“人”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收入差距明顯拉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福利碎片化。間接的過程中也反映了我國經濟供給端和需求端的結構性失衡。
加強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我國改革開放前的傳統計劃經濟模式相區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本質上講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作用,同時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為企業和社會提供優質的服務供給。[7]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要善于利用政府的宏觀調控。來彌補市場自我調節的不足。利用“”看不見的手“”和宏觀調控,兩種方法兩種模式,更好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讓企業按照市場的需求其自主決定生產經營產品供給。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必須要重新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擴大市場調節的范圍。誠心調整政府的角色、縮小政府干預的范圍、調整政府干預的對象。為此,才能通過綜合性的手段來減輕企業的負擔,放寬規制,增強市場發展的活力。
第三,以“綠色發展”開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境界。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經濟發展在追求GDP不斷增長的同時,卻忽視了環境自身的承載能力。綠色革命的出現和興起,是對人類現存環境所面臨的危機的深刻反思,是對以消費主義為動力、以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態破壞為特征的黑色現代化模式的積極揚棄。
推進攻擊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以綠色發展的為價值導向。把綠色發展深入到產業的各個方面,以提升環境質量,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其次,要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和模式。通過綠色發展和科學技術創新,用綠色技術的標準和要求,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輕環境壓力和環境負荷。不斷通過新的發展模式開發新的能源,實現產業集群綠色升級。最后,要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力度,通過各種體制機制,劃定生態環境預警紅線,真正實現“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第四,以“開放發展”開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格局。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世界的市場,世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需要中國提供的供給與中國的消費需求。開放發展就是要促進我國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以開放的姿態,為應大力促進我國外貿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提升外貿供給能力的提升,發揮我國對外經濟的比較優勢。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提高我國在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附加值、整合全球價值鏈、全面提升我國各個行業的供給能力,實現從經貿大國邁向經貿強國的目標。[8]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大背景下,中國的供給側改革也應該把世界市場包括在內。通過加強和世界貿易合作,遵循互利共贏的戰略。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加快形成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互利制度供給體系。實現各方利益的“共贏”,才能夠不斷開拓中國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與此同時,中國正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創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中國倡導和其他各國加強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合理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世界金融的穩定。中國在極力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的動能,在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并重。通過不斷創新,為世界經濟開辟新道路,開拓嶄新境界。中國將進一步開放交流、融合共同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濟,繼續推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在經濟包容性發展基礎上,貫徹和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中國的方案。在一帶一路的機遇下,中國更愿意與其他國家聯動發展,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為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提供持續的推動力。
第五,以“共享發展”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導向。
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是我國發展一切事業的核心目標,共享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共享發展。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提倡全民共享,既要立足于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和要求。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倡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其次,是要全面的共享,也就是要在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事業的各個方面不斷取得豐碩成果,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再次,是共建共享,廣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我們要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同時,在共同發展建設經濟的能夠實現資源和利益共享。最后,共享是一個層次不斷發展的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必須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正確認識矛盾,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所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難題,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推動力量。用“五大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十三五”期間,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最后的沖刺,為我國經濟的發展不斷進行探索,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肖林.新供給經濟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持續增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頁。
[2] 龔雯,許志峰,王珂.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么看怎么干[J].理論導報,2016(01)。
[3] 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6.第154頁。
[4] 王先慶、文丹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與變革[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第12頁。
[5] 錢路波.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湖南社會科學,2016(03)。
[6] 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1(02)。
[7] 葉雙瑜.關于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幾點思考[J].發展研究,2015(12)。
[8] 任勤順.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 呂梁日報,2016-03-27(A02).
作者簡介:趙榮鋒(1991-),陜西商洛人。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