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的中心工作,按照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專業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該文以化學學科為例,探討如何通過挖掘專業課程中蘊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專業課程? 育人功能? 高職院校? 化學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4(c)-0216-02
立德樹人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人才培養質量。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目前,高職院校在各類課程協同育人的過程中仍存不足,如何挖掘各專業課程育人資源,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高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是值得廣大教師探究的問題。
1? 堅持德業融合,深入挖掘專業課程育人資源,發揮育人功能
教師不僅要重視“教書”,還要熱心“育人”,真正做好德業融合。一方面,因專業課不同,具有的文化特色不同,故專業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應從不同角度挖掘專業課程的歷史文化淵源、具有的社會文化價值等,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滲透價值理念,在授課過程當中講出哲學、聯系歷史、講出思想、折射精神,使學生從專業學習中得到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系統的理性思考,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奮發學習實現人生價值。
專業課教師如何挖掘育人資源呢?冶金專業老師結合鋼鐵企業生產實踐,培養同學們“鋼的意志,鐵的紀律,火的熱情”的職業素養,數控專業教師開著精密機器介紹是否“一絲不茍”關系企業利害的案例,會計專業教師結合做賬實務談“誠信”與否的得失案例,教師們結合專業分析敬業、守時、誠信、協作是必備的職業素養,這些職業素養是和思政理論相呼應的,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小落細落實”,是教師深入挖掘出的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體現了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
2? 化學學科課程的育人功能
化學學科作為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具有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按照對人的自身發展和自我實現要求,其育人功能可體現在科學素養、思維品質、哲學素養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等幾個層面。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結合知識點和技能點多挖掘體現相關育人功能的素材。
2.1 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包括三部分即了解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2]。化學學科的科學素養主要包括:化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化學科學方法,化學科學能力,化學科學觀。這種綜合性的科學品質是從事化學專業的人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案例1:學習用雙線橋法表示氧化還原反應電子轉移情況時,教師提出如何通過實驗證實反應中電子確實發生了轉移?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分組設計銅-鋅原電池實驗裝置,并觀察到電流表產生了示數,說明電子發生了定向移動,即發生了轉移。
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轉移,由于學生微觀層面的認識少,故對這一本質的理解難度大。教師通過實驗現象讓學生“看到”電子轉移,分別從理論和實驗角度讓學生認識到電子轉移的發生,從而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微粒觀”這一獨特思維方式,為后續的電化學內容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2 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指思維能力的特點及其表現,主要包括思維的邏輯性、廣闊性、深刻性、獨創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與系統性等方面。對于“00后”的高職學生,他們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但也存在以偏概全、淺嘗輒止、孤立片面、思維廣而不深、虛而不實的現象,這些都是學生思維品質存在一定缺陷的表現。因此,學科教育在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2:在學習氯水時,引入在游泳池中通氯氣殺菌消毒的案例,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新制氯水的成分可能有哪些粒子,并用現有的試劑包括AgNO3溶液、KI-淀粉試紙、氯水(棕色和透明試劑瓶)、石蕊試液來設計實驗猜想,通過類比放置一段時間后的在棕色瓶和透明試劑瓶中氯水與石蕊試液的反應現象,歸納出次氯酸的性質,總結氯水中起殺菌作用的成分。
分析:歸納、類比和演繹是科學推理常用的思維方法,體現了思維的邏輯性、深刻性。引導學生用現有的實驗試劑材料設計實驗,運用已有的化學知識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分析歸納出存在的粒子,提出實驗現象中為什么紫色石蕊試劑會先變紅后褪色呢?學生猜測出現褪色現象可能是次氯酸的原因,然后讓學生觀察氯氣分別通入紅色干布條和紅色濕布條的實驗現象,來證實次氯酸具有強氧化性可做漂白劑的結論。進而通過比較放置一段時間后的在棕色瓶和透明試劑瓶中氯水與石蕊試液的反應現象,演繹出次氯酸見光分解的性質。該探究實驗表現了全方位、多途徑靈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本身就是思維靈活性的表現。
2.3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精神的兩種不同形態,二者是呈互補關系的。一方面,通過弘揚科學精神可以加快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科學技術能被善用還是被惡用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指導。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既應該有科學的理性、求實和創新精神,又應該有崇善、講美與和諧的人文情懷[3-4]。在化學學科教學中,應加強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互融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案例3:在學習氯氣時,教師引入科學家們發現氯氣的案例來激發學生求實、懷疑的科學精神;通過講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化學戰”-用氯氣作為武器的歷史事件,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氯氣的物理性質,同時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分析:化學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是以潛在的形式蘊涵其內,用來喚醒人性向善的一面,喚醒理性自覺。化學是具有創造性的、實用的科學,是為人類社會服務的,而不是用來制造殺人武器、毀滅人類文明的。在教學中灌輸人道主義情感時,要以仁愛之心關愛他人,關注生命。
2.4 哲學素養
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既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又是觀察、分析、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人的認識活動追求真,意志活動追求善,情感活動追求美,這是一切人類活動的終極指向。因此,在化學學科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挖掘各種教育資源,讓學生不僅能求真知、明善惡、還要能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案例4:在學習沉淀反應和有氣體生成的反應時,通過觀看《美麗化學》生成沉淀和產生氣泡的視頻,讓學生更加直接真實的看到微觀反應的奇秒,同時感受科學之美。
分析:美學是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本身就是真、善、美的有機統一。通過觀看《美麗化學》的氣泡生成、沉淀生成等相關視頻,再加上五彩繽紛的色彩效果,讓學生感受到元素世界的多姿多彩,從而激發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興趣,培養學生發現、感受、鑒賞、表現和創造化學美的能力,增強化學審美意識,提高審美修養。
高校各類專業課程應充分利用學科特點和屬性,挖掘豐富的育人資源,有效地將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和思想政治素養培育相結合,發揮出不同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到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參考文獻
[1] 燕連福,溫海霞.高校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育人的問題及對策[J].高校輔導員,2017(4):13-19.
[2] 高飛,江長洲.西藏高校科協對西藏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的現狀[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8(8):160-161.
[3] 徐志遠.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系[J].廣東社會科學,2001(6):32-39.
[4] 劉澤雨.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互動[J].社會科學,2003(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