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麗
[摘 要]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在實際中存在一些難題,傳統的管理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實需要,因此需要探究如何優化學生工作方法,而心理學知識的有效應用能從根本上改善輔導員和學生之間原來存在的緊張對立的關系,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心理學;學生管理;高職院校;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7-0140-03
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始終是一大難題。輔導員作為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橋梁紐帶,在學生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有著“簡單粗暴”的弊病,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有鮮明的個性,然而由于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個別學生也會有極端化的傾向。這些現實情況都對輔導員的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輔導員應積極創新工作方法,適應學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心理學知識在學生管理中的積極應用恰好可以幫助輔導員創新工作方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及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困難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
在學習上,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較差,缺乏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的意識,往往需要在教師的督促下才能基本完成學習任務。由于學習基礎差,文化知識缺乏,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一般來說不及本科生,而且一旦在學習上遇到挫折困難就又容易自暴自棄,缺少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高職院校的多數學生又面臨著專升本、自學考試等重要的學習任務,因此,幫助他們樹立適合他們自己的學業規劃目標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成為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在行為紀律上,高職院校的有些學生缺乏自制能力,組織紀律性較差。在心理上,高職院校的學生處在青春發育期和青年期的過渡階段,身心發展迅速而不平衡,一方面要求在精神上擺脫老師和家長的約束,想擁有更多自主權,另一方面又缺少獨立自主能力。對于大一學生而言,他們要面臨一個完全陌生的學習、生活環境,離開父母的照顧到外地求學,而大學生活和中學生活有很大的差異,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夠的學生很容易出現不良情緒和適應性障礙。有的學生感到迷茫、苦悶、煩躁、焦慮等。如果這些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嚴重的話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的出現。一些學生在高中階段就曾經因為學業壓力過大等因素出現過心理問題,在大學時期這些學生可能會因為某個誘因導致心理問題的重現甚至加重。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遇到問題不能進行合理歸因,容易抱怨社會和他人,而在面臨畢業找工作或者繼續升學深造等重要的人生轉折時更容易感到迷茫困惑,如果沒有合理的疏導宣泄途徑就可能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二)輔導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決定了輔導員在開展工作的時候會面臨很大的壓力,比如讓學生不曠課、不遲到、不早退并保持良好的學風在現實中絕非易事。其實在本科院校,提高學生上課的出勤率也是一大難題。輔導員在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合理運用點名考勤制度和獎懲措施,另一方面還需要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這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輕易實現,是思想工作慢慢滲透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大學生活雖然較為自由,但是學生依然要受到學校管理制度的約束,依然要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準則,而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大孩子”們往往喜歡和規則“作對”。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站在管理者的立場上,學生是被管理者的角色。一些學生很容易把不愿意被約束管理的不滿發泄到輔導員身上。然而,正是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自制力較差,輔導員才必須加強對他們的關注和管理。一方面需要管理,另一方面還要以被管理者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管理,這確實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心理學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意義
(一)心理學對高職院校學生健康成長的意義
心理學和教育的關系密切,心理學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心理學關注人本身的幸福感,自我價值的實現,教會人們如何去客觀理性地對待環境的變化,應對生活中的突發事件,這些都在無形中提升著人們的幸福感與生活質量。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是學習成績的提高,不僅是在學業上和未來的工作中有所成就,不僅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不僅是參加過多少實踐活動取得了多少證書,而更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習、實踐、生活和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心理學知識的合理運用能夠滿足高校大學生在自我成長過程中的發展需要,能夠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夠幫助他們形成合理的認知并較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心理學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學知識的有效運用有利于輔導員優化工作方法
輔導員工作和心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而輔導員工作更多的是根據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研究其表現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和思想動向。二者都涉及與人的精神現象有關的內容,只是范圍和層次不同。心理學和輔導員工作存在的本質聯系決定了心理學理論在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是相當廣泛的。心理學理論的有效應用可以提高輔導員工作的科學性,也有利于輔導員自身素質的提高。
運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解決學生工作中的問題只能達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質也決定了不能簡單地以表面效果去評判工作成績的優劣,而是應當關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心理的變化、人格的完善。這就要求必須重視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優化工作方法,而心理學本身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發展活動規律,關注人的認知、情緒、情感、意志、需要、動機、能力和人格。掌握心理學的知識能讓輔導員自身的心理素質得到提升,在開展學生思想工作中也更能把握學生心理發展的變化規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將心理學積極有效應用在高職院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途徑
(一)輔導員自身要加強理論修養,積極主動學習心理學知識,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要想在實踐中用好這門科學,就必須系統地掌握它的基本理論知識。對于輔導員來說,想在工作實踐中去更好地運用心理學知識,就需要加強學習其相關知識。比如我院積極組織教師培訓,學習心理咨詢師二級、三級技能知識,我系幾乎所有輔導員都報名參加了心理咨詢師三級的課程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了解了人的心理發展規律,了解了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孩子容易出現逆反心理的情況,學習了如何識別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何通過咨詢談話去幫助一些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群回歸健康的心理狀態。通過學習培訓,輔導員掌握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和修養,能更敏銳地觀察到學生的情緒變化,及時引導、幫助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
(二)輔導員配合學校的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協助有關人員治療學生的心理疾病
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校心理咨詢發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運行管理制度。我國高校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從1984年開始至今也有30多年,從側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到逐步趨向學生個案心理咨詢,乃至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迅速。目前各個高校已經基本建立了相應的服務機構,在針對大學生的個性心理和群體心理的培養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我國高校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沒有制定有關的制度來保障運行。高職院校的輔導員應積極配合學校的心理咨詢室開展工作,共同探索促進完善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有效途徑,通過對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已掌握的疾病案例進行分析,查找成因,進行治療,對治療結果加以分析研究,把握本校學生心理疾病問題呈現的特點,研究如何預防避免類似心理問題的出現。
(三)結合心理學知識優化學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1.轉變學生管理工作的理念
羅杰斯認為,在心理咨詢中應以來訪者為中心,在教育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心理咨詢對于教育的啟示是我們的教育必須轉變觀念和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觀念要取代傳統教育觀念。輔導員在工作中應注意尊重、接納、理解、支持學生,把心理輔導的理念與技巧融合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去,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成長,如此才能使學生管理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2.注重個案工作方法和談話法的應用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班級管理和咨詢服務成為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三大主要任務。傳統的輔導員工作模式日益表現出缺乏服務意識、工作方法單一、針對性較弱、創新性不足等問題,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的發展要求。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不再是單一的“領導者”,而是逐步向多元化的角色轉變,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成為輔導員工作的重要任務。輔導員在工作中可以借鑒個案工作法,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針對學生的特殊需求提供相應的幫助和輔導。一方面能使學生感覺到受重視與關懷的溫暖;另一方面又能夠充分地實現溝通,使學生暢所欲言,了解學生內心真正的想法,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談話法也是開展學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對于經常曠課和遲到早退的學生,輔導員可以先逐一與其談話,了解其不能按時上課的原因。對于學習自覺性不強但是在學習上有進取目標的學生,可以幫助督促他們制訂近期學習計劃,端正學習態度。學生行為異常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輔導員如果只看到表面問題而看不到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就難以抵達學生的心靈,難以在學生中獲得真正的信任,也難以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在和家庭貧困學生以及感情上受到挫折的學生進行談話的過程中,輔導員更要斟酌談話技巧,做到真正為學生著想,運用好心理學上的“共情”技巧,使學生感受到能夠被無條件地接納和關愛。實踐證明,多次談話之后大多數學生都能及時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也更愿意接受老師的引導和管理,甚至在學習上表現出較高的熱情,有非常明顯的進步。
3.在學生管理中嘗試以鼓勵、賞識為主,發揮學生自治的作用
班華教授指出:組織、管理學生,不是簡單地束縛、規訓學生,而應當是解放、發展學生。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同樣需要堅持以生為本,探索建立柔性化的學生管理模式。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是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在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我們既需要嚴格的制度,還需要人性化的管理。比如,一些校紀、班規可由學生和班主任集體討論確定,采用“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全體學生輪流值日進行檢查監督的班級管理方式,強化學生會等學生機構的自我管理職能,發揮學生自治的積極作用。對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所取得的進步,輔導員要積極關注、肯定和表揚,通過正向鼓勵的辦法,使學生不斷強化鞏固好的行為,慢慢養成好的習慣。輔導員可以通過班會等多種形式表揚在學習上、品德上或者社會實踐中有突出表現的學生,以樹立正面的典型帶動整個班集體形成良好的學風,增強集體凝聚力。
(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個人的心理健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大都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遇到困惑沒有合理的宣泄渠道和傾訴對象。大學班集體組織又較為松散,學生課外時間較多,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則能增強學生之間的聯系和友誼。比如在以班級為單位的知識競賽中,學生不僅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能在比賽中感受到團隊協作的力量,學會與人合作相處,增強集體榮譽感,這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四、結語
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在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困難,而輔導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對學生管理工作成效有著重要的影響。要真正做好學生管理工作,不僅需要優化教育理念,更需要適時創新工作方法。心理學和教育本就密切相關,輔導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科學運用心理學知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輔導員要主動學習心理學知識,把心理學積極合理地應用在日常的班會、講座和談話中,在管理學生中以理服人,注意洞察學生心理的變化,特別關注少數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的行為變化,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學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把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貫穿于管理工作的始終,開創學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 參 考 文 獻 ]
[1] 于明, 程波.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 加強學生班級管理工作[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61-62.
[2] 劉翠蘭.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51-52.
[3] 徐麗.我國高校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途徑探索[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3.
[4] 石志強,司漢武.從“學生工作”到“社會工作”:高校輔導員工作理念與方法的新路徑[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4(1):132-134.
[5] 張文元.把心理學融合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去[J].科學大眾,2008(9):92.
[6] 張桂敏.在實踐中摸索改進學生管理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1998(11):38.
[7] 楊雪.心理學理論在高校學生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4(8):106-107.
[8] 曲寧,趙楠楠.心理學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9(4):94-96.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