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強
摘 要:地理研學活動是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及地理實踐力的基本要求。地理研學設計應遵循安全性、課程性、可適性、綜合性、客觀性、集體性、經濟性等原則。
關鍵詞:地理研學設計;原則;核心素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地理研學活動是一項特殊的旅行活動,是課堂的延伸,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必不可少的教學活動和環節。但是受制于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地理研學活動的開展還不盡如人意,地理研學課堂究竟該到哪里去、怎么去、去做什么、開展什么活動等系列問題還需要一一解答。但不管怎么說,“實踐出真知”,地理老師只有先一步行動起來,問題才能一個個被解決,也才能最終成功地把學生帶出教室,把地理課堂延伸到戶外,達成實現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目標。
筆者以為,地理研學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安全性原則
安全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底線,地理研學活動的設計必須確保不觸碰安全底線。在平時的學校教學活動中,每個人都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安全護航,學生一旦走出教室,一定要始終繃緊安全繩,絕不心存僥幸,麻痹大意。因此,在地理研學活動設計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預設各種各樣的安全隱患,逐一排除,對任何可能發生的意外,均需提前做出應對預案。鑒于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保障難度,一般的研學設計都不要離開學校太遠,時間上以三天以內為宜。
二、課程性原則
地理研學是“課程”,而課程是不適合變來變去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把地理研學當做校本課程來設計。教師在設計過程中,可以閱讀和參考介紹課程理論進展和反映課程實踐經驗的文章,進而深入地思考和踐行,提升自己的課程意識和能力,從而提高研學設計的質量與層次。同時,研學設計過程實際上就是把課程資源整合為課程實踐的過程。
三、可適性原則
可適性原則指的是研學對象和主題跟學員現有知識儲備之間的適配性。簡單講,就是要根據學員的學段來選擇研學對象和主題。對關鍵的研學對象和主題,教師必須事先進行設計。研學不是對室內課堂的簡單重復。如果研學中研學對象與主題過于簡單,則無法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也就實現不了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而如果研學對象與主題的難度過大,同樣無法激起學員的共鳴,也達不到研學目的。也有些朋友說,我只要把學生帶出課堂就是成功的。我并不同意這種觀點,如果僅僅是這樣,就不是研學了,而是旅游了。
四、綜合性原則
地理學強調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牽一發而動全身。學生綜合素養各要素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越來越開放的新技術時代,學生從教材、課堂以及教師本人所獲得的知識和信息體量所占的比重正在越來越少,各個學科之間的交互影響也已成必然。從全面育人的角度看,我們也需要構建開放的大課堂體系。每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但在各個學科之間也一定有著彼此聯系的紐帶和橋梁,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知識的寬度比深度更加重要。因此,一次研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是開放和融合的。
五、客觀性原則
研學活動中每個學員都會有獨特的表現,研學設計應當有評價元素的設計,而且這些元素盡可能是客觀的、容易觀察和易于操作的。在研學過程中,導師要求學員完成一定的研學任務,并對各項任務進行及時評價;學員之間也要求進行互評,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同時評價結果盡可能用等級呈現,對優秀學員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表彰,對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學員要及時提出改進建議,幫助其成長。當然,評價的要素的設計不一定僅僅是地理的,可以涵蓋有助于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
六、集體性原則
地理研學不同于一個人或幾個人的旅行,路線設計要從交通、住宿、餐飲及各地接待能力等方面綜合考慮。更為重要的,在外出的集體活動中還能培養學員的諸多能力和品質。因此,研學設計要能讓班級盡可能多的同學參與。“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機會,使他能夠積極參與并全心處理讓他感興趣且與之關系密切的事情,特別是學會如何有效地從事這些活動。”研學活動設計須以學生自愿參與為基礎,不能用行政命令式強制安排,為吸引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設計要有足夠的高度。
七、經濟性原則
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情況千差萬別,即使在同一個班級,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也是有很大差異的。地理研學活動不是旅游創收,怎樣去為學生節省每一筆開銷是必須認真考慮的。比如,機票、住宿,甚至一些景點的團體票等提前訂是非常劃算的,這就要求地理研學不能臨時抱佛腳,要及早規劃和準備,在設計中的每一個細節越具體越好。
在研學對象和研學主題的選擇上,我是針對高中的學生設計的。通過實踐發現,有些研學對象和主題的選擇還有很大的局限性,沒有跳出課標和教材的窠臼,也有些問題看起來簡單,但問題背后的答案并不簡單,牽扯很多地理課程之外的學生素養。有時候,學生也能提出很有深度的問題,令人欣喜。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研學主題就是地理攝影,因為地理攝影無處不在,我并沒有在設計中單獨列出來,但在這一路上為我們的學習增添了太多的樂趣,也收集了不少的圖像素材。我想說,必須培養學生的圖片采集和整理能力,這點對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至關重要。
走一路,看一路,學一路,精彩全在路上。
參考文獻:
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羅康,張閱,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01:11.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