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涌現的新教育理念愈來愈多,多元智能理論就是其中一種,它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就是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一種闡釋。教師要貫徹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可以充分融合多元智能理論,以優化自身的課堂教學,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主要以人教版高中化學學科教學為例,探討其課堂教學與多元智能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高中化學;新課程;多元智能理論;教學方式
高中生都面臨著較高的高考壓力,高中化學教師必須要立足于創新,改革自身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等,培養學生化學學科的綜合素養與綜合能力,使其輕松地迎接高考。而多元智能理論在化學課堂上的融入是一種創新與改革的表現,有利于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多元環境,使其可以發揮個性才能,促進其化學學習能力與化學素養的提升,并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最初是美國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其認為每個人都至少有八個智能,而智能是可發展的,其呈現方式會突顯出多樣性的特點,而最顯而易見的發展特征就是可以讓一個人在生活中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而言,這八個智能涵括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之下展開高中化學教學,可以根據多元智能教學的目標、手段、方法來對教學活動進行靈活的組織,既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又可以豐富自然科學的內涵,培養學生良好的化學素養。這與新時期高中生的化學學習需求相一致,教師可積極地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化學課堂中。
二、多元智能理論與高中化學相融的教學方式
(一)以故事呈現方式增強學生的知識記憶
在當前的高中化學教學中,語言智能的運用比較常見,它能夠通過靈活組織教學語言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有效地記憶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元素周期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化學元素發現的過程以故事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記憶故事中蘊含的化學知識。高中化學學科的知識實際上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抽象性,通過故事呈現方式來增強學生的知識記憶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這種故事材料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學會從故事類或者其他文字堆砌類的材料中獲取化學知識。如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部建立起化學閱覽基地,為其提供各種化學類報紙和化學期刊,讓學生隨時可以從中獲取信息,充分發展自身的語言智能,提高其化學學習能力。
(二)以實驗探究方式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實驗與觀察是高中化學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實驗探究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教師在新時期的重要教學任務,也凸顯了多元智能理論下邏輯智能理論的有效運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實驗探究活動過程中,通過綜合法、比較法以及分析法等方式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硫元素相關的化學實驗探究過程中,讓學生觀察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實際特點,并且采用綜合法來對這一課中硫元素與其化合物之間的關系進行綜合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比較完善的知識網絡。又比如在H2S燃燒的化學實驗活動中,學生能夠觀察到化學實驗現象有淡藍色火焰。此時教師可讓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淡藍色火焰的物質,并將這些知識進行歸納,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以范例呈現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在多元智能理論下,教師要注重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實現化學教學的三維目標。其中,范例的呈現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掌握化學教學三維目標下的知識點。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苯”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煤”這一現實生活事物來展開范例教學,讓學生在腦海中有具象物質可以展開想象,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首先,教師可通過“煤的綜合利用”教學過程來讓學生了解苯的組成及其結構特征,同時也可以理解苯環的相關結構特征,進而理解苯的化學性質,完成“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學習目標。其次,教師同樣可以通過“煤的綜合利用”這一教學范例來讓學生學會根據有機物的性質,對其結構進行推測,并掌握苯環性質的研究方法,完成“過程與方法”的學習目標。最后,教師可通過法拉第發現苯的故事來讓學生樹立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學會以科學的目光看問題,培養其科學探索精神。
總之,在多元智能理論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相融合的背景下,要求教師能夠讓學生有效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并促使學生獲得多元智能的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教師探索這一融合模式下的有效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劉璐.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張偉鴻.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新課程高中化學教學活動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3]周瑋,何超.基于多元智能的理論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研究與應用[J].亞太教育,2015(34):2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