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麗
【摘 要】目的:分析自制卷筒在膝關節損傷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40例膝關節損傷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行常規術后功能鍛煉,觀察組行自制卷筒功能鍛煉。于2019年11月-2019年12月間進行隨訪,對比兩組鍛煉效果,包括膝關節功能評分和生活質量的前后變化,另對比兩組患者依從性和主動性。結果:兩組患者鍛煉前膝關節功能評分和生活質量接近,鍛煉后,觀察組關節功能評分和生活質量更理想,且依從性和主動性較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膝關節損傷術后功能鍛煉中,自制卷筒的運用可改善患者恢復效果、生活質量,提升患者依從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自制卷筒;膝關節損傷;術后功能鍛煉;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1
前言:膝關節是機體主要大關節之一,屬屈戍關節,對機體活動、下肢運動的影響十分明顯。可能因勞損、外力破壞、撞擊等因素致傷。膝關節損傷發生后,患者多需接受手術治療,術后的功能鍛煉也得到廣泛重視,此前學者分析發現,常規功能鍛煉下患者恢復效果不完全理想。我院就自制卷筒的應用價值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膝關節損傷手術患者中,選取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31-74歲,平均(56.6±7.4)歲。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30-76歲,平均(56.4±7.5)歲。兩組對比(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對照組術后以常規被動鍛煉為主,借助CPM機進行鍛煉,核準設備功能無異常,參數正常后,開始練習。以綁帶協助患者保持理想的體位,患肢位置穩定且無明顯不適感,利用支撐桿保持設備位置穩定,持續進行30min練習,間隔1d練習一次,持續1個月。觀察組行自制卷筒功能鍛煉。卷筒以海綿為核心材料,進行適當的壓縮,避免過硬或過軟,長度為40cm,直徑20cm。患者練習分為兩個部分,即站位練習和半臥位練習。站位練習方面,于患者肢體功能有所恢復后進行,患者離墻18cm左右,雙腿自然分開,腳尖與肩膀同寬。將卷筒置于背部,之后適當發力,使卷筒位置穩固,之后緩緩屈伸下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小腿和雙足位置不變,下蹲過程持續3-4s,之后緩緩起身,至恢復初始站位。反復練習10次,休息5min后再次進行練習。每日總計練習時間為60min。半臥位練習以踝泵運動、卷筒拉伸、踩桶滾動為主。患者取半臥位,雙臂支撐軀干以上部位,與床面形成30度左右夾角。將滾筒放置于雙腿踝關節處,之后緩慢借助滾筒進行軀體前后運動,持續20min。以患者感到疲憊為宜,每d早晚各進行一次練習,總時間40min。
1.3 觀察指標
于2019年11月-2019年12月間進行隨訪,對比兩組鍛煉效果,包括膝關節功能評分(KSS)和生活質量(SF-36)的前后變化,另對比兩組患者依從性和主動性。KSS評分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越理想。SF-36評分滿分105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患者可按照要求進行鍛煉,為依從。患者可持續進行院外練習,為主動。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為SPSS21.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膝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前后變化 兩組患者鍛煉前膝關節功能評分和生活質量接近,鍛煉后,觀察組關節功能評分和生活質量更理想
2.2 患者依從性和主動性 觀察組患者依從性和主動性較高
3 討論
膝關節在機體運動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該關節出現的損傷類別多樣,治療方法也較為成熟,但患者預后情況存在差異。分析認為常規術后被動鍛煉存在不足,借助設備進行被動練習,對患者肌肉記憶和關節功能影響較大,可使患者運動功能喪失或部分喪失,膝關節功能改善有限[1]。且CPM設備使用價格高,患者依從性無法保證,多不超過85%。院外主動練習的患者則不超過30%。患者關節活動度無法得到有效控制,也會降低恢復效果[2]。我院研究中,對照組患者依從性為85.00%、主動性為10.00%,膝關節功能評分和生活質量雖有改善,但效果并不理想。
自制卷筒功能鍛煉可應對上述弊端,鍛煉工作結合了患者的恢復請,可避免過度練習的問題,有助于循序漸進的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同時自制卷筒的成本較低,院內、院外均可應用,患者的依從性和主動性得到保證,有助于持續通過自主性的鍛煉改善預后。從作用機理上看,持續的回歸練習,可提升患者關節位置覺,對肌腱、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力學感覺提升作用明顯,實現了關節功能的改善、重建后恢復。康復訓練的長期性,對院外治療的要求高,自制卷筒對患者依從性、主動性的提升,也是觀察組治療效果更理想的原因之一。從結果上看,觀察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和生活質量改善更明顯,主動性為90.00%、依從性則達到95.00%,較對照組優勢明顯。后續工作中,建議充分進行患者信息和恢復態勢的評估,在患者可耐受主動鍛煉后,積極給予自制卷筒鍛煉,謀求改善預后。此外,也應重視對鍛煉強度的把控,避免運動強度過大或過小。
綜上所述,在膝關節損傷術后功能鍛煉中,自制卷筒的運用可改善患者恢復效果、生活質量,提升患者依從性和主動性,可推廣。
參考文獻:
沈克云.關節功能鍛煉器結合康復護理對膝部骨折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9,32(12):148-149.
劉俊蘭.基于功能鍛煉的護理干預應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中的臨床價值評價[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42):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