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
【摘 要】目的:探究針刺聯合身痛逐瘀湯應用于中風偏癱后肩痛治療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到我院就診的中風偏癱后肩痛患者,共64例為此次研究的對象。以隨機雙盲法將患者等分為常規組(n=32,給予常規治療,即指導關節鍛煉)和治療組(n=32,給予針刺與身痛逐瘀湯聯合治療),治療兩個月后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常規組治療有效率為78.13%(顯效15例、有效10例),治療組治療有效率為96.88%(顯效18例、有效13例),組間對比顯示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與常規的關節鍛煉治療相比,針刺與身痛逐瘀湯聯合應用于治療中風偏癱后肩痛患者的臨床優勢更明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針刺;身痛逐瘀湯;中風偏癱;肩痛;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2
中風偏癱后肩癱時常見的中風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臨床特征主要包括靜息時自發痛、活動時肩關節疼痛。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中風偏癱患者中大約有68%有過嚴重的肩痛癥狀[1]。中風偏癱后肩痛的發生可能與神經系統損傷以及肩關節疾病等有一定聯關系,治療時可選擇中醫療法,通過針刺加以藥物輔助,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緩解疼痛。基于此,本文探究針刺聯合身痛逐瘀湯應用于中風偏癱后肩痛治療的效果,具體對比研究流程與討論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到我院就診的中風偏癱后肩痛患者,共64例,以隨機雙盲法將患者等分為常規組和治療組。納入標準:臨床診斷結果與《中風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一致,且經過頭顱CT或者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后確診,患者均為中風偏癱后肩痛[2];患者年齡均在55歲至75歲之間;中風病程在五個月以上;患者均對此研究知情且已簽署意愿書。排除標準:嚴重肢體功能障礙病史患者;嚴重精神疾病及重度意識模糊;由肌肉或骨骼性疾病造成的肢體運動障礙;哺乳期及妊娠期婦女。常規組32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56-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81±8.54)歲。治療組32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在55-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25±8.7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資料中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均保持均衡性(P>0.05),具有對比研究價值。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即指導關節鍛煉。具體方式:(1)肩部和肘部鍛煉:主要進行內旋、外旋、內收、外展以及屈曲等動作。例如指導患者捏球,患者手握橡膠球,上肢從外向內緩慢移動,直至內收、內旋位,更換角度進行等長訓練。(2)徒手鍛煉:將手置于頸部、肩部以及另一側肩部,上手交替進行。(3)手指鍛煉:指導患者手指做爬墻練習。(4)體操棒鍛煉:指導患者雙手握住體操棒,雙側上肢緩慢延伸至最長后頭部保持挺伸。另外,對肩關節用消毒毛巾熱敷,每次維持二十分鐘,每天早、中、晚三次。
治療組患者接受針刺與身痛逐瘀湯聯合治療。針刺治療:患者側臥于病床,患肢朝上,取肩腢、外關、曲池、后溪、肩前、肩貞、阿是穴以及條口透承山等穴位,對患者進行評估,選擇留針或不留針。針刺阿是穴時需輕度捻轉后再提插,大約三分鐘,針刺條口透承山穴位時需采取間歇捻轉,針刺完成后指導患者緩慢活動患肢,以便增加其活動范圍。身痛逐瘀湯主要成分:香附、甘草各5g,羌活、沒藥、五靈脂各6g,秦艽、紅花、姜黃、桂枝、地龍、桃仁各10g,川芎12g,當歸15g,用水煎后取500mL,早晚各服250mL。兩組患者治療周期均為兩個月。
1.3 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肩痛等癥狀基本消失,血沉濃度恢復至正常范圍,主要體征改善率在75%以上則表示顯效;肩痛等癥狀改善明顯,血沉濃度接近正常值,主要體征改善率在30%-50%之間則表示有效。患者癥狀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甚至更加嚴重則表示無效。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將收集的64例中風偏癱后肩痛患者的數據資料通過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χ2檢驗治療有效率等計數資料[n(%)];t檢驗年齡等計量資料()。P<0.05象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效果對比
3 討論
肩痛是中風偏癱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活動障礙、關節疼痛,靜息時仍伴有疼痛。肩痛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對預后產生不良影響。現代醫學認為明確中風偏癱后肩痛的機理,但相關研究認為該疾病與肌肉痙攣密切相關。肩胛帶處有密集額的神經交感器,其對盡量產生的肌肉組織疼痛較為敏感。中醫認為中風偏癱后肩痛的病理機制主要有氣滯和血瘀兩種。治療思路以行氣、活血和止痛三項為主,同時搭配祛濕散寒[3]。針刺是中醫治療中改善血瘀癥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另外配以中藥身痛逐瘀湯,該湯藥配方可改善血流動力學,保持機體能量代謝與細胞氧代謝的平衡[4]。本研究對64例中風偏癱后肩痛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常規組給予常規治療,即指導關節鍛煉,治療組給予針刺與身痛逐瘀湯聯合治療。結果顯示,常規組治療有效率為78.13%(顯效15例、有效10例),治療組治療有效率為96.88%(顯效18例、有效13例),組間對比顯示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與常規的關節鍛煉治療相比,針刺與身痛逐瘀湯聯合應用于治療中風偏癱后肩痛患者的臨床優勢更明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孫大朋.普通針刺聯合身痛逐瘀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7,34(6):F0003.
趙軍.針灸聯合血府逐瘀湯治療中風后偏癱28例[J].河南中醫,2017,37(9):1561-1563.
李驥耀,于麗雯,吳璇倩等.運動針刺聯合關節松動術治療中風后肩痛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12):64-67.
莊雪,傅曉蕓,盧錦華.推拿聯合身痛逐瘀湯治療氣滯血瘀型腰痛30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7,26(1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