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梅
【摘 要】目的:觀察分析中醫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方法和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抽簽的方式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好中醫組,對照組給予西醫方治療,而中醫組患者給予了中醫治療,一段時間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生活質量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對比。結果:中醫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100%高于對照組80%,同時,中醫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6.7%明顯低于對照組26.7%,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冠心病患者實施中醫治療,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而且還能降低各類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中醫;冠心病;心痛
【中圖分類號】R6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1
冠心病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一般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而誘發冠脈痙攣或冠脈管腔狹窄,從而出現心肌供血不足現象。中醫學已經把該類疾病歸入“闕人心痛”、“胸痹”等范疇,同時提出了本虛標實的說法[1]。目前國內很多醫院已經采用中醫的方法進行冠心病治療,并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的檢測指標均滿足冠心病的確診標準,同時排除電解質紊亂者、急性心肌梗死者、心血管神經癥者、肝腎功能不全者。按照抽簽的方式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和中醫組,對照組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在42~67歲,平均55.5歲,病程在1~12年,平均6.5年,其中合并高血壓5例、糖尿病2例、高血脂者4例、心律失常者4例;中醫組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齡在41~70歲,平均56.5歲,病程在1~13年,平均6.2年,其中合并高血壓6例、糖尿病3例、高血脂者4例、心律失常者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癥狀等方面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方治療,醫護人員要告知患者臥床休息,對于呼吸困難的患者可以給予低流量吸氧治療,同時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血脂和血壓等基礎治療。對于心肌缺血緩解期可以給予口服硝酸異山梨酯治療。而中醫組患者給予了中醫治療,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及不同癥候進行辨證論治,具體方法如下:①痰濁閉阻證:主要表現為痰多氣短、胸悶重而心痛微、形體肥胖、肢體沉重,遇到陰雨天會加重病情。同時還會伴隨倦怠乏力、舌苔白滑、咯吐痰涎、脈滑等現象,主要以豁痰宣痹、通陽泄濁為治療原則,用栝蔞薤白半夏湯進行治療;②氣陰兩虛證:主要表現為心悸氣短、心胸隱痛、時作時休、伴聲息低微、倦怠乏力、舌質淡紅、脈虛細緩,主要以活血通脈、益氣養陰為治療原則,用人參合生脈散養榮湯加減治療;③心血瘀阻證:主要表現為心胸疼痛痛有定處,入夜后更加嚴重,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同時會因為勞累、暴怒而加重,舌質有瘀斑,紫暗,主要以通脈止痛、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④氣滯心胸證:主要表現為心胸滿悶、痛有定處、隱痛陣發,當心情不好時病情會加重,主要以活血通絡、疏肝理氣為治療原則,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⑤心腎陰虛證: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盜汗、心痛胸悶、頭暈耳鳴、腰酸膝軟、舌紅少津、口感便秘,主要以養心和絡、滋陰清火為治療原則,用灸甘草湯合天王補心丹加減治療。上述各類方劑均需要水煎后服用,服用1劑/d,早晚各服下1次,1個月為1個療程。在中醫治療過程中,忌食辛辣食物,并注意多休息[2]。
1.3 療效評價 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或基本消失,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未發現不良反應;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出現明顯好轉,靜息心電圖下移,而且倒置T波變淺或ST段回升超過了0.05mV,出現輕微不良反應;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靜息心電圖未見好轉,甚至出現了加重的趨勢。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和%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通過中西醫治療之后,中醫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100%明顯好于對照組80%,并且他們之間的差異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經過相關治療之后,中醫組患者的活動能力、健康感受、生活感受、日常生活情況等生活指標等明顯好于對照組,并且他們之間的差異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調查和統計發現,中醫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現象;對照組中2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1例患者出現頭暈現象、1腸胃出現不適感。中醫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6.7%明顯低于對照組26.7%,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分析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而誘發心肌缺氧、缺血或壞死等現象。世界衛生組織將冠心病劃分為心絞痛、心肌梗死、無癥狀心肌缺血、缺血性心力衰竭和猝死5大類。中醫研究認為,冠心病的反生與寒邪內侵、情志失節、飲食失調、年邁體虛、勞倦內傷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主要發病機制為心脈痹阻,病位雖然在心,但是會累及到肝、脾、肺、腎等器官。臨床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標實主要以痰濕、氣滯、血瘀、寒凝為主。發作期主要以標實為主,而緩解期則以本虛為主,在治療的過程中最好先治其標,后治其本,然后再予扶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實施中醫辨證治療,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掌握辨證論治方法,堅持補其不足,瀉其有余的原則,按虛實主次緩急實施治療,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而且還能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丁平.中醫補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5(28):46-47.
徐萌.中醫補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對臨床癥狀、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J].中醫臨床研究,2014,3(24):65-66.
毛桂春.中醫治療冠心病的126例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5(18):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