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職業技術學院 高志強
五階教學方法是德國曼海姆(Mannheim)職業教育中心于2010年在項目化教學方法基礎上細分而得出的,旨在解決汽車職業教學中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無縫對接,間接工作經驗與直接工作經驗的互補,學習方法與工作方法的貫通等問題。主要以理論知識儲備、剩余信息檢索、演示操作、實踐操作、總結評價等5個步驟構成,筆者選用《電控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中“噴油器故障檢測與維修”這一知識點。以教師演示項目與學生能力拓展項目并行、理論積累與實踐操作并行的“雙線并行”設計理念,從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過程實施、教學反思與診改等5個環節進行詳細闡述。
本次教學設計選用的教材是全國“十三五”汽車專業一體化創新型規劃精品教材。該教材以項目模式進行編寫,教材中引用的教學設備及設置的教學環境與慶陽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室基本一致。
(1)學生基本情況。授課班級為慶陽職業技術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17級(2)班,該班共有學生20人,其中綜合評價升學學生16人,高考統招生4人,學生理論知識薄弱、普遍對學習存在畏難心理、學習習慣較差;但是個別學生思維敏捷、動手能力較強,便于實訓項目開展。
(2)專業基礎情況。該班級20人中有3人具有汽修專業學習經歷,其余的學生是其他中職專業或高考統招生,沒有專業基礎,學生整體學習興趣不高,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引導和激發學習興趣。
(3)課程儲備情況。經過一學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汽車電工電子技術》《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掌握了發動機構造原理、電路分析、試燈、萬用表等常用電工設備的使用技能,為本次教學設計的實施打下基礎。同時他們后期還要學習《汽車綜合故障診斷》,本門課程又為后續教學的實施做好鋪墊。
根據交通運輸行業標準與甘肅隴東地區汽車維修企業汽車機電工崗位核心能力需求,結合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教育部德育大綱要求,確立了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德育目標為主的多維教學目標。強化知識基礎積累,注重能力訓練,將德育及素質培養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具體教學目標見表1所列。

表1 教學目標
(1)教學重點。依據汽車維修機電工崗位需求,結合課程大綱設計了3個教學重點:噴油器工作原理的理解;噴油器故障檢測方案的制定;科魯茲1.6 L噴油器控制原理圖繪制。從學情、人才培養目標等分析,將測量噴油器的端子B與發動機控制模塊的端子X2-16是否與電源搭鐵,以及噴油器故障診斷作為本次授課的重點。
(2)教學難點突破方法。為突破教學難點,在理論講解時重提“電位”“電位差”概念,用二極管試燈接端子K20/X2-16與蓄電池負極,若存在電位差,則試燈閃爍,則不搭鐵,反之則不亮,說明控制線與蓄電池搭鐵來說明問題。同時引導學生確定科魯茲轎車1缸噴油器不工作檢測與維修方案,經小組內部討論修改后并借助虛擬教學軟件驗證后確認實施。
以五階教學法為主,輔助角色扮演法(還原汽修4S店真實工作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任務驅動法(層層教學任務遞進原則)和分組討論法開展教學,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中,完成演示項目與能力拓展項目維修方案的制訂及控制電路故障的排除,引導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以五階教學法為主線,通過實施興趣激發、剩余信息檢索、項目演示、實踐操作、總結評價等達到本次教學的多維目標。
(1)興趣激發。如圖1所示,由學生扮演客戶,教師扮演維修接待人員。通過對科魯茲1.6 L發動機抖動異常,加速無力,車輛故障燈常亮等故障現象的描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討論可能的故障原因(教學用時5 min)。
(2)剩余信息檢索。如圖2所示,由扮演4S店維修技工的教師經過試車、示范X431故障診斷儀使用讀取故障碼,結合教材、維修手冊講解噴油器控制電路工作原理。學生在該階段收集整理信息,完成理論知識儲備(教學用時10 min)。
(3)演示操作。如圖3所示,教師示范測量燃油噴射器電阻、供電線路電壓,排除噴油器自身故障與供電線路故障;示范測量信號線路短路、電源搭鐵,排除信號控制線路故障;經以上檢測與排除確定為K20發動機控制模塊故障,予以更換。完成1缸噴油器故障診斷與維修項目。在演示過程中,講解原理及診斷方法,引導學生討論制訂2缸噴油器故障維修方案,利用上海景格汽車仿真模擬軟件進行拓展項目模擬驗證,熟悉實操流程。教師對模擬過程中出現的個別和共性問題進行指導與集中講解(教學用時27 min)。

圖1 興趣激發(截屏)

圖2 剩余信息檢索(截屏)
(4)實踐操作。如圖4所示,在這一環節中,將全班學生分為4人為一組的實訓小組,分別設置主操作手、輔助操作手、安全員、記錄員進行內部輪崗操作,填寫實訓工單,完成2缸噴油器信號線虛接故障檢測與維修。教師按工位進行一一指導(教學用時35 min)。
(5)總結評價。如圖5所示,小組代表匯報拓展項目操作結果,教師對噴油器工作原理、故障診斷排除的知識點進行串講,完成整個教學。學生填寫自評、互評表格進行項目評價,教師填寫教學效果評價表,對各小組的實際操作進行評價(教學用時5 min)。
筆者將教學設計實施后,發現創設的課堂教學情境與企業真實環境存在差異,課堂教學能力目標分析有待進一步細化,教學目標與企業用人需求貼近度不高。個別學生電工、發動機構造理論基礎薄弱,理論儲備不足,在實踐工作經驗獲取環節與教學目標存在差距。結合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今后的教學應該從以下3方面開展。
(1)借助虛擬軟件與實訓設備創設真實的課堂氛圍,豐富教學內容的企業實踐性、前沿性,將課堂能力培養目標進一步貼近崗位能力需求。
(2)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適當調整《汽車電工電子技術》和《發動機構造與維修》2門課程的理論課程比例,夯實學生專業理論知識。
(3)制訂定期下企業鍛煉與調研計劃,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

圖3 操作演示(截屏)

圖4 實踐操作(截屏)

圖5 總結評價(截屏)
職業院校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不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突出能力培養”的主線對教學方法進行相應的調整與改造,切不可生搬硬套從而造成教學質量與預期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