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宇,李光偉,林 巖,羅 楠,王 珺,汪 娜,朱坤杰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創新網絡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由此可知,網絡教學成為現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對于醫學院校來說,培養醫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尤為重要,機能實驗學涉及大量的實驗操作技能,涉及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3個學科分布廣泛的理論知識,同時和臨床疾病及醫學研究基本知識密切聯系,因此特別需要學生自主深度學習過才能有效提升實驗效果。
本課題采用的混合式教學是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途徑,對于線上教學,我們以超星學習通App作為學習平臺,因為超星學習通App能夠將日常教學活動與互聯網聯系在一起,該平臺教學活動豐富多彩,使課堂充滿樂趣,做到了人人能學,時時可學。
選取2016年臨床本科生5—8班共196人為研究對象,其中2016級臨床醫學專業5班和6班共99人為實驗組;7班和8班共97人為對照組。學生均為理科生,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大三本科生正處于機能實驗學的學習階段,實驗組和對照組由相同的教師授課,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實驗組采用基于超星學習平臺的混合式教學。
(1)利用在線平臺自主學習:我院機能實驗學的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錄制和制作視頻,包括一些基本器械和儀器的使用,最后將視頻、微課和課件等學習資源上傳到超星學習平臺。同時,進行動物實驗,并精選2~3個典型臨床病例。將每個班級學生分成6個小組,有針對性地設計共性問題供學生討論。
實驗組學生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開展線上學習活動,目前開展的實驗包括人體動脈血壓的測定、藥物半數有效量(ED50)的測定和影響心功能的因素及實驗性心力衰竭的發生與治療。因為這3個實驗分別以人、小鼠和蟾蜍為實驗對象,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而對照組則采用傳統的利用教材預習的方式。
(2)線下教學的實施:首先在課堂上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進行測試,以檢驗學習效果。對于實驗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法,即采用學生講授、學生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對照組則在課堂上采用教師講授的方法將所學的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傳授給學生。兩組學生實驗操作過程均由教師進行適當指導,針對實驗現象進行討論,教師總結,課后完成實驗報告的書寫。
利用問卷星進行課堂測試,同時從班級小組的實驗成功率、對混合式教學的調查分析等方面進行教學評價。
(1)學生評價: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題目主要涉及學生對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與傳統講授式教學的態度、接受能力、對自身發展的作用、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等。問卷調查資料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2)考試總成績評價:教學內容完成后,采用相同的機能實驗學試題對兩組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70分理論成績加上30分PBL的成績。89.5~100分為優秀,74.5~89.4分為良好,59.5~74.4分為及格,59.5分以下為不及格。
(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發放問卷99份,回收有效問卷9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8.0%。學生普遍認為混合式教學更適合他們,因為機能實驗學本身涉及復雜的理論知識,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去完成。采用混合式教學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意識。具體見表1。

表1 學生評價情況(%)
實驗組和對照組各有12個小組,根據每個小組的實驗成功情況計算實驗成功率,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的實驗成功率[n(%)]
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優秀和良好的學生人數比例(67.6%)高于對照組的57.7%(P<0.05),且實驗組不及格的人數比例僅為3.0%,明顯少于對照組的 10.3%(P<0.05)。具體見表 3。

表3 兩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n(%)]
本科醫學生是未來的醫生,如何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更好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是值得關注的。如何提高醫學本科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臨床診斷能力及科技創新能力,是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1]。
在機能實驗學教學中重視訓練基本技能的實驗,正是培養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強化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2]。傳統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先講述實驗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驟與注意事項等,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最后就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傳統的實驗教學大多采用此方法,優點是授課信息量大、重點突出,對學生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作用;缺點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無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3],學生在沒有充分預習的情況下,很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掌握復雜的理論知識。本課題建立超星教學平臺進行在線學習,在線下采用案例討論教學等方法,這種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為中心的教學改革,以臨床案例和動物實驗為載體,建構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給予學生充分的預習時間,有利于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進而提高實驗課堂的教學效果,為培養具有較高綜合應用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臨床人才奠定基礎[4]。
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教學和在線教學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組成“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聯動的教學形式,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5]。目前,“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逐漸成為醫學課程教學的主流,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自主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競爭力。而超星學習平臺更加方便學生學習,做到“人人能學,時時可學”,尤其像機能實驗學這種教學對象基數大的學科。我院基于超星學習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在機能實驗學教學中的應用,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提高了學生機能實驗學的成績和教學改革的效果。
混合式教學對授課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教師必須做好“線上+線下”教學的銜接,還要具有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另外,新的教學方式對評價體系要求較高,尤其是形成性評價,包括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教師評價3種形式[6]。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研究表明,在機能實驗學教學中應用基于超星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是有效的,能明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知識的自我建構能力等綜合能力,提高信息交流能力和共享意識,提升教學效果[7]。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師還需要加強教學改革,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