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江峰
2019年1月18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在全社會重振師道尊嚴;2019年3月3日,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再次強調:“重振師道尊嚴,師道神圣不可違反。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違反了師道,遲早要受到懲罰”。全社會要創造教師從業的寬松環境,讓老師“站”起來教書;同時教師也要自律自警自省自愛,做一個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師。
那么,何以重振師道尊嚴?筆者認為,尊嚴要靠我們教師自己去爭取,而不是靠別人施舍。有學術才有尊嚴,有文化才有底蘊,有底蘊才有底氣,有底氣在課堂上才有靈氣。教師要靠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征服學生,贏得尊重和尊嚴,同時獲得取得成就感,進而形成教師職業幸福感和歸屬感。
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是當代教師的圣神職責,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喚起,并為知識所引導的。有時候學生或許并不可愛,甚至很令人生氣,我們需要先“假設”學生“可愛”,“假設”學生“可以”,為他們搭建成功和自信的舞臺,尋找到適合學生的教育支點,找到師生心靈的碰撞點,這樣我們才可能創造出教育的契機,為問題學生、學困生的轉化提供可能,這種心理暗示非常重要。
知識構成有符號表征、邏輯形式、意義蘊含三個維度,知識只有走向邏輯形式和意義蘊含才可能進入“深度教學”的狀態,如果知識停留在符號表征的層次,只能形成“淺層教學”。光有表面、表層、表演的“三表”淺層教學是很難引發高階思維形成的,必須要有深刻、深層、深情的“三深”教學才可能達到廣度、深度、關聯度的“三度”,形成意義感、自我感、效能感的“三感”。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挖掘數學背后的文化意蘊,穿插中外數學史,將數學賦予人文意義:如生活中的黃金分割、無理數的由來、阿拉伯數字成為世界通用計數符號的歷史沿革、雞兔同籠問題、韓信點兵問題、鐘表上的數學、棋盤上的數學、N階幻方的構造、數學開放題、數學謎語、猜年齡游戲卡片與二進制、24點牌與四則運算、為什么要規定先乘除后加減、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為什么要通分、筆算開平方為什么要乘以20、四色猜想、百雞問題、將軍飲馬問題、五戶共井問題、足球射門與外角定理等。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對數學課充滿好奇心與新鮮感,學得活,記得牢,理解深刻,充分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科的魅力與價值。
只有通過各種方式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吸引力,讓學生感覺到數學課“好玩”、“有趣”,才可能使學生從“幫家長學”、“幫老師學”慢慢變成“幫我自己學”。有時候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示弱”,讓出更多的空間和舞臺,有時候要適當分解、降低教學的難度,讓學困生跳一跳夠得著,逐步樹立自信,對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都及時強化,常常冠以“張三猜想”、“李四假說”、“王五定理”、“趙六發現”,經常給點陽光讓學生特別是讓學困生“燦爛”,給點顏色讓他們“染布”,讓他們一點一滴地集聚存在感、尊嚴感、成就感,他們就會開始喜歡老師,喜歡數學,心態變得陽光自信,自我感覺開始“良好”。
須知數學課“好玩”、老師知識淵博、風趣幽默,“深度學習”真實發生、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才會“愿意跟你玩”,僅僅靠灌輸、刷題、搶時間、訓斥學生,只能顯示出教師的無能,學生內心深處“不愿意跟你玩”,而且從長遠來看師生關系往往會更加緊張,教學效果也不會好。
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師生情感的交流和升華,教學的最大魅力是教師的學識涵養、人格力量在課堂上的成功再現。如果知識成為一個無生命意義的符號系統,將造成沉悶、乏味甚至厭倦;如果知識被賦予人文意義,則成為智慧的結晶、思想的體現、人格力量的外化,知識將承載創造和傳授知識者的智慧、思想和人格力量。從“淺表學習”(指以完成外在任務、避免懲罰為取向的學習行為,以機械記憶和反復操練為主,缺少深度思維加工,學習成果多以復制為主,難以遷移和深化。)走向“深度學習”(指學習者以高價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數學教學要通過適當的時機和方式培養數學學科的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等學科核心素養。
筆者曾經接手一屆初中學生的數學教學,在初一的時候這個班數學平均分是全年級15個班倒數第2名,數學基礎非常薄弱,很多學生從小學四年級以來各種測驗和考試數學從來沒有及格過,一直是家長打罵、老師批評、同學嘲諷的對象,自信心、尊嚴感喪失殆盡,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亟待養成,學習數學的信心和效能感有待形成。我在數學課堂上嘗試實驗了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孫綿濤教授提出的效能、效率、效果三效合一的“三效課堂”教改理念: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實效的課堂教學體制、長效的課堂教學機制、前衛的課堂教學觀念,這四大范疇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三效課堂”內在運行規律。“三效課堂”教改正是對華中師大郭元祥教授倡導的“深度教學”的精準、生動的詮釋與踐行,實踐證明這一嘗試效果非常顯著。很多問題生、學困生是由于高速而壓縮化的課堂教學進度與緩慢而復雜的學生學習歷程的歷程的落差造成的,期間還經歷了“求救無應答”,他們只好用“虛假學習”“偽裝學習”來應付,他們或許有非凡的組織才能、藝術才華、科技創新潛能,卻因為不善于在一張考卷上做文章而受到不客觀、不公正的評價,最終自暴自棄逐步被邊緣化,甚至“在罵聲中扭曲長大”,他們需要老師運用教育智慧持續不斷地鼓勵、搖動、喚醒、激勵,“證明”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可愛”,筆者親身經歷的事實證明,孩子們從“假設”的“可愛”、“可以”中能夠慢慢變得真實的“可愛”、“可以”。有一次,一個學困生數學測驗考了61分,她熱淚盈眶地告訴筆者:老師,我從小學四年級以來數學從來沒有及格過,我覺得數學越來越好玩,我再也不怕數學了!
經過三年不懈努力,學生的心態、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學業成績進步很快,通過“深度教學”達成“深度學習”的目標,到了初三的時候這個班的數學平均分躍升到全年級平行班的順數第2名。三年下來這個班的各科老師進進出出換了十幾個老師,包括班主任,筆者是唯一一個伴隨這個班三年的任課老師,最后這個班的學生給筆者頒發了一個“最佳教師”的榮譽證書,證書的下方蓋有兩個”公章“:左下角是“2016屆初三(6)班班委會”,右下角是“2016屆初三(6)班團支部”,領導和老師們都說這個證書非常珍貴,因為金杯銀杯不如學生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學的褒獎。每逢節假日,這個班的孩子們還常常組團來看望老師,跟老師聊聊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談談他們的快樂與煩惱,看著孩子們的成長,當老師的倍感自豪和欣慰。
把一屆又一屆難教育的學生教好,在成就學生、成就學校的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獲得成就感、尊嚴感進而產生幸福感,筆者跟著孩子們共同成長,跟孩子們一起歡笑、一起流淚、一起圓夢,看著孩子們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等發展核心素養得到培養,內心的喜悅和感動油然而生。
筆者當年所在的TD中學當時的定位是特區流動人口子弟學校,TD中學在SZ市率先實行職高生免試入學,使轄區不守法、不學習、不讀書、不就業的“四不”青少年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找到了精神寄托,這既減輕了政府的壓力,又減少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為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為和諧社區的構建、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我們的辛苦付出使中考無分、升學無望、就業無技的“三無”學生通過三年的努力實現了人生價值,成就了眾多流動人口家庭的夢想,實現了高考班百分之百升學、就業班百分之百推薦就業、技能考證百分之百獲得相關技能等級證“三個百分之百”的愿景,踐行了“讓更多的孩子有書讀,讓更多的孩子有更好的書讀;讓每一片葉子都沐浴太陽的光輝,讓每一片葉子都絢麗多彩”的育人理念。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