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耕
對于企業會計準則的修訂,很多企業僅關注對企業會計核算方法、核算結果的影響。事實上,準則的修訂還會考慮通過規范會計核算和提升會計信息質量,來促進和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近兩年修訂的五項會計準則,即有此效果。
2017年3月,財政部發布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和《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三項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涉及:金融資產分類由原來的“四分類”改為“三分類”;金融資產減值會計由“已發生損失法”改為“預期損失法”;套期會計更加如實地反映企業的風險管理活動。由于新準則要求基于過去、現在和前瞻性信息,按照“預期損失法”計提金融資產減值準備,這將推動企業建立以信用數據和評價為基礎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提升應對信用風險事件和信用損失的能力。新準則還要求對相關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從而可以及時預警和反映金融資產、金融負債面臨的市場風險等風險,提高企業風險識別、計量、防范和控制能力。新準則更加強調套期會計與企業風險管理活動的有機結合,使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各種金融工具管理企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這些都要求企業強化內部管理,從而有利于推動企業加強風險控制。
此外,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的分類突出了企業持有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和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特征”,有助于推動企業在戰略決策、業務管理和合同管理層面提升金融資產和負債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同時,為消除或顯著減少金融資產和負債的會計錯配,新準則賦予了企業靈活的選擇權,允許企業將金融資產和負債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從而提升企業資產負債匹配管理水平。這些修訂將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向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更有針對性、可讀性的信息,提高決策質量。
2017年7月,財政部發布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本次修訂主要涉及:將原收入和建造合同兩項準則納入統一的收入確認模型;以控制權轉移替代風險報酬轉移作為收入確認時點的判斷標準;對包含多重交易安排合同的會計處理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引;對某些特定交易的收入確認和計量給出明確規定。修訂除有助于提升企業收入信息的質量和透明度,并提高企業間收入信息的可比性外,還有助于促進企業業務管理與會計管理的有機融合,從而全面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此外,由于新收入準則是基于與客戶之間的合同確認收入,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主要依據合同,合同約定了交易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且這些權利和義務會受到法律保護,很明顯這與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保持了一致。所以,新收入準則基于合同確認收入,不僅有助于強化企業合同意識、規范合同管理,而且將有力推動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走向規范和成熟。
2018年12月,財政部發布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租賃》,本次修訂主要涉及:完善了租賃的定義;取消了承租人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的分類,要求對所有租賃(短期租賃和低價值資產租賃除外)確認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改進承租人后續計量,增加選擇權重估和租賃變更情形下的會計處理;豐富了出租人披露的內容,為報表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很明顯,修訂有利于聯動企業的業務管理和會計管理,推動企業加強風險管理,提高發展質量。新準則下,做好租賃的識別、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的計量,需要企業各業務部門提供大量信息并加強合同管理。同時,新準則引入的承租人增量借款利率反映了承租人自身信用風險特征,結合原表外債務的顯性化,將促使企業重新梳理、評估現有業務和債務結構,加強風險管理。
作者系資深注冊會計師,“金圓桌獎”最具影響力獨立董事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