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化底蘊,是小學階段著重培養的語文素養。而“讀”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加強“讀”的語言實踐,能讓小學生實現與文本的融合,從而培養語感,感受語言之美,產生共鳴,并展開想象,豐富文學作品的情感體驗,從而讓新課標基本理念“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并逐步探索出符合學生特點有效提升學生朗讀能力的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朗讀吟誦歌詠杰出的詩詞作品,體會語言內部的語調、韻律、節律之美,進而感受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我們可以利用一些視聽設備展示有關畫面或音樂,可以營造濃濃的欣賞氛圍,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發揮想象,在頭腦中產生美的畫面。
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課,課文所描述的故事發生于抗日戰爭時期。對于那遙遠的時代,學生無法進入情境,在感受二小的英雄形象時自然也產生障礙。于是筆者在進行教學時,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一些抗日戰爭時期的資料;同時,讓學生傾聽歌曲,那忽高忽低的音樂,忽急忽緩的節奏演繹了二小犧牲的全過程,敵人抓王二小時的危急、二小與敵人周旋時的機智、二小犧牲時戰士們的憤怒、二小犧牲后鄉親們的傷心在音樂聲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心底沉睡的情感被煥發出來了,教者再多的語言都顯得蒼白了,學生已在圖片和音樂中完成了感悟的過程,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認識。此時,再讓學生讀課文,每個學生仿佛已身臨其境,讀起來聲情并茂,當讀到“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時,學生更是眉頭緊鎖,表情凝重,憤慨、惋惜、痛心自然流露。
開展各種形式的朗讀比賽、背誦比賽可以激發學生對讀書的熱情,在比賽中體驗讀書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比賽前先讓學生通讀文章,感悟情感,能讓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誦讀比賽時,要求學生用標準的普通話和流暢的語言朗讀,加上恰當的手勢和表情。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筆者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表演,讀中體會,以讀為主線貫穿教學過程。在課堂上,隨機進行個人之間、小組之間、大組之間、男女生之間的各種朗讀小比賽,以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讓學生喜歡讀樂于讀,從而提高朗讀的水平。
除此之外,筆者還定期在班級里開展朗讀比賽,分為指定篇目和自選篇目兩種形式。指定篇目的朗讀比賽由筆者選定一些課文篇目,供參賽者選擇,邀請一些教師做評委,評出優勝者。自選篇目的比賽時間跨度大一些,自由度也大些,學生可以自己尋找朗誦的文章,同樣邀請教師做評委,評出優勝者。現在,學生每次賽前總會精心準備,細心推敲,把自己對文本的體驗完全展露在誦讀聲中。長此以往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尤其是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古詩文中的經典名篇對于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充分利用每天的晨讀時間和課前的古詩文朗讀與背誦,要求學生對于比較簡單的寫景詩,要反復誦讀,理解重點的字與詞所代表的含義,并且初步了解古詩文中虛詞與實詞的使用規則,讀出詩文的韻律感,琢磨字的意味。比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本身就很美,很有韻律感,瑯瑯上口。同時,這是一首寫景詩,從詩中能使學生體悟出意象蘊含的美,“紅勝火”“綠如藍”則能體現出用詞的準確和恰當,學生在朗讀和背誦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意象的聯想與思維的強化,當以后遇到相似的情景時,憑借語感就能夠聯想到這句詩,同時,對詩中所蘊含的韻味也會把握得更好。
對于文言文的內容積累,應該在小學階段就打好基礎,這樣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憑借良好的語感積累和記憶,可以迅速地掌握古文的要點,而實詞用法、虛詞用法、句型結構等知識的積累和理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作為學生,可以按部就班地一點點積累古文知識,這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個長期的“慢功夫”。
讀,是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抓手,而朗讀的有效落實則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不斷錘煉。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中,語言積累、人文精神、審美情趣等語文素養自然得到發展和提升,形成豐富的文化底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