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蕊月
[摘要]自古至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走過歷史長河,從元謀人到半坡人的石器時代,再至封建王朝的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時代,中國老一輩人的見證里書寫著一幕幕傳奇。從秦纂、漢隸,唐宋的書法里,從四大發明的創造下,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代代大家的涌現,正是中華文明沉淀下來的瑰寶。在這山河錦繡的年代,除漢族外,少數民族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可謂是貢獻頗豐,而且熠熠生輝!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媒體的融合問題迫在眉睫。
[關鍵詞]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
一、概述
新媒體時代是信息的時代,電視、電腦、手機的蓬勃興起使人們接觸信息的方式發生改變,真正做到“不出家門,便知天下事”,正因如此,我們整天被各種新聞充斥。人們精力有限,關注度也被分解,況且目前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使娛樂性新聞日益增長,此類信息在麻痹我們的神經。看完搞笑的視頻,我們呵呵一笑,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面臨斷代,它也是中華文化沉甸甸的一部分。為此,我們應該將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發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
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媒體融入的具體方式
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步伐與時俱進,必不可少,那么在新時代我們如何把新媒體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宣傳、督促、教學著手。
(一)通過新媒體加大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
在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馬頭琴在嘶鳴,蒙古包扎在科爾沁草原的懷抱,一幕幕藏戲送給來訪的使節;在貴州,一聲聲雄渾有力的侗族大歌回蕩在山間高原;傣族的人們會把水潑向來訪的客人,以示友好。這正是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見證,不僅是風俗,更是當地人民表達感情的載體、情感的寄托。傳統意義上,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自身地域、民族性等條件的限制,這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宣傳方面明顯感覺滯后或者說是笨拙。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很好地推動宣傳其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在于它的高效性,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包括文學、節日、技藝等。像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這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地域限制,通過傳統的媒體書本、廣播等方式傳播,不具備生動性,吸引力較弱,是很難被大眾熟知的。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紀錄片,短視頻,朋友圈等網絡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比較及時的,高效的宣傳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不一樣的視聽沖擊,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達到宣傳的目的,強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提高大眾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二)通過新媒體對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督促
國家早有頒布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政府的政策法規只是能起一個引導帶頭作用,不能強制性的要求大眾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在政府出臺規劃的基礎上,更多需要的是切身實際的人去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新媒體的數字化技術,大力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利用并研發非遺數字化保護新技術,實現非遺的數字化存儲和分類管理,為以后的研究工作和傳承工作提供寶貴的資料。建立網上數據庫,形成網絡監督的大環境,督促大眾不破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推動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廣西目前已開展了廣西文場、侗族木構建營造技藝、壯族歌圩、壯族三聲部民歌、壯族織錦、《八桂非遺傳承錄》系列、百色民族文化集等少數民族非遺數字化相關項目,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績。
(三)通過新媒體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教學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特殊的民族性,“在新形勢下,民族文化得到了大融合,在主流文化沖擊下,很多少數民族的年輕人沒有機會接觸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文化意識越來越淡薄,不愿意放棄大城市的生活來繼承家族的技藝,造成學習、掌握非物質文化的人越來越少”。在傳承人愈來愈少的前提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令人深深地擔憂。通過新媒體,把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與課堂緊密地結合,開設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網上課堂,給他們普及與之相關的信息,提高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意識;舉辦線上相關競賽,激發他們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興趣,提高關注度;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學習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手工藝,培養傳承人。發展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項目,以專業人士為領導,引導學生實地考察和實踐,實現線上多媒體與線下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新媒體,對更多的人進行教學,培養新一代繼承人。
結語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媒體相融合,有利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提高大眾對其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吸引感興趣的人,并呼吁其傳承,突破民族地域限制,督促大眾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利用新媒體對外開放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給一部分尊重道德、破壞產權的人可乘之機,甚至在融入方面還有一定的缺陷。但總而言之,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媒體融入利大于弊,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融入是大勢所趨。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71063802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偉杰,肖遠平.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及對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8(4).
[2]孫傳明,程強,談國新.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及對策分析[G].廣西民族研究,2017(3).
[3]祝燕菲.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研究[J].大眾文藝,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