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朋 邢盛達 韓錦輝
摘 要:現代的大學教學已經不是單純的知識教學,而是成為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途徑。為了切實地發揮大學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發揮作用,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對于傳承傳統文化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感。中國的傳統文化擁有豐富的內涵,對于歷史教育、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展國學教學,對于教育更好的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大學;傳承;傳統文化
引言:
大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知識素質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語言運用能力也會增強,傳統文化因此得到有效傳承。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途徑,將傳統文化滲入其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可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大學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大學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經過積淀、延續。大學教師對于學生的知識認知力要有充分的認識,對于教學模式要做好調整工作,發揮大學教學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
(二)大學教學中與傳統文化融合可以使學生端正對世界的看法
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貫穿于社會歷史文化中,從古到今雖然有所改變,但是思想的主脈并沒有發生變化。兩千多年,中國的社會歷史不斷地變遷,傳統文化也發生了流變,精華部分傳承傳承下來,流傳至今。發揮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大學教育中的指導作用,可以使得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更為明確,學生接受價值觀,對于儒家思想從接受到理解,自己的行為也得到自主的約束和控制。逐漸地,學生就可以樹立正確的世界看法。
(三)大學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促進美德教育
傳承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潛移默化中吸收傳統美德。在大學教學中,美德教育是重要的內容,學生傳承傳統文化,道德品質也逐漸提升。比如,“百善孝為先”,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孝道,在行為上就更加孝敬父母;“頭懸梁、錐刺股”的涵義是深刻的,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就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種刻苦精神。無論是任何是事情,要想成功,就要不斷地學習,勤奮努力,采能夠克服各種困難走上成功的道路。
(四)大學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在中國的古詩詞欣賞中,愛國教育的詩篇比較多。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對“愛國”準確界定。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體現的內涵就是精忠報國,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從這一句話中充分體現,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精神是要延續下去,這也是愛國的體現,由此可以促進學生努力學習,傳承傳統文化。
二、大學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要滲透傳統文化
教學要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就要將傳統文化充分利用起來,讓教學內容不再刻板,而是生動有趣,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課堂教學中要對教學方法予以創新,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自身的學習素質也會有所提升。教師在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教學模式,而是要按照新時代的指導思想對于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滿足學生的多方面需求。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和教師都是主體,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否端正,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調整教學計劃,合理應用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發揮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就是應用傳統文化豐富知識的內容。使用多媒體將傳統文化元素用動畫播放出來,與教學內容有效地融合,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藝術感。將不同的文化元素交融,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提升教學效果,使得學生對知識產生新奇感,探究意識得以提升。
(二)要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傳統文化
大學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借助大學教學就可以發揮傳統文化知識傳遞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素養,讓學生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發揮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就要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有效融合,從傳統文化知識的角度出發將教學內容延伸。
(三)要重視傳統文化讀物的閱讀
大學知識的教學中,要將教學內容延伸到傳統文化領域,讓學生擴展文化事業。學生要積極閱讀,大量地閱讀傳統文化,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對內容不斷地充實,通過閱讀獲取更多的傳統文化。學生課外讀物的閱讀,可以將閱讀從教室中轉移到社會中。當節假日的時候,可以參加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比如到圖書館閱讀。深化在閱讀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思考,在閱讀課外讀物的過程中吸收其中的傳統文化精華部分。在閱讀活動中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讀物,表達閱讀體會,發表自己的主觀思想,提升對于文化的理解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中國的大學教育中,要認識到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性,注重綜合性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素質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更多地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提高素養,發揮傳統文化的引導作用,提升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作者簡介:
宋瑞朋,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
邢盛達,河南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韓錦輝,河南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