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開
摘 要:在科學技術的引領下,構建智能電網體系已經成為我國電力系統建設的主要目標,綠色、高效、節能的電網體系也成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線損主要是指在電力輸送過程中所消耗的功率,其對電網企業而言是影響生產效率以及生產效益的重要評估指標。影響電網線損的因素較多,所以電網線損管理內容繁瑣,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具體內容涉及電網負荷、運行模式、電網調度、網架結構等。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供電企業電網線損管理與降損措施。
關鍵詞:供電企業;電網線損;降損
1、線損的分類
電能的使用效率是衡量電力企業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依據。線損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不僅影響用戶的日常生活,還給電力企業造成了很多的損失。在電網的運行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的線損,按照特點、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不同,線損主要分為管理線損與技術線損。管理線損是指在管理的過程中發生的電能損耗,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不按要求用電、竊電以及計量裝置出現誤差等,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管理電損;技術線損也叫理論線損,也就是電網在運行過程中消耗的電能,可以被計算出來,從而利用科學的技術方法來降低線損。而以變化規律和負載特點作為劃分標準時,技術線損又分為固定損耗和可變損耗。
2、我國供電企業電網線損率現狀
線損率是電網中電能在傳輸過程中的損耗量與向電網供應電能的百分比,是評價電網損耗水平的主要指標,也是國家主管部門考核電力企業的一項重要經濟指標。王彬宇對 2002-2012年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的年綜合線損率進行了收集并比較后發現:2002 年至 2012 年間南網公司、國網公司段內平均線損率分別為 6.81%、6.54%。鑒于南網公司、國網公司管理的國內供電區域面積及負荷總量在全國電網中的占據的絕對比重,因此可以認為 2002-2012 年內國內電網損耗平均水平介于6.54%-6.81%之間,且更趨于 6.54%(國網公司供電面積、負荷總量均高于南網公司)。《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 年)》給出的 2010 年全國電網線路損失率為 6.53%,2015 年全國電網線路損失率為 6.64%,并提出到 2020 年,全國電網綜合線損率要控制在 6.5%以內。綜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電網綜合線損率應處于 6.5%~6.64%之間。
3、供電企業電網線損管理與降損措施
3.1、應用降損技術,強化城市電網技術改造
當前,城市配電網基本格局急需進一步優化,可通過各項措施調整配電網整體結構和布局,提升結構設計的規范性。同時,需要分析城市發展用電需求,在城市整體發展規劃基礎上,調控線路供電距離,從而控制線損。此外,還需要不斷推廣有載調壓變壓器的應用,根據電網線路實際負載情況進行針對性調節,從而控制電網線路線損率。
3.2、不斷強化電網計量管理
相關人員需要嚴格依據相關技術標準與操作要求安裝電能計量表,并在電能計量管理工作中全面完善防竊電措施。用戶根據設備具體容量與負載情況選取相應的計量方式,對提高計量精確度有重要意義。針對城市中用電大戶,需要規范化選取計量 CT,提升計量精度,避免因量程不合理或電流啟動問題導致精確性受到影響,增大線損率。在對配網執行管理時需要選取專業化的管理方法,在計量表安裝操作前,需開展標準的校驗工作。
3.3、保障電網經濟化運行,降低網絡損耗
從城市電網發展現狀來看,各項調度方式基本合理,線損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調控。例如,電網運行過程中選取線路各方面數據良好以及距離較短的線路進行供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降低耗損率。當前,在電力系統線損總量中電網變壓器線損率較大,因此集合多項技術對變壓器線損問題開展控制至關重要。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依據電力負荷變化情況調整變壓器數量。變電所根據實際情況增設或減少變壓器數量,可有效強化供電系統穩定性,降低變壓器耗損。
3.4、做好線損精細化管理
在電力需求大幅度提升的同時,單純依靠傳統電網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電網的發展需求,必須要借助智能電網系統,通過科學技術來提高電力管理水平,做到精細化管理。
圖1中,EMS指電量采集體系,DSCADA指電力智能檢測系統,能夠對電力使用狀況進行檢測和數據采集,并且將采集數據進行匯總,為管理人員提供反饋數據,確保數據的精確。除此之外,在精細化管理過程中,還要做好“四分”工作,所謂“四分”主要是指分臺區、分線路、分供電所、分壓,這是精細化管理模式的具體體現。在線損管理中,通過這四種途徑,能夠有效實現對線損的全面檢測、管理以及電量的合理分布。由于線損存在于整個供電系統的各個環節,因而將線損管理分布到各個環節,通過電壓檢測、抄表檢測等考核,能夠實現線損的有效管理。
3.5、加強線損管理后的效果對比
線損率=(線損電量/供電量)×100%=(供電量-售電量)/供電量×100%= (1–售電量/供電量)×100%。某農村供電所為有效降低線損率,規范現場用電秩序,提升營銷基礎管理水平,供電公司深入開展集中整治專項行動,以降低線損指標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建立常態機制,采取一系列措施,集中人力,攻堅高負損臺區。該公司堅持做真做實線損異常分析和閉環處理工作,堅持打鐵還須自身硬,正人必須先正已的原則,從公司領導干部。員工自用電管理入手,對自身用電情況進行實時監控。依托信息技術平臺,以線上篩查和突擊檢查為手段,采取領導帶隊重點檢查和大規模檢查相結合的方式,組織人員分片包點,對線損率偏高及線損波動明顯的臺區進行排查治理,對竊電較嚴重的村開展整治行動?經過整治后,線損率由6.2%下降到4.8%,下降了1.4個百分點,節約電量0.8645億kW·h,線損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總之,降損節能能夠達到多方的共贏,還響應了國家節能環保等多方面的政策。因此降低線損應該引起供、用電部門的重視。不斷完善相關技術以及管理,深挖潛力,填缺補漏,在大家團結一心、協調合作的基礎上,一定能夠將電網線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參考文獻:
[1]李娟.供電企業電網線損管理與降損措施[J].科技風,2018(22):175.
[2]胡煒健.供電企業電網線損管理與降損措施探析[J].科技與創新,2018(06):97-98.
[3]徐巍.淺談供電企業電網線損管理和降損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2017(07):367.
[4]張生龍.供電企業電網線損管理與降損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6(19):140-141.
[5]呂松.談供電企業電網線損管理和降損措施[J].通訊世界,2015(2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