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彧 陳剛 陸裕珍
摘要? ? 簡述了黔南州化肥施用概況和綠肥發展現狀,介紹了適合黔南州綠肥發展的4種種植技術模式,并分析了綠肥種植對黔南州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期為促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綠肥;現狀;模式;效益;貴州黔南
中圖分類號? ? S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179-03
Abstract? ? The paper described general situ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the status of green manure development in Qiannan and put forward four kinds of planting technology mode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manure.The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green manure planting in Qiannan were elabor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 ? green manure;status;mode;benefit;Qiannan Guizhou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綠肥種植,而綠肥作為一種清潔的有機肥資源,能夠大大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為土壤提供一定的氮、磷、鉀等養分元素,可替代部分化肥的使用,從而達到保護耕地并提升耕地質量的作用,且保證土壤中不存在重金屬、抗生素、激素等殘留的危害[1]。黔南地區歷來有種植綠肥的習慣,但隨著化肥的發展和農村勞動人口老齡化,黔南農業生產中出現了“重化肥輕有機肥”的現象,綠肥的種植面積也開始大幅減少。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會導致土壤酸化、板結、養分大量流失、再生產能力降低和水體污染等重大問題的出現。近年來,黔南地區耕地質量和農作物品質亟待提高,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迫在眉睫,因而恢復和發展綠肥種植對于黔南農業的發展意義重大[2]。
1? ? 黔南州化肥施用量和綠肥發展現狀
1.1? ? 化肥施用現狀
從表1 可以看出,2006—2016年黔南州農用化肥施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2006年黔南州化肥施用總量(折純)為77 895 t,2016年化肥總用量則為118 643 t,其用量較2006年增長了52.31%。2016年化肥平均使用量達到683.45 kg/hm2,而國家安全上限為434.30 kg/hm2,較國家安全上限高出249.15 kg/hm2。氮、磷、鉀配比中存在嚴重的“重氮肥、輕磷鉀肥”的現象,近2 a黔南州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為1.00∶0.23∶0.17,而世界平均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為1.00∶0.59∶0.48,二者相距甚遠。這種不科學的施肥方法,不僅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更導致土壤肥力不均,從而出現土壤板結的現象[3]。因此,單純依靠傳統施肥方式的種植模式已不適合現代農業的持續發展[4]。
1.2? ? 綠肥發展現狀
綠肥是黔南州的傳統種植作物,過去僅有農戶單一零星種植,并未形成規模種植。隨著鼓勵大量施用化肥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增加農民收益,黔南州農田化肥施用量快速增加,影響了綠肥的生產,導致黔南州綠肥種植面積不斷萎縮,至2009年減少到14 260 hm2。2009年以來,全州土肥系統依托農業部、財政部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項目(2013年前為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整合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資金,以季節性休耕綠肥種植及利用技術為核心,集成測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在全州12個縣(市)進行技術推廣與應用。到2016年,綠肥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光葉紫花苕、箭舌豌豆、滿園花、紫云英、豌豆、苕子等20余種綠肥種植面積達18 490 hm2(表2)。
2? ? 黔南州綠肥主要種植技術模式
目前,黔南地區綠肥的種植方式已由過去單一零星種植發展到專用、兼用綠肥凈(套)作、混播、壓青技術模式規模化和模式化推廣種植,在旱地、稻田、果茶園綠肥種植中進行推廣與應用[5]。根據黔南州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土壤條件、種植結構和種植傳統,因地制宜地示范推廣不同技術模式。推廣應用專用綠肥凈(套)作技術模式、專用綠肥混播技術模式、肥菜兼用綠肥凈作技術模式、油菜綠肥壓青等4種技術模式,為探索適合黔南州不同區域的綠肥種植還田技術模式、促進綠肥種植還田技術推廣普及應用起到了指導示范作用。
2.1? ? 專用綠肥凈(套)作技術模式
廣泛應用于中下等肥力并有一定耕作水平和排水較好的稻田、旱地、果園等冬閑田土、季節性閑置及輪作耕地,主要種植模式有稻—肥—稻、玉—肥—玉全田滿播凈作模式,麥(菜)—肥套作模式,肥—玉間作模式。
2.2? ? 專用綠肥混播技術模式
主要應用于畜禽養殖發展區部分排水較好的稻田、旱地等冬閑田土、季節性閑置及輪作耕地。這類種植模式不種植秋冬作物,全田種植綠肥,播種2種以上不同種類的綠肥,以豆科綠肥為主,混播一些十字花科或禾本科類作物,以獲得最大鮮草產量飼養牲畜。混播模式有苕子/黑麥草、苕子/油菜、苕子/滿園花、箭舌豌豆/黑麥草、箭舌豌豆/油菜、箭舌豌豆/滿園花等。
2.3? ? 肥菜兼用綠肥凈作技術模式
廣泛應用于蔬菜生產發展區域,是種植面積較大、經濟效益最高、易復制推廣的綠肥種植技術模式,主要種植方式有食用菜尖型豌豆種植、食用鮮豆莢或豆籽型豌豆種植、食用豆籽型胡豆種植。
2.4? ? 油菜綠肥壓青技術模式
廣泛應用于中下等肥力、耕作水平較差、排水較好的稻田、旱地等冬閑田土、季節性閑置耕地,是技術含量最低、群眾自發性最高、總體投入最少、種植面積最大的綠肥種植模式。
3? ? 黔南州發展綠肥的效益
3.1? ? 經濟效益
通過3 a定點選擇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進行測產驗收結果顯示,種植綠肥還田對當地農業節本增效十分明顯。從表3可以看出,以龍里縣、荔波縣、長順縣、三都縣為例,紫云英最高產量為龍里縣26 145 kg/hm2,光葉紫花苕最高產量為三都縣25 800 kg/hm2,苕子長順縣產量為26 433 kg/hm2,箭舌豌豆最高產量為長順縣31 360.5 kg/hm2,滿園花最高產量為長順縣25 206.0 kg/hm2,壓青油菜龍里 22 110 kg/hm2。
每1 t綠肥鮮草可提供氮素6.3 kg、磷素1.3 kg、鉀素5.0 kg,則1 t綠肥鮮草相當于13.7 kg尿素、6.0 kg過磷酸鈣、10.0 kg硫酸鉀[6]。從表4可以看出,以龍里縣、荔波縣、長順縣、三都縣為例,稻田專用綠肥核心區每年鮮草產量最高為長順縣34 597.5 kg/hm2,相當于每年為土壤提供473.99 kg/hm2尿素、207.59 kg/hm2過磷酸鈣、345.98 kg/hm2氯化鉀,按肥料市場價折合為1 846元/hm2,扣除綠肥種植生產成本735元/hm2[6],平均可節約肥料投入1 111元/hm2。此外,測產驗收結果顯示,通過綠肥本田翻壓,可在常規施肥水平下減量15%以上以作為后茬作物氮肥施用量。
3.2? ? 社會效益
通過綠肥種植項目實施帶動全州綠肥種植,有效促進全州綠肥恢復性生產,專用及兼用綠肥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種植綠肥可有效解決有機肥源缺乏的問題,減輕農民的積肥勞動強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升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增加耕地肥力,減少化肥施用量,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投入成本,提高農產品產量及品質,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專用綠肥作為一種重要的飼料作物,還可帶動畜牧、水產養殖業發展;兼用綠肥既保障和提高了農業生產經濟收入,又達到了養地培肥的效果,有效推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3.3? ? 生態效益
綠肥種植不但有效解決且充分利用了有機肥資源,減少化肥用量,節省肥料成本和能源消耗[7]。同時減少了過度施肥對土壤和水源造成的污染,增強作物對病蟲害的防御能力,減少農藥噴施,提升農產品品質,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無公害、有機、綠色等生態農產品的發展。
4? ? 種植綠肥的意義
4.1? ? 改善耕地質量
黔南州發展現代農業,種植綠肥對提升農產品質量、保障黔南州農產品安全、保護農田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8]。旱地、稻田種植綠肥,具有固氮增肥功效,每年冬季種植一季綠肥并翻壓入土,可改良土壤質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酸性,改善土壤耕性,減少化肥投入量,提高耕地質量和農產品產量;果園種植綠肥,還能抑制雜草、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因此,種植綠肥是一項季節性休耕、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節本、增效、環保、不斷提高耕地質量的重要技術措施。
4.2? ? 減少化肥使用量
黔南州種植綠肥并還田,可以提升土壤肥力、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進而提高田間作物的肥料利用率。每1 t綠肥鮮草相當于13.7 kg尿素、6.0 kg過磷酸鈣、10.0 kg硫酸鉀[6]。通過綠肥本田翻壓,后茬作物氮肥施用量可在常規施肥水平下減量15%以上。
4.3? ? 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綠肥種植示范區測產驗收結果表明,綠肥種植節本增效十分明顯,34 597.5 kg/hm2的綠肥鮮草平均可節約肥料投入1 111元/hm2。因此,發展綠肥種植能夠有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有效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9]。
5? ? 參考文獻
[1] 懷燕,倪治華,孔海民.浙江省綠肥種植發展狀況與對策建議[J].浙江農業科學,2014(3):315-317.
[2] 徐晶瑩.恢復發展我國綠肥生產的幾點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11,27(10):39-41.
[3] 秦文利,劉忠寬,曹衛東,等.河北省發展綠肥的思考與建議[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7):38-41.
[4] 李忠義,胡鈞銘,蒙炎成,等.廣西綠肥發展現狀及種植模式[J].熱帶農業科學,2015,35(11):71-75.
[5] 吳康,夏忠敏,唐志堅.綠肥在貴州可持續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與對策建議[J].耕作與栽培,2017(3):70-71.
[6] 譚克均,黃國斌,夏忠敏,等.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技術推廣應用成效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5):140-143.
[7] 王啟苗.扎根基層 服務“三農”無私奉獻:記寧國市農民滿意農技員李佳新[J].基層農技推廣,2017(3):121-122.
[8] 李忠義,何鐵光,蒙炎成,等.稻田豆科冬季綠肥腐解及養分釋放特征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8(13):241-245.
[9] 楊本光.騰沖市農作物秸稈還田提升耕地質量技術研究[J].云南農業科技,2017(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