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志偉

摘 要: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和最高命題。改革開放以來,人的全面發展討論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問題。四十年人的全面發展研究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各個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與價值取向。學術界分別從教育學、哲學、政治學及其他學科視角,重點圍繞理論內涵、教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主題對人的全面發展進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達成了許多共識,但也存在理論宏觀研究居多,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趨同,微觀研究和實證性研究較弱等問題。總結梳理四十年的研究,對于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展望未來研究趨勢,人的全面發展研究內容應更加具有時代性、研究方法應更加具有實踐性、研究角度應更加具有多元性。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改革開放四十年;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B26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9)03-0027-10
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主義社會造成人的片面發展和畸形發展的背景下,根據人類社會客觀發展規律,在批判繼承和吸收西方有關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改革開放以來,人的全面發展討論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問題,積累了豐碩的理論成果,達成了許多共識。總結梳理近四十年的研究,展望其未來發展趨勢,對于全面清晰地理解和準確地把握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豐富、發展和深化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概況
在中國知網中,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篇名對中國期刊數據庫、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截至2018年12月13日,共檢索到5 998篇論文,具體時間分布見圖1和圖2所示。
圖1表明,人的全面發展研究始于改革開放初期,此后發文趨勢穩步向前,到1992年后有一段明顯的上升勢頭,在2001年至2004年期間,文獻發布量激增并到達高峰,此后呈現回落趨勢,但發文數量仍保持每年數百篇。圖2顯示,人的全面發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期刊領域。在著作方面,陳桂生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現時代》(1988)和扈中平的《人的全面發展——歷史、現實與未來》(1989)是較早以教育思想來審視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學專著。袁貴仁、韓慶祥的《論人的發展問題研究》(2003)、賈建芳的《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研究》(2003)以及陳志尚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論》(2004)等著作對當時人的全面發展研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近年來也有一些學者結合時代特點,從新的視角、用新的方法對人的全面發展進行研究,如萬資姿的《人的全面發展:從理論到指標體系》(2011)、顧相偉的《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及其當代發展研究》(2016)和王友洛的《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多重視域的研究》(2016)。改革開放四十年人的全面發展研究大概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改革開放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
改革開放以前,國內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我國教育界有一場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和“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問題的大討論,這個階段學者們主要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研究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一大批教育學者如陳桂生、魯潔、王漢瀾、厲以賢、王逢賢、孫喜亭、任鐘印、扈中平等都曾撰文參與討論。討論涉及“人的全面發展”概念的含義、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特征、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理論基礎,以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前提、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與現實性、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我國學校的培養目標等問題\[1\]。這一階段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局限于教育學領域,尤其是在教育學原理方向,研究的主題多為什么是全面發展的人、教育如何塑造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二)第二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
在這個階段,隨著人的全面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對研究“局限在教育學范圍內談論,把人的全面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僅僅視為一個教育方針突破教育學的角度”的現狀,提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觀應立足于哲學(包括美的哲學和道德哲學)\[2\]。研究逐漸從教育學轉向哲學研究的領域,一大批哲學學者紛紛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討論。起初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人性、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上,以后逐漸轉向對人的價值、人的主體性、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作為價值理想等。1985年,丁學良發表《馬克思論共產主義的目的就是為了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從哲學角度闡釋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諸多問題,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3],對這一階段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研究起了引領作用。這一階段的理論研究較多,主要注重于從哲學高度、從馬恩經典文本中解讀和闡釋人的全面發展。
(三)第三階段:從1992年底至2001年
1992年我國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隨之引起了一系列社會關系的重大變化,對人的全面發展研究也開始從哲學角度轉向關注現實問題,研究的焦點也從人的全面發展本身的內涵走出來并轉向與實踐相結合,開始運用人的全面發展去觀照社會現實問題,去認識和理解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變化發展的相互關系。部分學者把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同現代化建設、市場經濟結合起來,與社會發生深刻的現實變化相結合進行研究。研究從注重純理論初步轉向注重將理論研究與實踐問題相結合。
(四)第四階段:從江澤民2001年“七一”講話以后,學術界掀起了研究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高潮
進入21世紀以后,人的全面發展的研究蓬勃發展,從圖1亦可以看出,從2001年起相關文獻研究數量激增。學術界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研究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江澤民同志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圍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角度,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做出了中國化的闡釋,鼓舞和引領了廣大學者在這個問題上深入研究,研究熱情高漲。在這個階段對人的全面發展研究逐漸呈現出多學科、多角度的特點,并出現了新的氣象:重新把人的全面發展置于時代的話語中;在現代社會變革中如何才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中國化成果和時代實踐。
二、研究視角
通過對“人的全面發展”篇名文獻學科進行分類,可以透視出與“人的全面發展”相關研究的視角。從“人的全面發展”篇名文獻學科分類可以看出,人的全面發展研究主要包含哲學、教育學、政治等。
(一)教育學視角
這一視角前期主要從教育學的角度審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意蘊,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教育目的,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后來側重研究人的能力發展、素質提升、教育公平等,不少學者將對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思考和教育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如陳育辛等論述了應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作為社會主義教育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自覺地將教育工作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聯系起來[4]。針對有的同志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涵義只是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發展,而不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王漢瀾提出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既具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涵義,又具有使社會全體成員的體力和腦力充分發展的涵義[5]。陳信泰、寧虹認為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袁貴仁亦指出馬克思在其理論著作中提到人的全面發展,核心的內容就是要實現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完美結合,最終得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7]。桑新民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包含人的心智的全面發展、人的身心的全面發展、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的全面發展等三個層次[8]。學者們一致認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確定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從教育學角度研究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教育界的思想解放,深化對教育本質、教育規律和教育價值觀的認識。
(二)哲學視角
由于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沒有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確完整定義,許多學者從哲學的角度,開始從馬恩經典著作中進行文本考證,力求對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涵義進行基礎理論闡釋,力求全面完整地解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形成過程、真正內涵、實現途徑;同時也試圖從哲學角度揭示自由個性、主體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以及人的本質屬性、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需要與人的全面發展等。俞吾金從馬恩文本考察揭示馬克思并不是泛泛地談論人的全面發展,而注重的是“個人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確立[9]。有學者考察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形成和發展過程后揭示,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有三方面涵義:其一,指人的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體力和智力的統一發展;其二,指人的思想覺悟、道德面貌以及精神情趣方面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其三,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單個人的全面發展,而且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10]。俞可平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和根本價值[11]。哲學研究視角對厘清人的全面發展內涵具有重要意義,推動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研究向縱深發展,確立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中的重要地位。
(三)政治學視角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持續推進,學術界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認識和研究也在不斷深化和拓展。在此期間,一些學者開始從政治學的視角論述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的本質、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的全面發展與法治建設、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人的全面發展與科學發展觀、人的全面發展與建設小康社會、黨的歷代領導集體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研究等。祝黃河指出,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理論體系中,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體現,是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12]。韓慶祥從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和實現形式的高度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關鍵是要結合我國國情,找到影響人的全面發展的深層障礙,把解放人和開發人作為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總的來說,政治學的視角對人的全面發展研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刻變化而逐漸深入和拓展的。
(四)其他學科研究視角
隨著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逐漸深入,各種學科也相繼參與進來研究討論,如經濟學、人口學、心理學、人學等,形成了一股多學科共同參與研究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熱潮。如有關于人口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關系、人的身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研究;有用統計分析等數理實證方法研究人的全面發展等。杜金亮從人的現代化視角研究人的全面發展,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現代化的最終目標和必然結果,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13]。萬資姿的《人的全面發展:從理論到指標體系》試圖對人的全面發展研究范式進行突破和轉換,嘗試構建指標體系,對人的全面發展進行定量分析。她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指標體系,要構建符合我國社會人的全面發展實際的指標體系[14]。李剛在《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人的全面發展評價模型及實證研究》博士論文中運用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以國際權威機構經典觀點的高頻指標為基礎,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的方法,篩選出了如國民幸福指數、基尼系數等31個反映“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指標,初步構建了符合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核心的人的全面發展評價指標體系[15]。齊英艷的著作《生活質量與人的全面發展》,從歷史、理論、現實相結合的角度,對生活質量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解讀,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等幾個角度實證調查研究了當前中國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現狀,提出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王友洛所著的《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多重視域的研究》,站在時代發展的新高度,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背景,從經典文本、歷史演進、當代中國等多重視域全面深入地研究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的關系[16]。宋萌容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分析與現實趨勢》從科學社會主義角度研究人的全面發展,研究注重從實踐出發,理論成果具有應用性和操作性,對我國人的全面發展所處歷史方位進行了界定,有理論創新又有實踐厚度。以上學者從屬于自己學科的獨特視角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進行探討,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研究領域。
三、研究主題
人的全面發展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涉及教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綜觀四十年人的全面發展研究,可以發現學術界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研究著重圍繞以下主題展開。
(一)人的全面發展內涵研究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人的全面發展內涵進行探索,百家爭鳴成果涌現。韓慶祥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個人所具有的類特性、社會特性和個性三種基本特性在個體中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實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確立自己的價值和主體地位以達到自我實現;第二,達到自主活動和保證自己的生存以達到自由的生存;第三,求得個人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和諧一致[17]。李國華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人”是一個反映類與個人辯證統一的概念。應從“類整體”與“個人”這兩個層面去規定和理解“人的全面發展”基本內涵:從類整體的角度看,主要包括類特性、類能力的全面發展、社會關系的豐富和發展以及類的解放和自由的實現;從個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個人的類特性和個人能力的充分發展、個人價值的全面實現以及自由個性的充分發展等。類整體的全面發展與個人的全面發展既存在著差別,不能相互取代,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18]。袁貴仁根據馬克思的論述,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實際意思就是:每個人在勞動、社會關系、個體素質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發展[19]。扈中平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在本質上是一種理想、追求和信念。不斷追求人的完善、和諧、豐富,一方面是人性的內在向往和本能的自然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外在要求,它是主客觀的統一,應包含四個層面的內涵,即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多方面發展和自由發展[20]。王天民等認為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對人發展狀態的基本規定,是每一個個體全面占有、發展自己的本質[21]。也有學者從人的基本素質角度,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需要、能力、素質、個性、品質、社會關系、生態、人格等八個方面的發展,理想人格的塑造及獨立人格的形成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境界。上述對人的全面發展內涵的界定,盡管角度不同,但卻從經典文本和大眾話語闡釋兩個角度歸納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內涵。經典文本的解讀可以提取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個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和本質特征;作為全面自由發展的主體只能是社會個人;個人全面發展的內容既包括個人能力又包括社會關系。大眾話語闡釋主張區分兩種人的全面發展:一是理想狀態的即作為共產主義基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的每個人的全面發展,二是現實狀態的即作為歷史過程特別是現實社會主義中的人的全面發展,并把其內容歸結為每個人都能得到平等發展、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和自由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內涵也將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二)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研究
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人的全面發展”和“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問題的大討論后,學界對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人的全面發展已成為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高度認同教育是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要善于運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來指導和發展教育。學者們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進行全面的教育,研究側重探討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運用,如審美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道德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改革與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公平與人的全面發展等。顧明遠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只有通過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才能實現[22]。他在《中國教育路在何方——顧明遠教育漫談》一書中充分運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分析了我國當代教育。也有學者針對傳統教育和應試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造成的種種阻礙和弊端,結合時代特點和教育理論發展,提出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更新教育內容和方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徹底消除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能力等不良現象,強化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應該大力提倡諸如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個性教育、終身教育、閑暇教育、自由教育、和諧教育、幸福教育、生命教育、主體性教育、創造性教育、審美人格教育等;要加大教育投入,調整教育結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確保教育公平。也有很多學者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是辯證統一的,要將人的全面發展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指導思想政治教育。
(三)經濟與人的全面發展研究
經濟條件的變化要求研究者深入結合經濟發展的現實對人的全面發展進行解讀。相關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方面:市場經濟與人的全面發展、經濟全球化與人的全面發展等。(1)市場經濟與人的全面發展。學術界對市場經濟與人的全面發展有三種代表性觀點:積極的觀點認為市場經濟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正面作用,市場經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有效機制,有利于確立人的主體地位、發展人的個性和能力,擴大人的社會關系等。劉文霞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我們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各種需要[23]。消極的觀點認為市場經濟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負面影響,市場經濟易造成人的片面的發展和物化。也有學者認為市場經濟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影響是中性的。韓慶祥認為市場經濟能實現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和推進經濟發展,實現人的現代化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堅持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努力超越人對物的依賴,凸顯人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24]。(2)經濟全球化與人的全面發展。學者們認為經濟全球化一方面客觀上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楊鮮蘭通過對經濟全球化的實質的分析,提出經濟全球化給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和嚴峻挑戰。學者李淑梅認為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最新的高科技、先進的管理經營方法,客觀上提升了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滲透容易導致人性的扭曲,造成“單面人”,從而阻礙人的全面發展;應當正確對待經濟全球化,遏制其不利影響,加強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設[25]。循著馬克思經濟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雙重效應的思路,可以得出經濟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雙重效應的結論,應該認識到經濟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是一種雙向建構的過程,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經濟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現實條件,而人的全面發展則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要堅持經濟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努力超越人對物的依賴。
(四)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研究
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具體的社會環境,是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實現的,因此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研究的關注點很多,成果也非常豐富,主要圍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人的全面發展、小康社會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與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社會構建與人的全面發展、生態文明與人的全面發展等。(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人的全面發展。韓慶祥從物質生活、政治生活、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發展等角度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現形式。盧衍昌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價值目標和本質要求[26]。(2)小康社會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余源培從人的需要、人的本性的哲學角度論述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27]。潘爾春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對馬克思主義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價值目標的確認和體現,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和社會條件的改善,必將有力地促進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28]。楊興林的專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從分析人的全面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歷史定位出發,結合當前的社會實踐研究,探討了人的全面發展途徑。(3)科學發展觀與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是現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指導理論,科學發展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推上了一個新臺階。鄭永廷認為科學發展觀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正確指導理論,人的全面發展要堅持人本發展、自覺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持續發展[29]。王峰明認為科學發展觀高揚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將人的全面發展同人的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將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轉化為現實的具體的歷史行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品格[30]。(4)和諧社會構建與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和前提條件,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有利于充分發揮人的創造能力,充分調動廣大社會成員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主體價值。榮長海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環節,社會和諧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31]。萬資姿提出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導向[32]。宋萌榮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體現,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和目標認識的深化。(5)生態文明與人的全面發展。有學者談到了生態環境建設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認為文明的生態環境建設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方世南認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的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針對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必須認真反思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開創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生態文明道路[33]。徐春認為生態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影響,為了使人的精神完善和身體完善,使人得到全面發展,就迫切需要對人進行生態文明教育[34]。夏文斌指出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來把握生態文明,有助于我們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化對生態文明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的理解[35]。以上研究都緊密結合國家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政策,研究成果較多,但是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趨同現象嚴重,絕大多數研究過于宏觀、理論性較強,而應用性、實證性較弱,對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實踐的指導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
(五)政治與人的全面發展研究
該研究的關注點主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人的全面發展、改革與人的全面發展、法治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對人的全面發展論述的研究。(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人的全面發展。朱榮英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上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也在價值取向上全面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他梳理馬克思人學體系的深層結構與邏輯理路,闡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高命題[36]。也有學者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人的全面發展進行研究,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有學者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髓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取決于人的全面發展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立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證。(2)改革與人的全面發展。關于改革與人的全面發展,包心鑒認為改革推動社會主義進步,他從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入手,指出人在社會進步中得到全面發展,同時社會進步要靠人的全面發展,改革促進人更加全面地發展,又通過人的作用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的發揮[37]。祝黃河指出改革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是解決人的生存和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改革所帶來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的巨大變化,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38]。(3)法治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蔣德海認為人的全面發展與中國法治現代化存在著內在的聯系,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基本表現是公民基本權利全面而有效的保障[39]。秦廷國從人的全面發展和政治文明建設來闡述人的全面發展是政治文明建設的主導力量和決定力量,人的全面發展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40]。(4)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對人的全面發展論述的研究。湯建的著作《中國共產黨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之歷史考察》,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理論淵源、發展脈絡、主要內容的研究,闡述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時代特征,揭示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歷史貢獻和當代價值。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都指出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學者們對江澤民同志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其提出的深刻背景、豐富的理論內涵和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認為江澤民同志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本質要求的重要論斷,體現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一,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豐富、發展和創新,是馬克思義中國化的成果,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也有學者論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人的全面發展辯證統一的關系,指出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保障,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歸宿。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實踐具有巨大的引領與推動作用。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三次提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有學者認為習近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具有民族性與世界性兼具、整體性與局部性兼顧、普遍性與特殊性兼備三個特點,分析了習近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的內容體系和邏輯框架:中國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新藍圖;以人民為中心是人的全面發展主體的新定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阻力;人的奮斗是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的新途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新方案[41]。也有學者從理論意義和價值角度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繼承、發展和深化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為理論視野,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相統一,論述了以人民為中心、展現人的豐富內涵、以新發展理念為實踐途徑的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思想[42]。
(六)文化與人的全面發展研究
文化由人創造,但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的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與人的全面發展研究主要聚焦在文化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公民道德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等。(1)文化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有學者從文化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指出二者是互為前提、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辯證統一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以文化建設為基礎,先進文化建設離不開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追求[43]。有學者指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途徑。培育和建設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文化,更好地促進人的各方面能力和個性的自由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并降低全球化進程、市場經濟與信息社會對人的發展的局限,并充分發揮其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44]。(2)公民道德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學者指出道德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有效手段,要加強道德宣傳,完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修養,培育文明與諧、崇德尚善的良好社會風氣。也有學者從道德教化角度指出應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公民道德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45]。(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周春燕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聯系進行論述,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最高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實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來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46]。
四、研究展望
梳理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人的全面發展研究,可以發現既有研究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研究內容的時代性、研究方法的實踐性、研究角度的多元性有待加強。這也將是人的全面發展研究的一個大趨勢。
(一)研究內容應更加具有時代性
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就是與時俱進。時代的發展變化總會給人的全面發展注入新的內容,因而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研究也只有緊密結合新時代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韓慶祥早期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人的全面發展研究比較注重學理性的哲學研究,而對理論的實際運用、現實問題的理論思考、新的實踐或新的發展研究得不夠[47]。因此,人的全面發展研究必須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把人的全面發展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植根于社會現實的需求和時代發展之中,要結合新時代特征詮釋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分析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現實目標、具體要求、現實途徑和客觀要求,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認識。
(二)研究方法應更加具有實踐性
人的全面發展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課題,必將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發展而推進[48]。人的全面發展研究深入的一個重要表現和趨勢就是研究的具體化、實證化。目前,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研究大多數都集中于宏觀的層面,研究方法上側重對文本闡述,重視理論思辨而輕視實踐對策研究,重視定性研究而輕視定量研究,缺乏對具體操作的把握,微觀具體的層面及可操作性的實證研究較少。人的全面發展的文本研究和邏輯推演是非常重要的,理論研究為實證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但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更要求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研究也要從當代實踐出發,堅持問題導向,觀照與回應當下社會,進一步加強微觀和具體的實證研究,深入實踐、服務實踐,科學有力地指導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研究角度應更加具有多元性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一種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的理論,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盡管當前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大多僅僅停留于某些單一學科維度。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若要取得更大的研究進展,研究角度應該突破單一學科藩籬和局限,積極運用跨學科交叉研究,從多個領域和角度包括教育學、哲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人口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地進行綜合、交叉研究,使研究更加具有多元的視角,引領研究縱向深化和橫向拓展,進一步豐富、發展和深化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參考文獻:
[1] 陳桂生.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現時代[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37.
[2] 丁學良.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概覽[J].中國社會科學,1983(3):127-153.
[3] 丁學良.馬克思論共產主義的目的就是為了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J].馬克思主義研究,1985(2):98-120.
[4] 陳育辛.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與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為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而作[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1):1-3.
[5] 王漢瀾.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J].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2):79-82.
[6] 陳信泰,寧虹.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5(5):1-6.
[7] 袁貴仁.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新境界[J].教學與研究,2001(10):5-8.
[8] 桑新民.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新探[J].教育研究,1987(7):20-24.
[9] 俞吾金.“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之我見[J].探索與爭鳴,2002(8):6-8.
[10]王北生.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理論體系[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6):80-85.
[11]俞可平.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和根本價值[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5):28-29.
[12]祝黃河.人的全面發展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J].求實,1997(1):13-15.
[13]杜金亮.人的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J].山東社會科學,2000(4):5-10.
[14]萬資姿.人的全面發展——從理論到指標體系[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4.
[15]李剛.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人的全面發展評價模型及實證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104-106.
[16]王友洛.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多重視域的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
[17]韓慶祥.關于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的涵義的商榷[J].哲學研究,1990(6):32-40.
[18]李國華.論“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涵——人的發展問題研究系列之一[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5):9-13.
[19]袁貴仁.論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觀[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2(3):3-9.
[20]扈中平.“人的全面發展”內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3-8.
[21]王天民,鞏瑞賢.“四個全面”戰略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04-110.
[22]顧明遠.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與肖宗六同志商榷[J].中國教育學刊,1991(2):11-14.
[23]劉文霞.閑暇與勞動:我國現階段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二重性分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25-31.
[24]韓慶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人的全面發展[J].湖南社會科學,2001(6):23-27.
[25]李淑梅.經濟全球化與人的發展[J].南開學報,2001(3):39-43.
[26]盧衍昌.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全面發展[J].理論學刊,2002(5):39-41.
[27]余源培.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種哲學審視[J].學術月刊,2002(11):5-12.
[28]潘爾春.人的全面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3(3):30-32.
[29]鄭永廷.堅持科學發展觀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6):53-59.
[30]王峰明.科學發展觀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1):55-60.
[31]榮長海.構建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J].天津社會科學,2005(4):52-55.
[32]萬資姿.“人的全面發展”的邏輯理路[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2(3):14-18.
[33]方世南.生態環境與人的全面發展[J].哲學研究,2002(2):14-17.
[34]徐春.生態文明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0-13.
[35]夏文斌.生態文明與人的全面發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3):50-54.
[36]朱榮英.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邏輯理路及其價值旨歸[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15.
[37]包心鑒.社會主義改革和人的全面發展[J].社會主義研究,1986(5):7-11.
[38]祝黃河.中國社會全面發展問題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160.
[39]蔣德海.法治現代化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J].政治與法律,2003(4):3-8.
[40]秦廷國.人的全面發展:政治文明建設之本[J].理論前沿,2006(20):36-37.
[41]劉玖玲.習近平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6):23-25.
[42]楊敏.習近平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探析[J].科學社會主義,2018(2):92-96.
[43]李建國.先進文化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關系辨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7-11.
[44]肖萍,侯斌斌.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社會主義文化管理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8):92-94.
[45]梅萍.道德教育的主體性與人的全面發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96-100.
[46]周春燕.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齊魯學刊,2011(6):78-81.
[47]韓慶祥.應注重揭示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內涵[J].科學社會主義,2002(2):8-12.
[48]賈建芳.人的全面發展:一個正在開拓的新課題[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5):38-40.
Abstract:The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value and the highest proposition of Marxism.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iscussion on the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academic world. The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forty years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and each stage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Domestic academia has actively explored the theory of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edagogy,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focusing o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education, economy, society, politics, culture and other topics,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There are, however, some problems, e.g.,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are converging, micro-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re inadequate.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over the forty yea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accurate grasp of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hould be more contemporary, the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more practical 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should be more diverse.
Keywords: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literature review
(編輯:蔡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