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芳
摘 要:對潛能生的轉化主要是從家長入手,借助微信便捷高效的交流平臺,從“傾聽”“提醒”“表揚”“指導”四個梯度建立本實踐體系。教師以微信朋友的身份,讓家長敞開心扉,盡情訴說,了解學生家庭,探尋根源;第一時間上傳文字和語音、圖片、視頻,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心理動態等;提供切實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法,并且教師不斷跟進,密切溝通、交流,上傳育人鏈接,提高家長自身素質,共促進潛能生的轉化。
關鍵詞:潛能生;微信;鼓勵;指導;便捷高效
一、課題的提出
1.案例呈現
去年剛接到一個畢業班,開學后一個星期就出大事:一個男同學的兩顆門牙給磕斷了。事后,第一次的雙方家長會談因失敗而告終,從這次事件中我了解到被磕斷牙齒小韓同學的父母,兩地分居,母親長期在云南工作,而父親在本地也只是打零工,經常好吃懶做,孩子基本上沒人管。第二次雙方家長會談也失敗。我想和他的爸爸是談不好了,根本是不會有什么結果,后來這事讓他媽媽來解決。于是我加了她的微信,我們就這樣成了微信好友。
我們開始了微信的溝通。一開始她向我訴說孩子調皮搗蛋,不愛學習是自己在外工作而造成的,她十分愧對孩子,于是我也安慰她,我會更多關注孩子,給予他更多的關心,并且我讓她給我介紹孩子的一些興趣愛好,就這樣我慢慢地和她用微信聯系著。比如:
“今天孩子家庭作業完成了!”
“孩子今天作業本上的字寫得特別端正!”
“雙休日的作文寫得很有思想,我給他指導后,他重新寫了,雖然還有點拖拉,但是他能修改,這就是進步,已經難能可貴了,要表揚他哦!”
……
小韓的媽媽逐漸開始信任我,也體會到老師對孩子的關愛,體會到了老師工作的辛苦,最后順利地解決了這棘手的事情。
2.反思
事后我想:如果沒有兩個月的微信溝通,讓家長了解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事,對孩子的關心。我想,事情不會這么簡單、順利地解決。微信可以發圖片、聲音、文字,讓家長全方位地了解老師所做的努力,有利于矛盾糾紛的解決,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得到了轉化,走上了正途。所以,我找到與潛能生家長溝通、交流的好方法——微信。
二、潛能生家長現狀
“潛能生”,是指在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表現較差的,但還大有潛力的學生。
潛能生的成因往往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所以潛能生的轉化,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我通過對家長調查反饋意見的分析得出潛能生的家長各懷心思,主要表現為:(1)懷疑老師,自高自大;(2)推卸責任,盲目崇拜;(3)自暴自棄,失去信心。
三、研究措施
基于以上認識,我對潛能生的轉化主要從家長入手,借助微信便捷高效的交流平臺,從“傾聽”“提醒”“表揚”“指導”四個梯度建立實踐體系,以微信朋友的身份和家長溝通、交流,共促潛能生轉化。
(一)傾聽篇
家校同步教育非常重要。教師要了解家長就必須與家長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
1.以微信朋友的身份了解家庭,探尋根源
我們班有一位男生小蔡,是出名的拖拉,別人十分鐘能完成,而他要一小時才能完成,回家經常不完成作業,雙休日的周記從來沒寫,打電話給他媽媽反映很多次了,仍舊屢教不改。和他爸爸交流也是三言兩語的,沒有很好的效果。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主動加了他媽媽的微信,試著和這位媽媽交流。
以下是我們微信交流的情況,由于與家長的部分對話是采用直接快捷的語音形式,不易呈現,所以我以文字形式概述如下:
【我的微信】:我告訴她:在微信的世界中我們不再是以老師、家長的身份,而是朋友的身份。
開始我講了孩子在學校的一些情況,當作朋友來談心。沒有了身份的嫌隙,她也開始向我吐心事了。
【家長回復】:我和現在的老公是二婚,我和他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小譚,他還有一個女兒,是他和前妻的孩子,我老公很疼愛女兒,從來不批評,即使是做錯了事,也不怪女兒,只懲罰兒子,我只能在一旁偷偷地流淚,有時她老是要搗亂我的孩子做作業,以致于孩子作業經常不完成,可我跟他爸爸說這種情況,他覺得我作為后媽不能教育他的女兒,我真的是很無奈。
【我的微信】:小蔡媽媽:非常感謝你對我的信任,都怪我沒有及時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中也是簡單的批評教育,所以沒有效果。以后我會針對你家的情況調整對他的教育。我們共同努力,一起改變孩子,讓他慢慢進步。
【家長回復】:謝謝老師的理解,我一定會配合老師,一起改變孩子,我會努力的。
2.用微信拉近距離,真誠傾聽,締結信賴
潛能生的家長,經常會礙于面子,不會敞開心扉大聲說話。微信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孩子家庭狀況,方便快捷;微信可以打字,可以語音對話,也可以發視頻、圖片,雙方不是面對面,更讓他無顧忌吐露心事,而且微信可以保存,事后隨時可以再重復看和聽。因此,教師要真誠傾聽,締結信賴。
(二)提醒篇
家長對教師非常信任,因此我們在教育學生時要友善而寬容。當我們和家長討論孩子的情況時,要注意講話的方式,體現尊重,避免用消極否定的話語做出評價。而微信與傳統的溝通方式相比,更靈活、智能,而且節省資費。
1.善意提醒,了解在家作業情況
經過一個月的了解、觀察,我發現這孩子在語言學習方面有困難,也漸漸發現他作業速度慢的原因:第一,基礎不扎實;第二,這孩子很多寫字的筆順都錯了,且寫得慢;第三,從朗讀的情況看讀得很慢,而且讀錯、讀漏、多讀,有輕微的閱讀障礙;第四,他上課極易分散注意力;第五,小蔡自制能力差,不會管理自己。就這樣,日積月累學習就吃力了,成績就不理想了。針對這種情況我便發了一條微信。
【我的微信】:小蔡近期在課堂上比以前積極主動,字也寫得端正,這孩子雖然調皮,但是心地善良,很熱情。就是學習方面,可能是學習態度不好,孩子動作慢,在學校里我會提醒和訓練他,家里的作業情況是怎樣的?
【家長回復】:是的,孩子在家作業也是慢吞吞的,一會吃東西,一會兒看看這個,有時還坐在位置上發呆,所以每次作業我總是催促他,或坐在旁邊監督他。孩子是說也說不好,罵也罵不好,我甚至懷疑是不是智力有問題,我很無奈,也很累。所以有時就不管他了。
2.鏈接調查表,全面掌握孩子困難成因
找到造成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3.語氣委婉,指出孩子的不足
班主任和家長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就是再調皮的學生,我首先會指出他的幾大優點,再切入重點,指出不足,和家長商討對策,以請求的語氣請家長從幾個方面予以配合。利用微信,思考好之后再發出去,這樣不會唐突,而且家長也會認真對待。
【我的微信】:小蔡媽媽,首先你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能過于著急,因為對問題會于事無補。孩子的智商沒有問題,他數學并不差,有時能得優,你要相信孩子,多看小孩子身上的優點,及時肯定他的進步,讓他建立自信,千萬不要放棄孩子。
【家長回復】:謝謝關注孩子的學習動態,一定會配合老師的工作。
(三)表揚篇
要想把潛能生轉化過來,家長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沒有家長的密切配合,潛能生是無法教育的。微信具有零資費、跨平臺溝通、顯示實時輸入狀態等功能,將潛能生的閃光點發給家長,并要求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加強輔導,以消化在校學習的知識。
1.表揚進步,有圖有據,鼓勵孩子
隨著我改變了小蔡的教育方法,課堂上盡量多關注他,大力表揚他的點滴進步,有一次家庭作業背課文,很多同學由于沒有準備,第二天都沒有背出,而小蔡背出來了,于是我就在班上狠狠地批評那些沒有背出的同學,同時表揚了小蔡,獎給了他一支筆。并告訴他:“我會發微信給媽媽,今天很棒。”他一臉陽光,我知道他內心的喜悅,拍了照相,發了微信給他媽媽。
第二天,我又收到小蔡家長的微信,
【家長微信】:謝謝王老師,昨天我去接孩子,他一見我,就迫不及待地說:“媽媽,媽媽,今天王老師表揚我了,說我上課很認真。”
【我的回復】:這是我應該做的,我一直關注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希望您一如既往地監督孩子的學習,關注孩子的成長。
……
【我的微信】:這幾天孩子的書寫速度提高很快,今天作業按時完成了,在家要多表揚和鼓勵。
【家長回復】:這幾天孩子說老師很關心他,經常表揚他,他學習的盡頭很足,孩子喜歡王老師您,我在家也會按照老師的方法訓練他完成作業的速度,謝謝老師!
2.點滴成功,發給家長,共享喜悅
每次在孩子有進步的時候,我會以微信的方式告訴家長孩子的進步表現,并對家長的有效配合表示感謝,讓家長看到孩子的希望。有些潛能生的家長會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會懷疑孩子的進步,利用微信第一時間告訴家長,有理有據,然后家長在家表揚和鼓勵孩子,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指導篇
農村的家長,他們沒有系統學過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且工作也很忙,沒有時間學習,知識經驗比較狹隘,老師就可以以朋友的身份,給他們一些可操作的方法,隨時隨地查看。微信可以保留語音,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翻閱。
1.針對問題,方法指導,隨時查閱
小蔡同學的作業拖拉,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于是我打算在微信上指導小蔡媽媽,如何督促他快速完成家庭作業,給他方法。
【我的微信】:孩子作業拖拉,我給你支幾招,你試試看。
先整理書桌,把書桌上和學習無關的東西都拿掉,把手機、電腦藏好,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根據作業情況,規定時間,到了規定時間沒有完成就不能做,自己承擔后果,告訴他要提高效率;讓他自己安排好,根據作業的難易程度安排,先做簡單的,再做難的。
【家長回復】:恩,謝謝老師教我方法,我按要求做。
2.愛心鏈接,提高素質,實現共贏
微信上的一些好的育兒方法,針對學生的特點,有目的、定時地發鏈接給她看看,共同學習教育方法,共同提高,獲得雙贏。這樣我用微信與家長聯系、溝通,更有利于潛能生的轉化。
潛能生的轉化,是我與家長共同努力的結果,微信是我與家長便捷溝通的高效平臺。一學年中,我利用微信和家長一起轉化孩子,很欣喜地看到:孩子轉變了,家長信任了,工作推進了。當然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形同質異的現象,因此個案輔導的時候,不能拿著理論按部就班地運用,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讓一把鑰匙開出一把鎖。
參考文獻:
[1]孟繁華.賞識你的學生[M].海南出版社,2006.
[2]邵端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