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榮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無任何個性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新課程改革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首先就應有自己的教學個性,有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風格,它們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習品質的形成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學生從升入初中直至初中畢業,他們的生理、心理、學習習慣、思維變動等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如果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組織形式——即教師固有的教學風格來教育學生,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符合我們倡導的“基于差異、關照差異、發展差異”差異教育研究核心本質的。所以,根據學生差異發展,教師采用適時的、變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對學生的差異學習,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我認為,我們課堂的教學風格應該建立在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上,量生而教,學生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一、順水推舟,做學生的引路人
差異教育低層次的學生,需要更多的關注,需要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他們需要老師更多的愛心,充分的耐心。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會給你十分的回報。所以課堂上我注意引領學生學習,與他們一起討論,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錯誤的想法,這就需要教師順水推舟,做學生的引路人。
在學習“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1)”這一課時,對于我所任教的學生來說只要能畫出函數圖像,知道當k>0時,圖像的兩個分支在一、三象限內;當k<0時,圖像的兩個分支分別在二、四象限內,本節課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于是,我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導學案思路,通過類比聯想一次函數圖像的畫法,學生很快歸納出反比例函數圖像的作圖步驟,并在我的指導下畫出了函數圖像,正當我準備引導他們探索性質時,一名學生忽然把手舉得高高的,“有什么問題嗎?”我一邊想一邊示意他站起來說,那學生一臉疑惑地說:“老師,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能不能與x軸、y軸相交啊?”
他的話音剛落,教室里就熱鬧開了,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一會就分成了兩派,有的說:“能!一次函數和正比例函數都與x軸y軸有交點。”有的說:“不能!反比例函數跟它們又不一樣。”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A層的學生主動問問題的時候很少,更何況這個知識點是下節課的重點。于是,我順水推舟把問題拋給了全班學生:“誰能回答他的問題,并說出為什么呢?”教室里安靜了下來,有的在冥思,有的是在翻課本,有的在小聲議論著。
一會,有學生說:“老師,不能,我取了x一個很大的值,它都不與y軸相交。”有個調皮的學生馬上說:“你取的數不夠大!”我馬上示意大家取x的值試試,學生來了興趣,你取一千,我取一萬,一個比一個取的值大,可取來取去,都不能與x、y軸相交,于是學生就肯定說,反比例函數的圖像不能與坐標軸相交。我又適時引導大家用我們學習的理論去說明,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張開雙手,做學生的墊腳石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于差異教育高層次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通過精心設置指向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多層次的問題情境,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同時,教師積極參與學生討論,師生共同交流互動,教師適時點撥、歸納總結,堅持“先學后講,講在疑處”的先學后教、先探究后歸納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獨立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合作、創新、反思的過程中收獲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張開雙手,做學生的墊腳石。
例如,在“確定二次函數表達式”這堂課上,通過自學提出問題:實例中建立適當直角坐標系有哪幾種?請同學們分別畫出它們的圖形。霎時學生興奮起來,積極思考,紛紛討論,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起來,三種特殊情況在同學中間產生,圖像也被學生畫了出來,分別以A、B、C為坐標原點,這時我將問題拋出:如果不以這些點為坐標原點是否可行?在教師因勢利導和適時點撥下,學生時而沉思,時而再自學課本,時而圍繞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此時課堂變成了師生一起探究知識的舞臺和分享彼此智慧的殿堂。
當我們的教學風格在不斷的實踐反思中斬露頭角之后,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都會顯露個性化的教學特色。此時的我們除了保持原有的教學特色,還得不斷地深化自身的教學風格,對自身的教學進行藝術性的加工,以自己的優勢為突破口,定向發展,不斷創新,讓自己的教學獨具特色。幾年來的差異教學實踐和探索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教高速學生可以成為一名好老師,教低速學生則更可以成為一名優秀老師。在與這兩類極端類型的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我逐漸學會了用激勵去催生高層學生頑強的拼搏精神,用喚醒去捧起低層學生失落的自信;困難困擾學生時,我學會等待等待,用真誠的期待去呵護成長的艱難;成功降臨學生的時候,我會用贊美,用朋友的真情去祝賀。
課堂不是一個簡單進行知識傳授的場所,而是個富于變化的時空,如果教師為了“圓滿”完成“預設”教程而一味搶時間、趕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則學生必然只能跟著教師亦步亦趨,談何學生主體地位和愉快發展?其實他們更喜歡寬松的教學環境,以及活潑有趣的課堂,在玩中學,在樂中學,順著他們的思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適合學生的發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教育的天地是無限的。我們的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在追求教學風格與學生差異融合的路上我愿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