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衛東
摘 要:面對以一群留守兒童為主體的班級,作文教學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先進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給作文教學送來了破解難題的法寶,開辟了縣城小學作文教學的一片新天地。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寫作興趣;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習作素材;運用信息技術,培養觀察能力;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評改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信息技術;作文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一直是老師們的老大難問題,也是學生們最頭疼的問題。近些年,隨著留守兒童增多,作文完全依托課堂。加之這些孩子一年到頭不是待在學校,就是待在單元房,生活空間極其狹窄,接觸自然社會的機會十分有限,一到寫作文就咬筆頭,無話可說,無文可寫。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猶如一股強勁的春風,給小學作文教學這塊園地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一、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凶寣W生對習作產生興趣,消除恐懼心理,才能寫出好作文。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環境下習作,老師運用多媒體設備把聲音、圖片、影像、動畫、文字等各種信息有機整合在一起,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其在直觀、輕松、愉快的場景中,身臨其境,獲得深刻的印象和感悟。如三年級寫秋天作文時,我課前把家鄉田野、山林、果園、菜園、農莊等景物拍攝下來;上課時,在大屏幕上播放,讓學生觀看。通過定格、慢放、特寫等手段,學生仿佛置身于色彩斑斕的秋天中。音樂、視頻的強烈沖擊,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他們踴躍舉手發言,不少學生還把自己在家鄉看到的秋天美景生動地向大家作了介紹。多媒體的運用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第二節課,學生順利地進入了寫作狀態,愉快地完成了習作。
二、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提供習作示范
模仿是創新的前提。學生的作文都有一個由仿到作的過程。小學作文教學,離不開習作例文的示范。學生可以從例文中學習選材剪裁、布局謀篇的方法,學習觀察事物、敘述描寫的方法?,F行教材沒有安排例文,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因材施教,選取適合本班學生模仿的例文。而多媒體信息技術為我們搜集和展示例文提供了快捷直觀的教學手段。每次作文,我都設計提供三個不同來源的范文,通過多媒體大屏幕展示。一是從書籍網絡上搜集的,二是由老師站在學生角度寫的下水文,三是由寫作能力強的學生預寫的習作。這些范文,通過視覺的沖擊比傳統的老師讀,學生聽,效果不知提高了多少。因為學生可以邊看、邊讀、邊聽、邊記(記下可供借鑒的要點),極大地發揮了范文的引領作用。
三、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提供習作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睂W生不會作文、害怕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寫作材料所致。四年級有一單元是寫小動物作文??蛇@些孩子平時除了見到寵物狗之外,很少有機會親密接觸家禽、家畜,也很少有孩子到動物園做細致觀察。習作素材自然成了作文難題。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課前布置學生回家上網觀看我們家常見的、自己喜歡的雞、鴨、鵝、貓、狗等小動物視頻,邊看邊做筆記,記下它們的外形、生活習性。作文指導課上,我再次把自己從網絡上下載的同學們感興趣的幾種小動物的視頻進行播放,重點引導在家沒能觀看視頻的同學口述。學生看到這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印象深,激情高,當堂就完成了作文初稿。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魯迅曾說:“對于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能下筆……”學生作文空洞無物,其根源是觀察不到位。在一次指導學生寫場面作文時,我事先將學校冬運會幾個有代表性的比賽場景用手機錄制下來。在作文課上,我讓學生回憶跳繩場面進行口述。在沒指導之前,學生口述極其簡單,三言兩語就無話可說。于是,我趁學生語塞之時,播放跳繩錄像,指導他們先看全場參賽選手的神態、動作,場外觀眾人數、神態、動作,口述;再看比賽時運動員們的神態、動作,場外觀眾的表現,口述;最后看結束時運動員和觀眾的表現,口述。通過暫停、播放和對比、啟發等形式,學生明白了觀察要細致,觀察要點面結合,觀察要學會聯想的習作要點。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同學們寫出來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五、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習作評改質量
大班教學,作文的批改靠傳統的面批詳改是行不通的。即使花費大量的精力改了,學生也只看等次(分數),不看點評,效果不佳。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眱炐阕魑氖菍懗鰜淼?,更是改出來的。現代信息技術具有便捷性、直觀性和互動性。每次學生初稿完成后,我先大體瀏覽一遍,然后把上、中、差各等次的作文,通過希沃助手投屏功能,呈現在大屏幕上,最后讓全班同學一起閱讀、點評、交流,從小到標點、字詞,大到選材、立意,進行全方位評改(圈、畫、批注、刪減、添加)。師生互改互評,生生互改互評,從修改中學會了修改,從點評中提高了認識能力。經過集體評改后的習作,基本上是符合要求的優秀作文了。每次作文都經過這樣生動直觀的評改實踐,不僅減輕了老師批改的勞動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習作的質量和作文能力。
總之,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小學作文教學開辟了嶄新的天地,作用越發顯現出來。
參考文獻:
本書編委會.新課程教師課堂技能指導[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