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潔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革,在新課程改革的趨勢下,對于學生素養的培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其素養培養主要包含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創新實踐等方面,著重探討了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品德素養,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人文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從而推動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素養培養;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質的教育,不僅能夠使學生學習到豐富的歷史經驗,還能使學生對得失、對錯有一個更加清晰全面的認識,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本文立足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就如何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展開探討。
一、堅持以史為鑒,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著大量優秀的人文素材,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至關重要。因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要充分挖掘歷史教材,運用歷史教材中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所包含的素養培養以及人文教育相關內容,深入分析,引導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比如在教學“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內容時,首先我們可以通過播放《火燒圓明園》中的影視片段,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曾遭受到列強怎樣的屈辱。然后,我們在通過數字和文字說明,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所遭受的苦難:它使義和團運動徹底失敗,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賠款價息合計達9.8億兩白銀,將北京東交民巷劃為使館界,不允許中國人在內居住等,使學生對中國所遭受的苦難和屈辱有一個刻骨銘心的認識。最后組織學生在此基礎上展開專題討論,使學生對落后就要挨打有一個深刻的感悟,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得以提升。
二、多種教學方式結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當前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民族精神得以弘揚。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領悟課本中所要表達的文化內涵,主動探討其中所包含的豐富的人生價值和人文主義精神。比如在教學“盛唐氣象”這一課程時,我們可以通過杜甫的一首《憶昔》來展開人們對盛唐的認識,然后再通過最新上映的一部電影《貓妖傳》來展現大唐的繁華與絢爛,讓學生對大唐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最后老師提出問題:“為什么唐朝會有這一盛世景象的發生?”針對這一問題,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組展開討論,最后派代表發言,看哪個小組匯總得最為準確全面。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紛紛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究之中。此外,我們還應當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書籍等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大膽的創新。比如在組織學生探討秦朝統一六國的原因時,大部分學生都說是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戰略,有些學生則通過查閱資料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其統一六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人要比中原六國的人彪悍,更加驍勇善戰且善于養馬,他們的騎兵部隊是其他六國無法撼動的。學生的觀點由常規認識延伸到了秦軍素質和戰術層面上,學生的思維得以開拓,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實施多元評價,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對事物的分析能力不同,導致他們對所學歷史知識掌握的水平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對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詳細的了解,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方式。比如對課堂提問的設置上,我們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逐漸加深難度,使每個人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給予他們鼓勵性的評價,培養他們歷史學習的自信。比如在教學“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內容時,我們可以設置以下問題來引導學生層層深入:(1)通過春秋爭霸形式圖和戰國形勢圖的對比,想一想諸侯國的數量的變化;(2)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的戰役;(3)為什么孟子會說“春秋無義戰”?此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采用一視同仁的心態,不應只表揚那些歷史成績優秀的學生,而冷落了歷史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后進生回答問題出錯,歷史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我們要用鼓勵性的語言去幫助他們尋找失敗的原因,重拾自信。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不以成績論英雄,而是注重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保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以提升。
總之,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立足素養培養,注重教學理念的更新,優化課堂教學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對學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的教育。深入挖掘教材中內容,開展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開展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獲取歷史知識的同時綜合素養也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于曉麗.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82.
[2]陳超.穿插文史資料 優化初中歷史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17,14(7):100-10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