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媚
眾所周知,在語文課上,我們必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而課本劇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我的課本教學和表演探索課程中,我主要關注閱讀、寫作、表演和評論四個方面。
生活即語文,語文覽世界。語言的學科性質決定了漢語課程內涵和外延的豐富性和無限性。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有創造性地學習?眾多語文教師“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在此,我想談談自己在低段語文課本劇教學與表演摸索中的幾點具體做法和收獲。
一、利用“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在愉悅中點燃激情
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并不專注于圖像思維。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我發現課本劇有很好的效果。課堂表演可以促進兒童的創新思維,讓孩子們愉快地參與文本中描述的語境。課堂表演將抽象詞匯轉化為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例如,課文《小貓頭鷹,尋找媽媽》是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上課前,我安排學生準備課文,回家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精心準備,并通過閱讀體驗每個角色的語言、動作和方式。當上課時,我首先要求一群學生表演。然后我問同學你認為他們的表演怎么樣?讓你成為導演會怎么演?一旦學生聽到導演的話,他會立即開始感興趣并認真閱讀文本。在交流時說得都很好。學生表演、理解文本后,學生可以準確掌握每種動物的語言和動作,把每只動物的心理表現得非常好,并且還會慢慢伸展開身體,開始在水中(教室)游來游去。課本沒寫到這些動作,我們的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會想象各種動作,表演得很到位。這使最初無聊的內容變得非常有趣,使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使枯燥的課堂氣氛變得非常活躍。
二、利用“教科書戲劇”的表現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每次表演后,學生舉手表達了對表演的看法,不僅指出了表演中的亮點,還指出了表演中的不足。如二年級上冊第9課《黃山奇石》,我當時也有考慮到課本劇進入課堂有一年了,學生也很享受課堂的快樂。我先讓他們以小組合作,沒想到孩子們對我提了很多意見,說他們的角色不夠,他們有很多很多的奇石,我就讓他們三個小組一起合作扮演,我讓孩子們合作了10分鐘,請前三個小組展示,他們居然都各有自己的角色,一個同學是旁白,一個同學一路欣賞各種可愛的奇石,當他們演示完畢,其他幾個小組紛紛對他們提出很多意見,比如“仙桃石”手勢不像仙桃,又比如說“獅子搶球”的動作應該怎樣演等等,接下來的學生提到,只有熟悉文章,在表演過程中仔細觀察并仔細查找,才能發現表演中的缺點和亮點。學生可以指出這些缺點,接下來的幾個小組在觀看過程中也在思考和學習,不斷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運用“教科書戲劇”的表現來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個性
語言學習不僅是對知識的研究,也是對質量的研究。在日常教育和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良好的素質和良好的習慣。如果這些只依賴于老師的講解,那將導致學生有叛逆的情緒。將這種教育融入教科書的表現中,使學生受到啟發和教育,其效果遠遠超過教師的講解。在一年級的文章《兒童捧空花盆》后,學生急忙對我說:“老師,我們必須像熊日這樣誠實,我們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欺騙別人。”在二年級的第17課《酸和甜》的表演中,兩只猴子撿起葡萄并單獨吃掉,忽略其他小動物,一名學生在表演后評論:“老師,我覺得這只小猴子太自私了。他可以摘葡萄。其他的小動物都不能挑選它們。他應該挑選葡萄并與好朋友分享。我們不能僅僅照顧好自己,而是學會與人分享。”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體驗和理解的哲學比其他的方式更深刻,學生更容易接受。
在語文教學中,增加了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有表演的感覺,從而,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會比教師單調的解釋更深刻。枯燥的文本可視化和生動顯示,讓學生可以享受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積極獲得漢語知識,發揮語言教育的作用。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一直在思考課本劇的表現形式:首先,課本劇本身以課文為基礎,具有良好的文學基礎;其次,學生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但是,有時不恰當的措施將不利于離我們實行課本劇教學。實踐證明,通過有效的課堂形式,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善于思考的習慣,培養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激勵學習,能營造一個有效的氛圍,使語文課堂活躍起來。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