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閱讀是一種重要的知識輸入方式,對各門學科的學習都有不容忽視的作用。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使日后的學習更輕松、更高效地進行。因此為保障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為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形成,各小學要高度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采用各種方法策略發展學生的閱讀素養,發揮小學語文教學的價值,讓小學生具備扎實的閱讀基礎。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閱讀素養;方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識字、寫字、閱讀、口語表達、寫作[1],目的是讓小學生掌握基礎字詞知識,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然后在閱讀大量優秀段落、文章之后能夠順利地進行表達交流以及作文書寫,可見閱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能檢驗學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又對小學生交流交往以及日后寫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影響。
因此各小學要高度重視推進小學閱讀教學,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傳授給學生閱讀技巧,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素養,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閱讀小能手。
一、創造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選用小學生感興趣的素材[2]
良好的閱讀氛圍是引導小學生自覺閱讀的關鍵,也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關鍵。教師可以在教室最前面顯眼的角落里置辦一個小書架,上面放各種小學生喜歡的作品,比如《海底兩萬里》《科學啟蒙》《大科學家講的小故事》等,這樣學生隨時可以閱讀。
另外還可以在教室四周張貼一些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在黑板報上呈現一些勵志的讀書故事……讓好讀書,讀好書成為班級風尚,成為習慣,讓小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盡情閱讀。
二、充分利用閱讀課,傳授給學生閱讀技巧[3]
當小學生對閱讀有了濃厚的興趣,每日都要閱讀一兩篇文章后,教師要提高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明白閱讀不是漫無目的、隨心所欲地讀,不是想起來就讀一會想不起來就置之不理,而是要有一定的規劃和目的,帶著問題去讀。并且讀書過程中要及時記錄所思所感,耐心揣摩文章的思路及寫作技巧,閱讀時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例如學生在讀《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時,由于文章篇幅較長,情節描述較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快速地讀一遍,對文章的大意和主旨有一個粗略的認識,然后再細讀一遍,邊讀邊思考: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大意是什么?并用鉛筆在分層的地方做好標記,最后再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細細研究。這樣就將一篇較長的文章化整為零,化繁為簡,便于理解和梳理文章脈絡。
與此同時,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閱讀習慣,看學生是否有隨時勾畫重點語句的習慣,是否及時做批注、標明自己的疑惑等,對好的閱讀習慣要給予贊揚和鼓勵,不好的習慣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免影響學生的閱讀效率。
三、建立家校聯系,與家長協作,共同為培養學生閱讀素養努力
小學生閱讀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有時候成效不是那么顯著,部分家長可能更愿意孩子多認幾個字,多做幾道數學題,但其實學生閱讀思維和閱讀能力的形成遠比多認幾個字、多做幾個題更重要,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更有利。
因此教師要跟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讓廣大家長明白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說服家長配合學校推進閱讀教育,支持學生購買閱讀資料,關心學生的閱讀情況,并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讓學生體會閱讀的重要性,在教師家長的共同幫助下快速提升閱讀能力,為日后累積豐富的文化知識、在語文學習中脫穎而出做鋪墊。
四、教師要定期開展閱讀比賽、讀書感悟交流會等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文學交流,及時檢驗學生的閱讀進展并給予指導
課堂閱讀時間有限,小學生通常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為了督促學生堅持閱讀并不斷進步,教師需要及時進行檢測。
例如教師可以舉行閱讀比賽、經典作品中角色扮演比賽、定期舉行讀后感交流活動,讓學生以各種形式分享自己的讀書收獲,并互相討論,可以根據感興趣的點展開交流。在閱讀比賽中要求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與作者換位思考;角色扮演也要建立在把握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性格、準確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學生展示之后教師要針對每個學生的表現給予具體的評價及指導意見。因此這些活動既能較好地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又能促進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從而讓學生更加熱愛閱讀、熱愛思考。
顯然,小學生閱讀素養對學生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閱讀素養的培養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配合。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多個方面努力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傳授閱讀技巧,獲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及時檢驗并指導學生的閱讀情況,竭盡全力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巫曉翠,鐘學玲.推進小學閱讀教學 發展學生閱讀素養[J].教育科學論壇,2016(21):67-68.
[2]肖向艷.提高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思考[J].中華少年,2018(6):60.
[3]夏興勇.優化小學閱讀教學 提升學生語文素養[J].語文教學通訊,2015(4):30-31.
作者簡介:陳曉梅,女,甘肅涇川人,生于1972年,本科學歷,
畢業于隴東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一級教師。就職于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西大街小學。在長期教學過程中,對閱讀、作文教學有獨到見解。
編輯 杜元元